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間以食農餐飲科技新創為主要投資標的的扶田資本(Foodland Ventures)創立於2020年,由陳瑞弦、王心怡、林剛羽3人共同創立,具備連續創業、出場及天使投資經驗,並具有餐飲產業數十年,與台灣知名連鎖餐飲集團有著相當深厚的人脈關係。
看好全球食農餐飲科技(AgriFood Tech)市場每年超過5,000億美元規模,扶田資本旗下投資組合總估值也已超過2.5億美元 。扶田資本創辦人兼執行長陳瑞弦表示,台灣資源密集,具備完整「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供應鏈,從在地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出發,具備主攻國際市場的競爭實力。
綜觀台灣餐飲創業的機會與挑戰,就有如19世紀美國掏金潮時一樣,賣鐵橇、十字鎬的永遠比前往掏金的還要更具發展潛力與機會。也就是,在一個競爭相對激烈的產業,誰掌握關鍵技術及工具,就有最大獲利機會。尤其餐飲產業與科技產業雙方在溝通語言上有很大的落差,而台灣新創有相當潛力於餐飲產業扮演「工具提供者」的角色,透過創新科技協助產業成長。
執行長陳瑞弦表示,在數位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下,相當看好全球在農業、餐飲科技項目的發展,而台灣具備的高科技軟硬體人才正是最大的機會點。
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推波助瀾下,遠距、缺工等議題迫使線下餐飲快速轉型,SaaS及自動化服務的需求漸高,這也將會是台灣餐飲科技新創最好切入的點,而上游食農產業的智慧農漁畜牧,也會是接下來糧食安全、氣候變遷下的發展熱點。
台灣食農餐飲業具備完整產業鏈、同時結合高品質軟硬體研發人才,在國際市場上便有機會展現相對應的優勢。
與全球市場比較,台灣市場雖然比較小,但從農業生態到餐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並有完整的ICT產業架構以及人才,相當適合發展食農餐飲科技。所以,扶田資本選擇台灣為國際發展的第一站。
雖然台灣目前主流的創投較少關注食農餐飲科技領域,許多上中游企業仍希望透過技術、資本等方式介入食農餐飲科技領域。包括食品工廠、製造業、食農及畜牧集團,甚至第一線連鎖餐飲業者皆開始關注投資案,扶田資本在鏈結新創與企業對接上,也將持續扮演橋樑的角色,協助二方對話、建立完整的餐飲生態圈。
在歐美市場,知名食農、餐飲大廠會透過投資或在早期階段提供新創「產品驗證」的資源,近一步取得早期投資機會,加速內部升級轉型;新創也可以在創業之初便透過與大廠間的合作來驗證技術落地的可行性,進而找到國際市場對接的機會,扶田資本也透過北美據點的設立,協助創業家對接全球市場及大廠。
國際的食農餐飲科技新創在生態圈裡,很早期便有機會接觸到世界級的企業,例如雀巢、星巴克、百勝餐飲、Inspire Brands、Subway等,因此很早便能以較為宏觀、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創業題目。透過早期階段便與期可能的出海口接觸,更能誘發對於其產品、市場、資金的策略思考,這些想法一但能夠規模化實踐,預期收益也並非難事。
這樣的模式在台灣正逐漸發生,由於台灣具備完整的本地餐飲生態鏈,扶田資本積極在台促成企業與新創的合作,使台灣創業者可以透過與產業對話來取得產品及市場可行性驗證的機會,扶田資本也觀察到,許多傳統大廠已經積極投入創新科技的導入來推進轉型。
以輔導角色為主的加速器,如果要驗證本身所輔導團隊的成效,投資,是一個可以驗證的項目。所以,扶田本身是:加速器+創投的營運模式,不僅在於團隊的輔導協助,更要透過資本投資的方式,注入新創團隊的成長動能。
綜觀近年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新創資源的投入,尤其包含TTA等新創場域與生態圈的建立,對於台灣新創生態的發展都具有相當的貢獻,目前形成的創新生態圈,無疑提供加速器新創共同成長的機會。然而生態圈的建立也需要透過各方長期的投入,期許在政府、創投、加速器各方持續努力,能更有效且持續地幫助新創。包含國際市場開發、國際資金的引進等,皆能讓台灣新創生態產生長期的效益。
針對台灣新創國際化議題,陳瑞弦提到,每一種生意都有其適合發展的事情,雖然國際化不是唯一解答,但新創應該基於其產品及可能的市場進行國際化與否的評估。
以創立於 2017 年、扶田亦參與投資的飲料機器人百睿達(Botrista)為例,他們做得極好之處在於利用台灣本地軟、硬體人才資源,專注攻打北美市場需求,便是善用既有優勢、貼近國際市場需求以贏得市場的實例。
然而,絕大部分台灣新創對於前進國際市場充滿恐懼,很多時候創業者容易挾優秀的技術躲起來閉門造車,這是許多創業者容易陷入的誤區,總以為產品夠好市場就必然買單,但現實通常並非如此。
陳瑞弦認為,台灣新創團隊在技術發展上都具備國際競爭力,對於過往比較欠缺的行銷、營運模式的建立等,也開始瞭解其重要性,相關能力也多逐漸提升。但或許是社會文化的關係,台灣新創團隊的營運表現常常過於謙虛(Humble),會讓投資人、客戶產生自信心不足的感覺。所以,面對國際市場的發展與競爭,台灣新創團隊需要建立更強大的自信心。
在 AgriFood Tech發展中,每一個市場都有其特色以及需求,所以,扶田資本會根據新創的技術以及營運特質,協助選擇適合的國際市場,並進行市場開發輔導。同時,新創團隊也要加強對當地市場的理解,不僅要能建立長駐的團隊,同時需要在當地找到適合的夥伴,才有機會快速建立當地市場的競爭優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多變的食農餐飲產業生態,人力及糧食的短缺創造餐飲科技解決問題的缺口,同時也加速產業數位化的步履,面對這些全球性的議題,凡只要具備「好人才」、「對的商業模式」,台灣團隊其實具有相當高國際競爭力。
陳瑞弦表示,台灣新創及其產品即便放在世界舞台,也不會處於劣勢。展望未來10年,台灣食農餐飲新創在自動化、人工智慧、數位轉型及ESG議題上不會缺席。
此外,面對2022年國際資本市場因應後疫情、戰爭、通膨等變化,陳瑞弦指出,疫情之後可發現創投投資案件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資本市場回歸理性。然而由於台灣早期投資本就相對國際創投來得更為保守且理性,因此台灣新創公司長年在這樣的訓練及要求下,本就在尋求獲利上較為穩紮穩打,因此熱錢退燒、國際創投更加趨於保守,但對於台灣新創來說並非絕對的壞事。甚至對於已經有穩定發展的新創團隊,相較更有正面幫助。
就短期而言,新創投資仍會受大環境的震盪而愈趨緊縮,新創團隊的估值,在全球資本市場修正下,也面臨下調壓力。但陳瑞弦認為,危機對於真正的「好團隊」而言是更好的時機來去拉大與競爭對手的距離。長期而言,扶田資本看好台灣新創國際化的潛力,將持續於建立企業連結、網羅國際資源、鏈結必要資金上施力。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100份投資人問卷、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2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黃達人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