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視角檢視永續發展
多數企業可從以下五大永續議題中,發現重大機會與風險
點擊任一區塊,即可查看各永續議題如何影響企業的說明。
企業評估氣候變遷對公司的影響時,往往聚焦於能源轉型,但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同樣迫切。風暴、熱浪、洪水與野火等天災不僅衝擊供應鏈,也直接推升營運成本。若能提早強化韌性,企業不僅能避免損失,更能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以美國為例,近一年因氣候災害所衍生的保險費用、停電、災後重建與未投保損失,合計近1兆美元。2024年底,受到乾旱與高溫的影響,阿拉比卡咖啡與可可價格創新高,食品與飲料業首當其衝。
PwC的經濟模型顯示,若不及早因應,氣候衝擊可能使2035年全球經濟規模萎縮近7%。這意味著企業營收與估值下滑,但對能率先布局、掌握永續驅動力的企業而言,這正是重新定義價值與成長的契機。
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在評估氣候災害曝險時,發現財務風險正快速升高。以2020年曾遭遇的一場洪水為例,若相同事件發生在2025年,投保損失金額估算將高出五成。公司領導階層因此向各區主管提出一系列氣候調適方案,部分措施已經落實或規劃中;同時,也在供應鏈上推動一系列營運持續措施,包括產品設計採多元供應來源,避免關鍵零組件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
另一家提供工廠設備與生產系統的企業則發現,其部分據點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可能因資產損壞與營運中斷而損失高達7,500萬歐元(約8,780萬美元),主要風險來自洪水、海平面上升與颶風/颱風,且損失規模將在未來持續擴大。這些結果促使管理層更新氣候調適計畫,並在選擇新廠址時納入氣候風險的評估。
儘管各地對永續的政治辯論仍在持續,許多政府已陸續制定相關法規,以推動潔淨、高效並具韌性的經濟成長。這些法規大多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運表現與貿易格局。
其中一項重要的法規為要求企業公開揭露永續相關的風險與機會、財務影響及管理計畫,歐盟、澳洲與新加坡等地已率先立法,許多企業因此必須進行財務重大性評估與分析。這些揭露結果,也將成為管理階層與投資人制定決策時的重要資訊來源。
同時,各國政府也透過合規要求與罰則,推動企業節能、防止浪費、資源再利用與減少污染。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可能導致部分進口商品的碳排費用增加五倍,對供應鏈與出口市場帶來衝擊。
一家消費品公司在完成新包裝產線投資後,發現某項關鍵原料將在兩年內被禁用。這項限制將迫使該公司取消其投資,或增加投資以重新利用該生產線。這起事件促使管理層決定將法規因素納入包裝策略、原料使用與營運布局的決策核心。
另一家快速成長的食品企業,在完成永續報告程序後,進一步分析所蒐集的資訊,結果發現有機會透過減少浪費與減少用電來降低營運成本。
還有一家消費品公司則因產品標示不符永續規範,進口貨品遭到海關扣留。此事件反映了一個常見問題:企業內部的專業部門未被充分告知相關法規,也未參與合規作業。為此,管理人員成立了跨部門委員會並舉辦研討會,創建數位儀表板,將新法規整理成淺白資訊,協助各部門辨識與自身業務相關的規範。
政策與市場正加速重塑全球能源系統,顛覆傳統商業模式。資料中心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加上再生能源發展速度不均,導致能源供應不穩定與價格波動風險加劇。
不過,能源與數位技術的創新,已讓企業具備自行發電與優化能源需求的能力,進而實現能源自主。世界經濟論壇與PwC的研究指出,若能廣泛採用相關技術,全球每年可望節省高達2兆美元的能源成本。部分企業已開始搶先布局,不僅穩定供應、避免能源價格震盪,更能同時降低支出並增加收益。
更進一步,有些企業甚至藉由能源創新重塑自身。以英國聯合港口公司(ABP)為例,旗下21個港口處理全英四分之一的海運貿易,同時也出租土地給綠能製造商,在港區內自產再生能源並出售給租戶,並成立新創加速器,鎖定開發客戶所需的氫能等新興能源解方。
一家全球食品飲料公司估算,若能升級高耗能建物系統與車輛、安裝太陽能板與儲能設備、強化電力調度管理,每年最多可回收約六成能源成本,換算為近3億美元。
