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s 2024 Climate Risks to Nine Key Commodities Report

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

Hero image
  • 2024-05-24
  • PwC《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分析了影響全球經濟的九項關鍵大宗物資,包括礦產、金屬與農作物。調查報告呈現每項關鍵物資的全球供應量至少40%(最多85%)僅在三個國家生產,當資源來源越集中,越可能提高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
  • 且即使未來減碳得宜,至2050年乾旱與高溫威脅(Heat Stress)風險也將顯著增加,凸顯了適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包含關鍵物資的供應鏈風險將持續上升,企業需對此做好準備。
主要發現

9大關鍵物資至少40%(最多85%)
僅在三個國家生產

  • 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日益加重,即使世界各國成功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極端氣候的頻率與嚴重程度也將加劇。若未及時採取適應性措施,恐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性。
  • 本報告定義了九種影響全球經濟的關鍵物資,分別為應用於製造、運輸和基礎設施的重要金屬(鐵、鋅、鋁),電子和綠色能源不可或缺的關鍵礦物(鈷、銅、鋰),以及占總人類攝取熱量42%的糧食作物(玉米、稻米、小麥)。氣候變遷會產生多種影響,本報告僅針對乾旱與高溫威脅(Heat Stress)兩種氣候危害,分析上述關鍵物資受到的風險。
  • 調查發現,上述關鍵物資的產地集中於少數地區,以2020年全球數據來看,每項商品40%至85%的生產量僅來自三個國家。大部分的鈷產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五個礦場,81%的鋰、50%的鋁和44%的鐵產量集中於全球十個礦場。美國玉米產量是全球最多,且產地集中於五個州。地理集中代表風險增加,任一地點供應中斷,都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
關鍵物資的產地高度集中

即使減碳得宜乾旱與高溫風險仍將加劇

  • 本報告以模型模擬不同程度溫室氣體排放下,未來氣候條件的變化。並以2020年(2010至2030年平均值)為基準,預估2035年與2050年的氣候變化。
  • 以聯合國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定義的低碳排和高碳排情境進行模擬,2050年低碳排可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於攝氏2度以下,高碳排則會導致2100年全球均溫上升4.4度。即使在理想的低碳排情境下,2050年世界各地的乾旱與高溫也將加劇。
  • 關鍵作物:
    在2050年高碳排的情境下,大多數水稻(90%)將面臨高溫威脅,玉米和小麥則面臨嚴重乾旱風險,比例由目前的1%分別上升至30%和50%以上。
  • 關鍵礦物:
    鈷和鋰目前的風險幾乎為零,但即使碳排放大幅減少,2050年將有超過70%面臨嚴重乾旱風險。銅目前僅有10%以下面臨嚴重乾旱風險,在2050年低排放情境下,比例將上升到五成以上;在高碳排情境下,風險將上升到70%以上。
  • 關鍵金屬:
    即使在低碳排情境下,全球超過60%的鋁土礦和鐵,2050年產量可能面臨高溫威脅(目前為30-50%)。而在高碳排的情境下,全球40%的鋅可能面臨嚴重的乾旱風險(目前嚴重乾旱風險為零)。

乾旱與高溫構成礦業與農業重大風險

  • 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簡稱熱指數,為衡量溫度與濕度對人體生理影響的指標。當熱指數上升,礦業與農業的生產力皆會下降。根據聯合國IPCC數據,高溫持續的時間、頻率和平均溫度都在增加,2015年首次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5度,至2023年近半的日子皆是如此,顯示氣候變遷對勞動力降低的影響。
  •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研究,203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5度,可能導致陰涼處的總勞動時間減少2.2%;若是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氣溫上升將導致勞動時間減少3.9%,等同於減少1.36億個全職工作機會。高溫危害,導致農民死亡率高出其他文職人員19倍,採礦工人同樣有高機率暴露在陽光下。
  • 傳統鋰礦業開採需利用水進行礦物探勘、提取和加工,50%的鋰與80%的銅來自缺水地區,乾旱將導致礦山關閉、產量下降和經濟損失。而農業為世界上最耗水的產業,2022年占全球淡水消耗量70%,乾旱將導致缺乏灌溉用水,影響關鍵作物生長。

氣候變遷三支柱增加供應鏈韌性

  • 企業已意識到須管理氣候變遷產生的影響,根據《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47%全球與45%臺灣企業領袖正採取積極措施,保護員工和資產免受氣候變遷的危害,以適應氣候所帶來的影響。
  • 根據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所提出適應氣候變遷三支柱,主要為透過識別和管理氣候風險,與供應鏈中的其他廠商合作,提高企業受氣候影響的恢復力,增加供應鏈韌性。本報告提出實際案例說明,因應氣候變遷,生產者與消費者可如何調適:
    • 氣候變遷將導致水資源短缺,企業可透過新技術進行需求預測、改善用水效率,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 供應鏈網路組成複雜,其中的參與者皆可能受氣候影響。要增加供應鏈適應性,首先須釐清整個供應鏈中的氣候風險,並同時考慮直接與間接的影響。
    • 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協助企業與利害關係人有效評估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
    • 提供企業或社區適應氣候變遷的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與政府、投資者、學術領域、在地社區等利害關係人協作,建立社會共享的氣候調適方案。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