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5年6月

Global Insights
  • 2025-06-27

焦點議題

PwC美國企業領袖脈動調查:新政府上任百日商業展望

報告原文:PwC Pulse Survey 100 days in: What’s next for business

PwC最新發布的美國企業領袖脈動調查顯示,即使大環境不確定性升高,企業仍積極布局。本調查執行期間為2025年5月1日至8日,共有678位美國企業高階主管接受訪問,涵蓋六大產業的上市及私人企業。本調查進行時,美中尚未達成暫停九十天關稅的協議。

  • 調查結果顯示,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恐持續。近半數(48%)美國企業領袖認為,當前的不確定性將在一年內結束,另有相近比例的受訪者預期將持續到下一屆美國總統大選。
  • 儘管市場不明朗,仍有32%的美國企業領袖預期未來12個月將出現更多商機;反之,23%認為挑戰將增加。
調整短期策略的驅動因素
  • 調查發現,影響美國企業調整短期策略的前三大主因,分別為美國經濟政策(48%)、AI和數據監管(44%)以及美國貿易政策(41%)。
  • 此外,33%的受訪者將企業稅政策列為促使他們調整短期策略的前三大因素之一。目前美國稅改法案納入研發稅額抵減,且眾議院已於5月22日通過 H.R.1 稅改法案,將提供企業及個人新的稅務優惠,可能影響企業的長期資本配置和投資策略。
  • 給企業的建議:提升情境規劃及資訊驅動的決策能力,以快速應對可能發生的變化。
短期措施搭配長期策略 打造企業競爭優勢
  • 企業普遍採取「雙速策略」,短期內採取迅速應變的措施,以應對波動並減輕對業務的影響;同時著眼長期,擬定整合策略以提升未來競爭力。53%的受訪企業已在關鍵領域採取行動,包括削減成本(62%)、修訂財務預測和預算(59%)、實現供應商多元化(58%)、評估川普政策的可能影響(54%)、以及儲備關鍵材料(53%)等。
  • 給企業的建議:發展循環商業模式,探索重複使用產品、零件和材料的方法。謹記縮減開支雖可見短期效益,卻可能限制未來成長機會,阻礙創新。
  • 隨著關稅推高成本,對企業利潤構成壓力,65%的受訪者正在或計劃與供應商重新協商價格,60%已經或計劃將關稅相關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 半數以上受訪企業表示,已增加或計劃自美國(62%)或低關稅國家(58%)進行採購,48%正在規劃或已實施境內轉包(onshoring)策略。83%的受訪者選擇長期以美國為中心的業務策略,顯示企業正努力降低風險,重新平衡供應鏈和市場布局。
  • 給企業的建議:細分客戶群體,提升產品價格敏感度。同時優化關稅和稅務策略,以降低營運成本。
  • 調查顯示,較有信心的風險管理主管通常採取具體行動來管理風險,包括執行供應鏈風險評估、情境規劃及聘請外部專家協助風險評估;反之,信心不足的主管往往無所作為。
  • 而缺乏信心通常與公司流程和結構的缺陷有關,而非個別領導者的不足。在有可靠資訊支援的情況下,企業具備清晰的決策機制、完善的流程,團隊的行動就會加速。倘若沒有正確資訊支援決策,不僅會減慢決策速度,還會增加出錯的風險。57%的受訪者表示,曾因決策速度過慢而錯失商機。
  • 在動盪的環境中,不確定性看似阻礙了企業的策略與執行,但實際上,領先企業正把握機會採取行動。除了擬定必要的行動和策略,成功的關鍵更在於信心。身處於不斷變化的時代,未來的市場條件可能隨時再次轉變,因此當下便是企業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
  • 給企業的建議:強化管理和決策中提高效率和反應速度的關鍵措施,包括適當授權、優化資訊輔助決策的品質與流程。並且有效管理資源,專注於解決對企業最具影響力的問題。

2025減碳報告 - 產業分析

報告原文:PwC’s Second Annual State of Decarbonization - Sector Insights

產業的減碳途徑及企業如何實現之,大部分取決於營運碳排來源,以及價值鏈的碳排是否集中於上游或下游產業。為深入探討企業減碳進程,PwC《2025減碳報告 - 產業分析》進一步分析12類產業的減碳概況,並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發現:從能源到電子製造業,各個產業已展開獨有的減碳途徑。

