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觀察,2024年併購情勢及市場預期都將與以往、乃至疫情期間的狀況差異甚遠,尤其在應對不確定性、融資及組織架構調整等面向更是如此。企業須適應併購市場的主要差異包括:
2024年市場前景仍充斥不確定性,包括經濟情勢震盪、地緣政治壓力、監管審查越趨頻繁、供應鏈斷鏈及許多國家即將迎來大選等變數。不過,企業領袖過去幾年已有不少心得,包括如何在不確定情勢中找出方向、對承擔計算過的風險展現較高意願,及尋求解決方案,替未來做好準備。上述改變都可望延伸至併購策略的制定,使其能夠支撐成長及企業轉型目標。
2024年初的信貸條件較2023年明顯好轉。過去十年間,私募信貸已成為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為槓桿收購、資本重組和其他類型的私募股權投資提供資金,並提供更具彈性、客製化的融資方案。截至2023年12月底為止,私募信貸在全球已募得4,500億美元的資金,在併購交易挹注的融資份額也越來越吃重,亦可望為2024年的併購活動提供更強大的支援。隨著近期股市表現回溫、公開發行企業估值提升,運用股票作為籌碼,替併購交易籌資的情形可望持續增加。2023年底宣布的兩件大型石油、天然氣併購案,即為近期100%使用股票支付收購費用的案例。
2024年至2026年間,預估將有3,000億美元的槓桿貸款到期。在高利率環境下,這將導致資本結構混亂的情形大幅增加。美國公債殖利率於2023年末的下跌,加速部分企業針對未來幾年內即將到期的債券推動再融資,而非等到2024年降息、可以壓低借貸成本時才行動。無力再融資的企業將發現自己身處償債成本較高的窘境,並迎來企業重組、重新調整未來定位的需求。這裡的透過重組改善再融資能力,不見得單指財務面,也可能藉由不同的形式進行:如重新評估產品組合,透過出售部分公司業務來改善獲利結構,或透過營運重組以改善獲利、降低風險。處境艱困的企業,也可能同步尋求併購方案、以強化獲利及現金狀況,比方獲強大的母企業所收購。零售、飯店業者也正採取行動,透過拋棄房地產等資本密集的資產等方式以削減負債。
隨著併購市場反彈形勢確立,各方交易人也須為併購條件及隨之而來的變動做好準備。PwC指出,有意在2024年進行併購的企業,須將以下四大要點謹記於心:
考量到買家持續壓抑需求,賣方亦不願在估值低時賤價出售,當優質資產進入市場,可預期的是將會非常搶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準備程度將是勝出的關鍵,而速度很可能成為決勝的差異化因子。PwC預期,AI可能很快就會賦予企業加速做好併購交易準備所需的能力,比方移除部分交易障礙、加速交易流程,並協助降低交易失敗的數量。併購交易參與者須於交易啟動前,便提前獲得重要利害關係人、決策者背書,包括董事會、投資委員會及最高管理階層。
PwC發布之第27屆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發現,45%企業領袖認為,企業若維持現有營運模式,將無法在未來十年內存續。也因此,併購交易參與者必須主動採取措施,評估各項風險、機會,並準備好轉變航道,尋求創造價值的新來源。能在策略面、新型商業模式、營運、人力、永續、稅務、風險及法遵等面向採取較寬廣視角,應用於價值創造及企業轉型的企業領袖,也將在加速推展策略目標、達成永續成長方面取得有利位置。
隨著企業尋求善用科技、推動轉型,生成式AI可望更廣泛獲得導入,人才也將持續稀缺,並成為驅動價值的關鍵要素。併購交易參與者在推動交易前須回答以下重要問題:收購方需要何種能力,收購方及被收購方各有誰具備上述能力?企業需要推動哪些計畫、專案,方能確保留住關鍵人才?
我們可以輕易羅列如總體經濟不確定性、資金成本過高等至少十個原因,說明為何現在並非交易的好時機。但無論是否做好準備,下波併購浪潮都將來襲。企業固然必須審慎權衡利弊,並將可能到來的新挑戰納入考量,但謹記不要因此裹足不前。當併購浪潮的鐘聲響起,尋求快速適應劇變產業樣貌的企業也得即刻採取行動。若想在未來領先競爭對手,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