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ential ingredients for achieving your climate ambition

2025減碳報告: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要素

Essential ingredients for achieving your climate ambition
  • 2025-04-25
  • PwC運用生成式AI分析超過來自4,163家企業的量化及非結構化文字回覆。調查期間為2024年6月4日至10月30日。與其他以科學化方式檢視減碳進程的報告不同,此報告專注於企業自身的目標及進展。
  • 除了CDP的回應,此研究還借鑒S&P Capital IQ、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以及各種公開資訊來源,如永續報告、10-K文件、季報和企業網站。
  • 報告透過分析企業減碳目標,揭示企業在減碳執行上的效果。企業自身策略、治理及執行變數,將決定其是否通往減碳成功的道路。
主要發現

企業減碳目標提升

  • 2024年回覆碳揭露計畫(CDP)的6,895家企業中,超過4,000家做出氣候承諾,比五年前增加九倍。
  • 值得注意的是,37%企業提高減碳目標,只有16%企業降低目標。
  • PwC分析的企業中,有84%堅守氣候承諾,這與2024年研究發現的趨勢相近,即使公司經歷領導層更換,這種趨勢仍然持續。調查針對47家有設定淨零目標且經歷CEO轉換的公司進行抽樣調查,沒有任何一家放棄其承諾。
  • 即使是延後目標兌現時間的企業,背後通常也有更周延的原因。超過半數的企業正在校準並調降目標,修正那些在缺乏詳細計劃下制定的遠大抱負。對這些公司來說,較低的目標並不等於降低了氣候議題的優先順序。實際上,這些企業正在為其氣候目標分配大量資源。

企業減碳新階段

  • 過去7年,企業做出的氣候承諾穩步成長,每年的新目標數量持續增加,PwC研究顯示,2020至2023年間大型企業在氣候承諾方面領先,每年新設的減碳目標覆蓋超過20億公噸排放量。
  • 2024年減碳趨勢出現變化,中小型企業也開始做出氣候承諾。設定新目標的公司數量激增,但這些承諾僅覆蓋了約11億公噸的排放量。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研究分析,隨著大企業著手解決範疇3的排放,這些企業亦倚賴供應商設定目標,促進供應商在氣候承諾方面的參與度。可以預期的是,這將在未來幾年形成「漣漪效應」,並對全球價值鏈產生重大影響。
  • 各產業的減碳目標,已涵蓋大部分範疇1和2的排放,意味範疇1和2的減碳目標將達到飽和點。即便是能源、金屬、礦業及建築產業等減碳挑戰較大的產業,範疇1和2的目標覆蓋率亦達到年度碳排的60%。
  • 現階段範疇3的相對目標覆蓋率較低,但持續成長中。範疇3的碳排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但也因為涉及上下游業者,不論是在排放量測量還是減碳上都更為困難,導致企業在設定目標時較易躊躇不前。以總量來說,範疇3的目標涵蓋240億公噸的碳排放量,遠高於範疇1和2的60億公噸,因此這仍然是重要且有潛力的領域。

範疇1和2的進展

  • 企業在範疇1和2的減碳目標及進展,與產業別息息相關。金融服務、資通訊等服務類型的產業,在範疇1和2的減碳實施上更為容易,因為企業可以透過購買再生能源來減少範疇2的碳排。
  • 相較之下,使用大量燃料且範疇1的碳排占絕大部分的產業,如航運、金屬與礦業,減碳實施上會更具挑戰性,因為低碳燃料供應有限,且成本通常高到令人卻步。
  • PwC研究指出,67%企業正按進度實現範疇1和2的減碳目標,高於去年的64%。這些按進度減碳的企業中,有51%的減碳量來自能源、金屬與礦業、建築業在範疇1的努力。這凸顯「減碳挑戰較大」的產業,是影響全球減碳進程的關鍵。除了上述產業,多數企業減碳都集中在範疇2,其在範疇2總計減少12%的碳排,在範疇1僅減少6%。