研究背景

  • PwC《2025減碳報告: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要素》反映了企業氣候行動的現狀:低調但正穩步推進。該報告調查期間為2024年6月4日至10月30日,運用生成式AI分析超過4,163家企業的量化及非結構化文字回覆。除了碳揭露計畫(CDP)的回覆,研究亦借鑒S&P Capital IQ、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以及各種公開資訊來源,如永續報告、10-K文件、季報和企業網站。2024年回覆CDP的6,895家企業中,超過4,000家做出氣候承諾,比五年前增加九倍。37%企業提高減碳目標,只有16%企業降低目標。
  • 為深入探討企業減碳進程,PwC《2025減碳報告 - 產業分析》進一步分析12類產業的減碳概況,並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發現:從能源到電子製造業,各個產業已展開獨有的減碳途徑。

領導能力、財務資源與供應鏈合作是關鍵

  • 產業的減碳途徑及企業如何落實,大部分取決於營運碳排來源,以及價值鏈的碳排是否集中於上游或下游產業。
  • 各產業減碳途徑的差異並不是表面而已,而是結構性、技術性差異,且時常攸關財務層面。舉例來說,廣泛採用電弧爐有助於降低鋼鐵產品的碳排,但同時也會大幅增加用電需求;航空產業已開始使用替代性能源,不過大規模的採用仍存在挑戰;工業與消費產品公司運用AI、數位雙生、機器人等技術,重新規劃生產流程與產品設計,並確保生產效率,而這每一步以及最終的成功,都仰賴於供應鏈合作以及所需資源的分配。
  • 報告要傳遞的訊息很明確:各產業通往減碳的途徑各不相同,要取得進展仰賴的是領導能力、財務資源以及與供應鏈的合作。減碳有許多操作方式,企業會根據自身營運模式及價值鏈做出不同的選擇和排序,結果也自然不同。企業可藉本報告了解其他產業的減碳理念,同時學習如何克服困境;藉由同行的揭露與綜合看法,亦可以進一步思考並歸納出減碳成功的關鍵因素。

12大產業 減碳進程與挑戰

12大產業減碳進程
  • 資通訊產業:現階段能源需求主要來自於資料中心、網路基礎設施的營運,以及持續成長的運算需求。根據統計,目前資通訊產業為報告所列舉的12大產業中碳排最低者(以平均碳排量及強度綜合觀之)。然而,AI和資料中心所驅動的能源需求預計將在2026年翻倍,為資通訊產業的範疇3的減碳帶來挑戰。
  • AI發展驅動資料中心運算需求,目前資料中心的運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企業自行營運,此情況下碳排會歸類在範疇1和2;另一種較常見的做法,則是外包給雲端服務業者營運,此情況產生的碳排則會計入範疇3。
  • 電子製造業:電子製造業在範疇1和2的減碳進展,可歸功於再生能源採用、流程優化以及效率的提升;而顧客(如資料中心業者)對能源議題的關注,也推進了範疇3的減碳進程。
  • 消費零售與餐旅業:96%排放屬於範疇3,消費產品業以「售出產品的使用」(即下游)為主要碳排來源,零售和餐旅業者的排放則來自上游的材料和產品採購。產品設計為該產業減碳關鍵,企業可透過低碳產品創新減少碳排。
  • 汽車產業:範疇3排放量的減少取決於電動車的需求和政策穩定性。美國電動車相關鼓勵政策的撤回,可能使電動車銷售減少30%,進而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範疇3的減碳策略。
  • 工業:生產的多屬碳密集型產品,範疇3的排放(尤其是下游)占產業99%的排放,其中93%來自「產品使用」。因此產品設計對於解決工業碳排亦相當重要,企業需使用更高效、低碳的燃料,或提出電動替代方案。
  • 建築業:永續趨勢及法規要求帶動綠色建築需求成長,但建築業減碳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建築生命週期有75%碳排來自「使用期間」,隱含碳排則占25%。建築設計如何善用綠色建材、節省營運期間的耗能,為產業減碳關鍵。
  • 健康產業:健康產業減碳進程與企業規模、策略及營運區域(政策是否支持)有高度關聯。不論是範疇1和2還是範疇3,取得減碳進展多為大企業;中小企業因當地監管較寬鬆、競爭之下選擇優先控管成本等因素,減碳進程較慢。
  • 化學業:範疇1和2的減碳仍面臨挑戰,但2024年達成範疇3減碳進程的企業比例年增23個百分點,超越其他產業。
  • 金屬與礦業:因碳捕捉、氫直接還原鐵等技術發展仍在發展初期,範疇1和2進展相對落後,但範疇3的減碳位居前段。
  • 農業及食品產業:減碳進程相對落後。因81%的揭露碳排來自範疇3(上游),與供應商的合作為產業減碳關鍵。
  • 能源業:儘管作為氣候轉型的核心產業,能源產業相關業者的減碳雄心卻出現分化。2024年按計畫執行減碳目標的企業明顯減少,範疇1和2年減5個百分點,範疇3年減15個百分點。
  • 交通與物流產業:範疇1和2的減碳主要受限於其對資本密集型減碳措施的嚴重依賴,包括可替代燃料、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前期都需要大量資本支出,再加上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依賴,導致產業在減碳進程上明顯落後其他產業。
2025減碳報告 各產業正按進度邁向氣候目標之企業比例
2025減碳報告 各產業碳排強度

