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現任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董事長於1996年成立,迄今已逾25年,累積募集14檔創投基金,投資超過400家公司,一路見證台灣創投業的起伏更迭。
益鼎創投早期專注成熟擴充期、電子科技產業投資為主,憑藉過去優異投資績效陸續完成十幾檔創投基金募集,股東涵蓋台灣主要金融保險業者,並有中華電信、英業達、義隆電子、信邦電子等產業股東,建構起完整的創投平台及生態圈,藉以實現深耕台灣、投資台灣、帶領台灣迎向未來的轉型與挑戰的願景。
益鼎創投於近一年內陸續成立《益創一》半導體創投基金、《益創二》數位升級轉型ESG創投基金,2個新成立的創投基金都秉持著以台灣優勢為基礎、以ESG永續發展為投資核心理念。
《益創一》投資鎖定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如氮化鎵(GaN)、碳化矽(SiC)之新創IC設計業者,其具有高壓、高溫、高頻、大功率等特性,廣泛應用於先進通訊系統(如5G)、電動車、電力系統、高頻運算等未來領域。
《益創二》,選定數位創新轉型、生技醫療大健康及台灣優勢產業升級三大投資領域。益鼎創投對於疫情後、全球經濟重塑下的台灣充滿著信心,也希望與策略股東共同透過投資去推動台灣本土的創新及轉型發展。
除看好半導體產業持續布局,益鼎創投主要投資思考是台灣核心優勢延伸,及可以解決人類目前及未來會面臨的重大議題。因此,益鼎創投在永續能源上,除布局電動車技術及相關元件,同時布局台灣核心優勢自行車項目。由於自行車是台灣少數從自有品牌、全球銷售通路、製造生產都可以自主掌握的項目,且傳統機械結構的自行車,進一步整合電子元件及電池後,成為附加價值更高的電動自行車,同時兼顧環保、運動、健康、休閒娛樂等功能,更符合台灣優勢產業升級及ESG議題的投資規劃。
另就人類目前及未來發展面臨議題包含全球氣候劇烈變化,永續能源是另一項必須關注的議題,其中包含太陽能、風能、氫能及儲能等項目、循環經濟投資、廢棄物回收處理再利用等,都是值得投入的發展項目。
此外,全球高齡化趨勢下,更衍生出對醫療、健康、運動的需求。另全球疫情以及全球因氣候異常造成的糧食缺乏,都將驅動對新藥、醫材、檢測,以及農業科技的新需求,都是台灣新創可以發展的新方向。
益鼎創投協理沈立平表示,台灣新創環境跟美國等國家相比或許仍有所不足,但和過去10年前相比,已有著脫胎換骨的成長,其中這一二年陸續有新創公司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掛牌的案例,除生技產業外,陸續有Gogoro、Gorilla等公司在NASDAQ掛牌、Appier在日本東證創業板MOTHERS,及91APP、錼創在台灣掛牌,皆為早期投資股東帶來相當的收益。後續如ikala、Cloudmile、Kneron、KKday、FunNow、Kdan、Gogolook、TXone、輝能等陸續都有資本市場掛牌規劃或募資上進展,國內外資金也較過去更關注並實際加大投資台灣新創團隊。
除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掛牌,台灣新創圈購併案例也較過去有顯著增加,近年包含南韓Naver曾購併Gogolook、PChome購併Tapay、Appier購併BotBonnie、Circle購併區塊鏈資安新創CYBAVO等多起國內外公司購併台灣新創案例。
益鼎創投協理陳建宇進一步補充近期接觸許多新創醫材的團隊,對於被購併也樂觀其成,甚至多數皆以被國際大廠購併為目標,使台灣新創圈的出場管道不再只侷限IPO一途。
台灣現階段早期投資及育成的管道也更豐富多元,天使機構如識富天使會、台安傑、AVA、達盈也宣布成立早期天使基金,而海內外加速器有AppWorks、國科會的TTA、Sparklabs、500 Startups,國發會管理的國發基金也推出台灣規模最大的天使投資計劃,由國家直接負責點火新創產業,乃至於過去專注投資成熟階段的創投也逐步提前布局有發展潛力的新創公司。
此外,台灣證券主管機關金管會也指示證交所、櫃買中心研擬台灣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架構,協助台灣新創能在高速成長但虧損階段就提前進入資本市場,包含創新板及戰略新版推出,也陸續有國內外公司循相關管道進入資本市場,由於出場機制有機會提前發生,也促使創投、天使投資往更早期投資布局。
