被外界稱為「矽谷創業之神」的橡子園顧問董事長陳五福,是Berkeley Computer Science博士班的dropout,曾在15年內創立10多家高科技公司,且大多在最好的時機被科技龍頭購併或上市,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事蹟。
熱衷創業的陳五福,2000年從創業家搖身成為「投創」家,先是在矽谷與上海創立橡子園育成中心(Acorn Campus),近年更將重心轉回台灣,成立橡子園顧問並擔任董事長,希望協助有才的台灣年輕創業者延續矽谷創業精神,從台灣出發打國際盃。
陳五福董事長指出,面對新一波強調「生活型(Lifestyle)」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到來, 將協助在台灣籌組具備國際願景的國際隊,協助台灣新創團隊連接國際人才、市場跟資金。國際隊成員除技術能力,還需具備國際視野、國際觀,要能定義市場與客戶,並與國際市場展開對話,為台灣新的經濟與產業發展建構基礎。
陳五福憶起2000年底回台灣時,業界幾乎沒人在談「行銷(Marketing),反而都是在講「銷售(Sales)」,但事實上行銷跟銷售是2個完全不同概念。行銷首先得要切中目標市場的需求,定義產品,但台灣的代工思維,使得企業多半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敏銳度,這是較為可惜之處。
基本上,創業團隊需掌握2件事,一是「做什麼(What)」、二是「怎麼做(How)」。首先要知道做什麼,才能知道該怎麼做。在科技領域的創新,技術能力是團隊必備卻不是唯一條件。與美國等新創團隊相較,台灣新創團隊多強調技術能力,但在技術發展卻仍是以過往OEM、ODM經營思維為主,因此多數強調於:降低成本,且多無法接觸,也無法真正瞭解終端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和需求,更非如美國新創團隊所強調的:創造價值。尤其這波典範轉移是屬於「生活型」,比起技術,更重要的是使用者體驗,進而讓台灣新創團隊在國際市場拓展的營運上會面臨較多問題。
因此,陳五福表示,將協助籌組具備國際願景的國際管理團隊隊,除技術能力,更要強化國際隊成員的行銷以及營運能力,要具備與國際客戶對話能力,爭取國際資金及國際市場的經營,甚至在出場,不論是IPO或購併案,都是以國際市場、企業,如NASDAQ等為目標。透過這樣的運作模式,讓台灣的新創團隊的營運實力能真正的國際化。
在創業路上,資金是很重要的一環,在美國,相當多創投資金來自退休基金、大學教育基金、家族基金(Family Fund),以及企業與金融機構資金等,基金來源多元。而台灣創投基金過去來源是金融機構,但當市場基金規模並未隨著經濟發展而大幅增加,且很多金融機構也紛紛成立創投基金自己操盤下,整體資金運用被分散,因此,每一個創投基金規模也不大,加上創投在保守心態下,也多投資晚期案件,這導致台灣創業生態的資金動能與活絡度較為欠缺。基本上,政府應該透過政策鼓勵、協助讓更多資金投資早期的新創,活絡台灣的創業生態。
相對於創投,近年愈來愈多台灣大型企業開始積極跨入企業創投(CVC)發展,探尋有潛力的新創企業,加速企業營運的擴展,台灣CVC會有機會補強創投的不足。
這幾年,企業不僅面臨營運成長以及多角化經營課題,面對全球經濟進入到新一波典範轉移,更須面對數位轉型所帶來的營運壓力。過往,台灣企業多會透過內部創新來面對,並解決營運問題。但,愈來愈多企業開始透過尋求外部創新的合作,建立新的營運模式。也因此,CVC成為企業的解方之一。
陳五福表示,CVC會有機會補上台灣在VC上的不足。尤其在新世代的產品以及服務中,實體、硬體所佔的價值逐漸降低,以AI、SaaS等軟體、應用所提供的服務價值會快速提升,企業更要加速數位轉型的投資,這轉變對於以OEM、ODM為主要思維的台灣企業,藉由與新創的合作,透過新創團隊的服務內容、應變彈性以及對於數位世代的瞭解,可以協助加速企業數位營運的進展。
但企業在建立CVC,並尋求外部創新合作時,也需要瞭解,要建立這機制,首要條件是公司高層要有決心,因為這樣的機制是必須透過Top-Down的方式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陳五福強調,為活絡創投環境,不論是CVC或VC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台灣VC產業現況還有許多需要努力之處,因此建議,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扶持VC產業,讓CVC與VC的功能都能在創業環境中發揮作用。
新創「出場」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議題。一般而言,新創出場的機制主要以:購併(M&A)及首次公開發行(IPO)為主。2021年起,台灣多家新創陸續在海內外掛牌,包括前進日本的沛星科技(Appier)、赴美NASDAQ以SPAC上市的睿能創意(Gogoro),以及在櫃買中心掛牌的九易宇軒(91APP)。這些成功的IPO案例,成為投資台灣新創的誘因,也為台灣新創打強心劑,已有不少台灣新創宣布短期內將朝IPO目標邁進。
陳五福表示,觀察台灣很多企業在掛牌後,多只強調:營運生存,但新創要瞭解,IPO真正目的在於為公司增加Credibility,並於資本市場取得比較便宜的營運資金。亦即,IPO的目的在於要能創造更高永續價值。