2025消費者之聲調查

報告原文:PwC’s Voice of the Consumer 2025

PwC《2025消費者之聲調查》於2025年1月至2月針對全球28個國家或地區、21,075位18歲以上消費者訪查消費趨勢,包括消費行為、健康趨勢、科技應用和氣候與永續相關議題。並於2025年5月與食品業高階主管進行訪談。調查顯示,消費者普遍傾向選購符合自身健康觀念、便利度與永續理念的食品。然而,食品價格高漲與生活成本仍造成壓力,使實際消費行為與理想產生落差。

食品業趨勢:價值導向、注重健康與科技驅動

  • 隨著供應鏈壓力加劇,不斷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同時,消費者對健康、便利性與結合科技的食品需求日益升高,促使全球食品業加速重塑,進行跨業合作、整合與創新。PwC 研究指出,未來現有產業將超越傳統界線,形成全新領域,在我們如何謀食(How we feed)的領域,預估到2035年其附加價值毛額(GVA)將達9.88兆美元,最佳情境甚至可望突破10.35兆美元。
  • 調查發現,全球出現一群「抱負型消費者」,其購物習慣為價值導向,傾向選購符合自身健康觀念、便利度和永續理念的食品。然而,食品價格高漲與生活成本仍造成壓力,食安疑慮也削弱消費者信心,使實際消費行為與理想產生落差。
  •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來源和功能性,顛覆傳統食品業價值鏈,反而為現有企業與新進業者創造機會(如醫療服務業、科技公司),催生整合健康與保健、便利性與科技三大面向的全新食品業生態系。
  • 62%的消費者認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以及農藥風險,遠比價格、營養和永續議題更重要,其中又以年輕世代最為關注,顯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期待提升。
  • 儘管環保是消費者的重要訴求,卻無法輕易轉化為實際消費行為。八成消費者表示擔憂氣候變遷,近四分之一(24%)更是每天都會擔心其影響。然而,僅44%消費者表示願意為環境友善農業多付費(如改善土壤品質、促進生物多樣性),另有43%受訪者雖未實際消費,仍有可能被說服而購買環境友善的食品。只有12%消費者明確表示,不會為環境友善農業買單。
  • 小部分消費者(14%)在選購食品時,會優先考量社會與環境因素。整體來看,大多數消費者傾向直接且具體的做法,例如購買無農藥和在地生產的食品。
  • 便利性為驅動消費選擇的核心需求,也是創造新價值的重要方向。中東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即時線上外送服務」正迅速崛起。全球38%的消費者每週至少購買一次即食食品,34%每週訂購外送餐點,另有29%每週至少外食一次。這些行為在城市地區與經濟狀況穩定的族群中更為普遍,而年輕世代更是即食便利市場需求的重要推手。