範疇3減碳進程落後但仍極具潛力

  • 範疇3的總碳排量,是範疇1和2的11倍,使得其減碳及碳排量估算都更為複雜。因此,在減碳實施進度上也落後範疇1和2,根據統計,範疇3的減碳目標僅54%企業按計畫進行,雖然高於去年的50%,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2024年揭露範疇3排放量的企業總數明顯增加,從2023年約2000家,增加到逾3600家。在此情況下,範疇3的碳排揭露量也增加一倍多,來自下游的排放量占整體的三分之二以上。揭露量的增加可視為企業「積極訊號」,代表企業的減碳有機會在未來取得更多進展。
  • 範疇1和2的減碳進程與企業的目標水平有高度相關,但目前範疇3還看不出這樣的趨勢。相較之下,企業在範疇1和2的減碳進程,領先範疇3好幾年。不過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企業努力協助價值鏈達到減碳目標,並意識到永續價值,供應商及客戶參與的成熟度也將提高。
  • 儘管目前範疇3在整體減碳進程及目標方面都相對落後,但這仍是一個潛力極大的領域。

減碳成功方程式:強而有力的治理

  • PwC研究針對企業「治理」是否會影響氣候目標的進展。治理分數主要反映企業是否將環境考量納入董事會監督、企業策略、管理層獎勵、風險管理等政策中。結果顯示,隨著氣候目標及揭露義務增加,治理成熟度也會同步提升。80%企業的治理分數達到3分以上,展現中等以上的治理成熟度。
  • 進一步分析發現,治理成熟度中等及領先的企業,更有可能達成氣候目標。尤其是在範疇1和2的減碳表現更為明顯,有68%的企業進展相當順利;相較之下只有54%企業在範疇3的減碳達到目標進度。
  • 治理成熟度對於範疇3的減碳表現影響有限,是可以想像的。因為大部分的企業才剛開始著手在價值鏈推動減碳工作,且此範疇的減碳推動相對複雜,需要透明的協作才能達成。
  • 2030年企業在氣候減緩與調適項目上將投入更多資本支出(增加8%)及營運支出(增加21%)。如此大幅度的支出成長,也凸顯在傳統預算與規劃過程中,運用強而有力的治理能力整合減碳目標,並有效管理永續支出的重要性。
  • 許多企業已發現,典型的資本支出計劃及門檻報酬率(hurdle rate)對減碳項目來說是不夠的,因為他們並未把氣候項目可帶來的風險及成本迴避的效益納入考量。若不考量這些效益,減碳項目的回收期就會過長。
  • 因此,標竿企業通常會透過計算碳排放的內部成本,反映減碳的投資價值;或者在每年的資本支出中,規劃一部分的資金專門用於減碳項目。也有許多企業會運用邊際減量成本曲線(MACC)來評估減碳的成本及效益,以優化資本投資及決策。
  • 展望未來,預期企業營運支出短期不會有明顯變化,因為許多減碳措施會提升效率及節省成本。然而,到了2030年,營運支出會明顯增加,以支援再生能源、去碳化及碳抵換(carbon offset)項目,以達到2030年的減碳目標。
  • 氣候轉型投資不僅是為了達成減碳目標,也可用於產品創新。高達83%的公司已在低碳產品及服務上投入研發。

案例研究:配置資本、追蹤實施進展並推動問責

  • 一間跨國工業製造商設定2030年碳中和目標,並制定積極計劃在200個設施達到減碳。要取得成果需在多個跨部門的利害關係人間,明定優先事項並協調合作,以達成有效的流程分配資金、監控進展並推動問責。
  • 董事會核准減碳項目10年回收門檻,高於其他投資僅3年的門檻,並減少繁瑣的流程以加速項目批准及推進。對於企業、部門、治理及推動層面上,減碳的角色及問責制度都有清楚的界定,並按時程針對指標結果進行審查。