在PwC針對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多年所做的研究,IPO是台灣新創較感興趣的出場方式,但IPO也是台灣唯一的出場方式嗎?其實不然,在美國,反而有更多的新創企業選擇被大企業購併。陳五福笑說,當初他所創立的公司接二連三被購併,也有人打趣地問他「是不是做不下去了?」,一語道出出台美兩地的文化差異。
陳五福直言,台灣新創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傳統企業的思維影響,總認為創立公司就是一輩子的責任,但矽谷勇於將失敗當做一種經驗,當然同時也樂於接受「被購併」,他們當作是一種契機,因為透過購併,反而能夠站在大企業的巨人肩膀上,更快進入市場,創造更高的利潤。
面對企業購併,台灣創業系統要很大的改變。首先要先從教育著手,讓創業團隊瞭解,購併,並非企業經營的失敗,反而是讓團隊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建立更大、更廣的營運視野。
此外,面對國際企業的購併,創業團隊本身的技術能力要夠深,才會被國際級企業所看重,進而提出並進行購併的可能。最後,台灣在購併法規上可以再放鬆,除某些具有技術機密領域,很多領域的購併,基本上建議可以採事後報備的方式,如此也可以讓台灣的購併市場更為活絡。
台灣內需市場小,因此打國際盃是台灣新創必須走的路,如何才能無縫接軌國際市場,陳五福則建議台灣應該成立「國際隊」。
陳五福強調,台灣已有很強的地方創業隊(小確幸)和國家創業隊(以在台灣上市為目標),國際隊的目標很明確,因為要把台灣新創推向國際,因此整個生態系的經營也需積極引進國際化資源。陳五福建議,可以透過「矽谷泡泡」模式,尋專案引進國際基金,再者,則是強化台灣對於「行銷」的概念,提高對國際市場的敏銳度。
陳五福指出,2000年後,國際在ICT技術及產業發生過幾次重要的典範移轉。首先是2000年由3COM、Cisco等網路硬體公司所驅動的網路技術典範移轉,也為全球的網路世代的發展建立基礎。
在網路硬體架構趨於完整下,則由Google、Facebook、YouTube、Amazon等所驅動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典範轉移,這階段,讓全球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與網路完全的連結,驅動新的生活形態,因此強調的是:產品能夠帶給使用者的互動與體驗。
接下來必須注意的議題在於以元宇宙等所驅動的Lifestyle典範轉移,這階段才剛起步,充滿機會,但此時創業團隊除技術能力,要具備瞭解市場需求的能力,其中,感性所創造的價值將遠超過理性所創造的價值。
在這一波典範移轉中,包含各類有線、無線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具商機,另外,由AR/VR所驅動的各類感測器(Sensor),以及感測器蒐集資料後,所創造提供的各類感性服務、應用,在在充滿機會點。當然由區塊鏈(Blockchain)所驅動包含NFT等,都是值得投注的創新題目。
對於台灣新創的機會點,陳五福認為,結合台灣在ICT的技術、經營實力,以及台灣健保系統所建構的完整醫療體系,醫療器材將是台灣相當值得投入的領域。尤其在高階產品以及服務內容,台灣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此外,在5G、6G甚至於低軌衛星通訊領域,全球新的營運模式中,強調軟硬整合的系統產品與服務,這領域中,高階市場的需求也值得台灣相關業者投注更多資源。
陳五福指出,新經濟發展中:Technology Is Global, But Service Is Local,台灣新創雖然有好的技術實力,但技術終究只是工具,同樣的技術放到產品中,在台灣和美國市場會呈現不一樣的效果。因此進行國際市場開發時,團隊要能深入瞭解在地市場的需求,並提出貼合在地市場需求的產品。
面對多變且不穩定的全球局勢變化,使得資金市場嗅到未來景氣有下行風險,陳五福認為,資金供給現況可能出現緊縮,因此新創更要注意現金流的控制跟管理,甫獲資金的新創則是最好先放緩計劃。他也建議新創可針對產品定位重新布局,畢竟當前氛圍使得終端客戶不敢冒然投資,新創不妨可以調整產品結構,強調產品價值可為客戶降低投入成本、創造最大利潤,像是近來相當盛行的訂閱制SaaS服務,就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把自己定位成AI的公司了!陳五福直言,現在AI幾乎已是每一家新創的標配,重點是你拿AI來做什麼?就像一開始所提及,創業的最大核心價值是「做什麼」,會做什麼與想做什麼,是每個創業家都該思考的問題,依循這2個方向,會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100份投資人問卷、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2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黃達人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