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uring the energy-demand opportunity: Practical steps for business leaders

掌握能源轉型機會

Capturing the energy-demand opportunity: Practical steps for business leaders
  • 2024-05-24
  • 本報告從企業領導者角度,提出能源轉型三大階段,從策略定位與盤點資源、實踐價值創造、衡量進展與標竿對照,將耗用能源轉為價值創造機會。
  • 本報告分析四個產業之全球前一百大企業的能源轉型進展,以三項能源行動指數,區分排名前25%與後25%企業,展現能源轉型可創造獲益的幅度。
  • 能源轉型的關鍵,在於如何看待能源使用,究竟僅是成本耗用,還是價值驅動的機會。企業高階管理者的任務是定位能源策略,確保有足夠資源執行計畫,並追蹤結果。  
主要發現

價值創造驅動能源轉型

  • 能源轉型是企業重塑能源使用方式,更是價值創造的機會。科技進步使得企業可降低能源密集度、取得可負擔的再生能源、採用電力提高效率,並進入能源市場。這些能源轉型的行動,可為企業節省成本、增加收入、降低風險,並增加能源使用的韌性。 
  • 根據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共同發布的《啟動能源轉型之路》,利用現有技術,全球企業即可降低31%能源密集度,至2030年每年可望節省2兆美元。
  • 對企業領袖來說,能源轉型將歷經策略規劃、整合需求、衡量進展等三大階段。

能源轉型三大階段

策略定位與盤點資源

  • 尋找價值創造的機會
    • 提高能源效率是能源轉型的基本功,諸如改用節能設備、建築物改造並安裝節能系統,通常都可快速回收成本並實際減少碳排。 
    • 企業亦可從能源轉型獲得價值創造的機會,例如自建再生能源發電或儲存,不但能穩定電力來源,還可出售多餘電力。換句話說,企業投資能源轉型還能有收入。反之,不採取行動將面臨能源價格上漲壓力與碳稅。 
  • 盤點可創造價值的資產 
    • 盤點哪些資產需耗用能源,例如工廠設備與車輛,哪些資產可產生能源價值,例如將屋頂出租給發電業者安裝太陽能板,或協助供應商盤點資產的能源價值,改善進貨成本和碳排量。 
    • 調整營運模式也會影響能源耗用。能源密集產業將製程調整至離峰時段用電,或資料中心預期客戶會增加雲端使用量,能源消耗將會增加,若資料中心自產再生能源,可鼓勵客戶在電力豐沛時段執行能源密集的運算,例如訓練AI模型。 
  • 建立團隊,取得高階管理者支持 
    • 提高能源效率與使用再生能源,需要改變或升級製程、系統與供應商之關係;能源成本效益與資金來源也需要一併考慮,因此團隊成員包括營運、採購、財務等部門,以建構能源需求與行動計畫。 
    • 取得高階管理團隊的支持,有助於取得所需的資本投資資金、管理風險並克服組織內部的挑戰。

實踐價值創造

  • 整合能源需求 
    • 能源需求的規劃並非僅是線性,而是可發展為資產組合。例如澳洲一個市議會最初規劃在土地安裝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為將價值最大化,計畫包括增建儲能設備,增加用電彈性並銷售多餘電力取得收入,同時評估設置電動車充電站的可行性.這些計畫組合成一個有正向財務收益的提案,因此取得投資所需資金。 
  • 培育合作夥伴生態系 
    • 協助生態系夥伴獲得專業知識,包括供需預測、分散式能源設備連接、虛擬電廠等技術。掌握生態系統方法的企業,競爭優勢(例如獲得新客戶)是其他企業的1.6倍。 

衡量進展與標竿對照

  • 企業建立績效指標並與全球或同業進行比較,有助於企業了解自身能源轉型的進展與定位。本報告建構能源轉型指數,以科技、媒體與電信業、消費產業、工業製造與汽車產業、金屬與採礦業等四大產業,全球前一百大企業為樣本,從公開資料分析該企業在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電動化程度(electrification of operations)、能源自主程度(energy independence)的進展,並將分析結果排名,區分為前25%與後25%。從分析結果來看,前25%與後25%的企業,在這三項指標均有明顯差距。 
  • 科技、媒體與電信業 
    • 前25%企業每消耗十億焦耳(GJ)可賺取23,600美元以上收入,且所使用能源96%來自電力,後25%企業每消耗 1 GJ 則賺取2,500美元以下,這表示此產業能源效率可提升幅度非常可觀。
    • 即使在前25%企業,僅有0.5%能源是自產再生能源,可見此產業需要加強建置自產能源,避免能源價格飆升或停電的衝擊。 
  • 消費產業 
    • 前25%企業每消耗1 GJ 可賺取6,300美元以上收入,後25%企業則是1,100美元以下,建築物能源效率是影響主因。
    • 前25%企業使用能源65%來自電力,改用電動車還可再提升用電比例;後25%企業僅20%以下能源使用來自電力。
    • 前25%企業利用大量店面與倉庫部署太陽能和電池設備,使他們能自行發電0.8%以上,後25%企業則是自產能源占比0.05%以下。 
  • 工業製造與汽車產業 
    • 由於運輸需求、大規模生產、使用重型機械、高溫工藝等產業特性,此產業能源密度較高,亦使得轉型更有發揮空間。前25%企業使用能源63%來自電力,後25%企業使用電力比例降至25%以下。
    • 前25%使用能源有1%以上為自產能源,遠高於後25%企業的0.07%以下。 
  • 金屬及採礦業 
    • 此產業重度依賴化石燃料,不過排名前25%企業已有長足進步,使用能源有3.3%以上為自產能源,且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多元化,投資於大規模發電與儲能設備,而後25%企業僅有0.01%以下的自產能源。 

能源轉型進展關鍵三指標

以全球前一百大企業為樣本,分析能源密集度、電動化程度、能源自主程度,並依序排名。分析顯示前25%與後25%的企業,於三項指標均有明顯差距。

後25%企業
前25%企業

能源密集度:每耗用十億焦耳(gigajoule)所產生的營收(美元)

電動化程度:電力耗用占總耗用能源的比例

能源自主程度:自產再生能源占總耗用能源之比例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