回顧台灣產業的發展歷史,電子科技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益鼎創投副總經理楊宗亮提出2點,一點是當年代有許多海外留學生,或任職美國大企業人才回流,這當中代表就屬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帶進大公司的管理經驗及國際視野與人脈網路。但是這幾十年因為台灣電子科技業快速崛起,導致台清交成等名校畢業生,選擇在台灣就讀研究所,畢業後直接進入高科技公司,較少留學及國際大廠任職經驗,導致國際化人才斷層。
另外一點是當年台灣科技業有一個中流砥柱角色是落腳新竹的工研院,現今台灣相當比例上市櫃高科技公司創辦人,都是出自工研院電子所、機械所、材料所及光電所等菁英人才,工研院在台灣扮演電子科技產業推手重要性不言而喻。
楊宗亮建議,台灣面向下一波產業轉型,還是必須先從強化國際化人才著手。一方面政府及企業可以考慮贊助台灣優秀年輕學子出國深造,或至國際大公司見習,如當年RCA技轉計畫,政府派出一批優秀工程師赴美受訓,奠定現今半導體產業基礎。
另一方面台灣需提供足夠誘因的環境吸引人才回流台灣或國際人士來台發展。另外過去幾十年工研院是台灣電子科技及先進製造產業的重要推手,台灣步入數位經濟時代,也必須有同等量級機構,扮演台灣發展數位經濟的支柱,期待數位發展部能扮演如往昔工研院一樣的角色。
沈立平也指出,電子科技產業能發展起來是當年相關產業離下游出海口非常貼近,例如台灣因充分參與Wintel體系,與HP、Dell、IBM等都維持緊密夥伴關係,藉此充分了解終端客戶實際需求,進而造就出電腦王國的獨特地位。
而現今台灣規劃發展軟體產業、數位經濟產業,與新一代的國際軟體及網路大廠如Google、Meta、Amazon、Adobe、SalesForce、Netflix等都沒這麼貼近,台灣應該整合政府及民間企業力量,讓台灣新創團隊能再更緊密接軌這些近十多年崛起的網路科技大廠,讓台灣再次成為全球數位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一個創業項目必先確認目標客戶真實需求,解決客戶最迫切問題。回歸到商業本質,做任何一門生意前,環繞在客戶需求才是最先要被關注的事,如果創業團隊還不能確認需求前,那就先停止正在做的事,包含資金募集、團隊組建、產品開發在內一切事情。在得到清晰準確的答案之前,不要再繼續投入任何時間和金錢。
很多以技術為出發點的創業項目,如果只以想像中客戶需求、痛點和市場缺口,期待憑藉技術創新、技術領先去打開市場,但是最終做出來產品與實際客戶需求還有很大距離,最後多會以失敗告終。
沈立平補充,其實創業/做產品也不用拘泥當下對錯,創業團隊必須持續進行產品迭代更新,當下即便有對客戶需求或市場做出錯誤理解或誤判,但只要修正速度夠快,趕快再交付新產品給客戶,透過快速迭代更新,不要等到所有環節都做好才推向市場,而是應該做出一個原型之後就推向市場,試探客戶反應,再根據客戶反饋,迅速地進行調整及優化,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更快速地佔領市場。
新創團隊目前面臨全球科技類股市值大幅修正,通貨膨脹導致迅速升息的資本緊縮皆會影響新創團隊的募資進展,但資源的限制,往往能迸發出更強的創造力和執行力。益鼎創投對新創團隊在資本寒冬中的募資提出三項建議: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益鼎創投期待在創業這條道路上成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夥伴和支持力量,益鼎創投目標透過投資成就領導未來變革的台灣創業家,進而孕育出世界級的台灣企業。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100份投資人問卷、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2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黃達人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