另一家東南亞企業則在約2000個據點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並安裝太陽能板、電池儲能系統及電動車充電設施,可使能源相關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提升約八成。
氣候風險、能源問題與監管規範,正持續衝擊各行各業的供應鏈。PwC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營運長(COO)預期,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嚴重的營運中斷與永續合規要求將對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
即使警覺性高的營運長,也可能對某些法規的廣泛程度感到驚訝。以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與《歐盟反毀林規章》(EUDR)為例,大型企業必須針對自身、子公司與合作夥伴的營運,識別、預防並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若未遵守,罰款可高達年營收的5%,甚至可能被排除於公共標案之外。
同時,氣候變遷帶來的氣候風險與能源成本也不容忽視。根據PwC針對半導體供應鏈的研究顯示,受氣候衝擊影響的銅供應比例,將從當前的7%攀升至2035年的近三分之一,顯示風險不斷升高。
英國一家食品零售商的研究發現,若能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並導入動態定價機制(如針對即期品降價),銷售額可望提升2%至5%。同時,食品浪費在零售端可減少多達75%,在生產與加工階段也能減少25%,再加上運輸與庫存成本優化,毛利空間隨之擴大。
另一家跨國零售商則評估,若其亞洲進口商品未符合《德國供應鏈法》(LkSG,現已廢止),可能面臨高達15億歐元(約18億美元)的罰款。為降低風險,企業須檢視現有流程與法規要求的落差,並制定供應商準則,強化供應鏈管理制度。
在面對眾多永續相關的機會與風險時,企業必須進行能帶來成長與韌性的投資。此時,稅務優惠與獎勵措施便成為關鍵助力。中國、歐盟、印度與美國將在未來十年內投入數兆美元支持潔淨能源發展,不僅有助於降低新技術的成本,更可降低大型投資案所伴隨的風險,能掌握相關資金來源的企業可獲得成本優勢並加速創新。
一家全球水泥製造商原本計畫進行工廠現代化投資,以大幅降低碳排,總資本支出約15億美元,方案包括燃料轉換與碳捕捉技術。經過試算後發現,若能善用政府補助與獎勵措施,將可省下一半的專案建置成本。
另一家跨國油槽儲運公司則規劃在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投入超過3億歐元(約3.5億美元)建設氫能配送與儲存基礎設施。由於氫能需求與技術發展仍具不確定性,初期投資說服力不足;但在取得約占資本投資三分之一的政府補助後,計畫的風險報酬比明顯改善,最終得以推動落實。
| 時間 | 財務長(CFO)的行動指南 | 營運長(COO)的行動指南 | 
|---|---|---|
| 一個月 | 繪製重大性地圖 CFO應先識別公司面臨的永續風險與機會,並連結到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這份地圖不僅能指引財務決策,也能幫助其他部門掌握相關責任。 | 盤點實體風險 COO的首要任務為盤點實體營運風險,特別是日益嚴峻的氣候風險。可以現有的營運持續計畫(BCP)為基礎,評估關鍵據點的氣候曝險與長期的潛在營運風險,將其納入管理框架,以打造更具韌性的營運體質。 | 
| 一季 | 壓力測試策略 少數CFO會針對氣候政策、能源轉型或極端氣候情境,進行財務壓力測試。歐洲央行與美國聯準會已要求大型金融機構執行類似測試,結果顯示此方法能協助企業更清楚掌握風險與成長潛力。 | 規劃能源策略 實現收益提升的關鍵在於宏觀布局,將廠房、屋頂等所有資產的能源潛力納入考量,並把零散的節能措施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組合方案,才能發揮最大綜效,將能源管理化為企業競爭優勢。 | 
| 一年 | 建立資料架構 要讓永續融入日常決策,就必須擁有一套強大的技術系統,確保資料的供給速度能與企業營運節奏同步。CFO可與資訊長(CIO)合作,設計資料治理流程,以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 重新審視供應鏈配置 2025年的關稅波動促使許多COO重新檢視供應鏈配置。除了貿易政策,也須納入氣候與監管風險。部分企業更進一步探索循環經濟機會,例如利用二手材料製造產品,既能降低成本,也能創造新收益。 |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