供應鏈參與度提升但減碳幅度仍不足

  • 企業領袖逐漸意識到,減碳的進展需要仰賴價值鏈的合作。企業CDP回覆結果顯示,72%企業與供應商保持密切合作,67%則與客戶/消費者保持交流。
  • 與供應商合作可促進創新,如運用低碳材料製作產品;與客戶交流則有助於更了解市場需求,激發有助於客戶減碳的創新。與供應商及客戶密切聯絡,將有助於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推動業務成長及價值鏈減碳成效。
  • 雖然參與程度高,但分析顯示企業在價值鏈的實際作為仍落後,達到4~5分成熟度的企業僅22%。這也解釋了企業在範疇3的減碳面臨困境。
  • 在減碳方面領先的企業,正在要求上下游廠商將氣候承諾納入合約中,並積極協助供應商達成目標。這些企業主要透過促進再生能源採購、提供資金支持,或長期的批量採購承諾來推動變革。

案例研究:提升價值鏈參與並推動創新與營收成長

  • 在重要客戶的鼓勵下,一間設備製造商對其排放進行基準測量,並設定減碳目標。範疇3的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5%以上,其中產品使用造成的碳排(類別11)占最大比重。
  • 為了使整體減碳取得進展,該公司制定了計劃,與供應商合作開發並採用能源效率更高的元件;並與客戶密切合作,提高客戶對於電力產品選擇及產品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影響之認識。這類與上下游業者合作將促使企業達到減碳目標,並帶動營收成長。

永續概念為產品加值

  • 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約有80%取決於設計階段,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企業可透過與客戶互動,使投資決策更貼近市場需求,以重新設計或發展新產品線。研究指出,產品設計創新是範疇3的投資要點。此外,企業也可為永續產品設定較高的訂價,分析發現,這有望帶來6至25%的營收成長。
  • 生命週期評估(LCA)和產品碳足跡(PCF)等技術可協助企業量化產品影響,避免漂綠風險。PwC研究發現,已有60%企業將低碳產品納入產品組合,但僅有45%的企業採用可信賴的LCA方法估算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價值尚未完全展現

  • 長遠來看,企業在氣候轉型的投入,將與營收成長機會息息相關。在研究涵蓋的4,163家企業中,約有700家企業揭露了實際營收及預測值與氣候轉型的關聯性。平均而言,到2030年這些企業將有三分之一的營收與氣候轉型相關。
  • PwC《2025全球暨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亦顯示,臺灣與全球企業氣候友善投資的成果,已反映在營收成長上,37%臺灣企業表示在過去五年因氣候友善投資促使收入增加,全球的比例也有33%。
  • 氣候轉型將帶來營收成長,且不分產業均有廣泛創造價值的機會。目前金融服務與能源產業在氣候轉型方面的營收領先,主因再生能源投資推動,而其他產業也將蓄勢待發迎接獲利。

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

  • PwC 2025年減碳報告顯示,企業在永續方面的投入並未減速,反倒是默默推進且變得更加嚴謹。儘管外界對於企業退縮的質疑從未停止過,但從產業龍頭到小型供應商,有越來越多企業都正在做出氣候承諾,並堅守其目標。原因顯而易見,因氣候目標與減碳工作帶來的商業價值正在浮現。
  • 報告顯示,企業在範疇1和2減碳已有相當進展,但真正的突破在範疇3—企業著手處理價值鏈的碳排,提升產品與供應鏈永續的優先順序,將成為推動產業轉型浪潮的關鍵。
  • 成功的要素包括:強化治理並將永續納入決策及企業策略;穩定的資金投入將氣候承諾轉化為實際行動;與供應商及客戶廣泛互動,推動價值鏈的減碳;專注於產品創新,以滿足客戶對永續方案日漸提升的需求。
  • 掌握這個方法的企業將獲得回報:增強韌性、提高利潤、擴大市占,並確保長期競爭優勢。
  • 採納方法的企業不僅能達成氣候目標,還有機會重塑產業、推動創新,在永續市場中成為領導者。

從氣候目標及減碳工作中獲得的商業價值

營收成長 降低成本 降低風險
  • 提高價格溢價
  • 增加市場份額
  • 新的收入來源以滿足客戶需求
  • 降低能源使用
  • 減少浪費
  • 透過永續循環降低物料成本
  • 提高能源韌性
  • 提高品牌韌性
  • 降低長期的氣候減緩與調適成本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04月22日

相關服務:

淨零碳排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