食品應用科技加速滲透  九成使用者習慣改變

  • 科技驅動的個人健康管理,為消費者重新評估飲食與生活方式。七成消費者使用至少一款健康應用程式或穿戴式裝置,平均每人同時使用三項科技工具來協助健康與生活規劃。
  • 其中,高達九成使用者認為穿戴式科技已影響他們的日常習慣,更有34%認為其日常習慣發生了顯著改變。
  • 目前最受歡迎的裝置包括智慧戒指、手環與手錶,以及血糖監測儀和智慧廚房設備。另外,膳食規劃工具與個人化營養平台同樣受到消費者歡迎。
  •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生成式AI應用於餐食規劃和購物的意願最高,反映出市場對飲食體驗的高度個人化需求,突顯整合便利性、購物、健康與科技的發展潛力。
  • 能夠有效整合這些元素的企業,有望透過 AI 解決方案協助消費者更聰明地採購、烹飪與飲食,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近半數消費者樂於接受 GenAI 制定個人飲食和健身計劃

半數消費者購物注重性價比

  • 物價仍是驅動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生活成本壓力持續影響消費信心,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自己經濟拮据。因此當消費者必須權衡利弊時,價格考量通常優先於營養價值、永續標準與在地生產等因素。
  • 歐洲、北美、亞洲、非洲與中東的受訪者普遍認為,生活成本是未來12個月國家面臨的最大風險;而在拉丁美洲,經濟不穩定被列為首要風險,生活成本則緊追在後。
  • 近半數在意成本的受訪者選擇善用現有剩餘食材,並透過比價、尋找優惠活動等方式節省開支。44%的消費者考慮購買折扣產品或通路自有品牌,51%的受訪者表示,「性價比更高」為轉換消費品牌的首要原因。

滿足消費者三大關鍵策略

  • 現代消費者對食品的期待不僅限於價格,更希望兼顧健康與便利性,為食品業帶來挑戰。食品業者必須發展出滿足成本效益與消費價值的競爭模式,以因應快速的市場變動。
    • 優化產品組合,挖掘精準TA:企業應透過產品創新,提供價格合理的產品,同時強化其附加價值,例如加強營養或功能性成分。亦可開發適合特定族群的商品,如減重藥物使用者、營養補強或特殊飲食需求者等。
    • 拓展跨域布局,釋放利潤提升潛能:食品業與醫療保健、金融科技、購物平台等領域日益緊密,與跨業創新企業合作,不僅可強化客戶黏著度,亦可推動成長。調查顯示,領先消費品企業與周邊產業(如廢棄物管理、醫療、物流)的合作頻率為一般企業的1.2倍。企業應與服務供應商及生態系夥伴密切合作,開發創新模式以提升毛利並降低成本。
    • 提升消費體驗,強化品牌黏著度:企業須主動預測消費者需求,包括健康、便利性與價格等綜合取向。導入AI工具與穿戴式裝置,以根據消費者的價值偏好來簡化產品選擇和比較過程,協助消費者找到符合其價值觀的商品。

科技解譯

資料網格與資料經緯

報告原文:Tech Translated: Data mesh and data fabric

資料網格和資料經緯都有助於排除重複性的工作,促進資料的民主化與相互操作性,讓組織內的廣泛使用者更容易尋找/取用資料。在企業朝資料驅動發展、最大化AI效益的情況下,這些特性對於資料現代化工作至關重要。

減少集中式資料架構營運瓶頸

  • 資料網格(data mesh)
    • 一種資料治理框架,讓組織在維持分散式架構的同時,仍能透過統一的共享與治理機制,整合跨部門的異質資料。
    • 資料網格架構下,由部門各自掌握自己的資料管道與控制區,包括資料取用與儲存格式,促進組織內的資料自助取用;同時,組織通用的治理框架可提升資料的法遵、治理與安全性,讓資料既具備內部相互操作的特性,也能符合外部的資安規範。
  • 資料經緯(data fabric)
    • 一種資料架構,確保任何平台、位置的資料,都能有效整合、存取並共享。
    • 資料經緯將系統內既有的資料整合在一起,以一致的方式去呈現組織內的資料。這樣的結構允許不同資料集間的流通,並促進資料的移動、轉換、整合,以及整體的管理與治理。相較於資料網格,資料經緯提供一個更簡單、整合度更高的方式來管理與分析資料,組織得以不受時間與位置的限制,隨時取用並進行資料分析,提升資料擴展性。
    • 在實際應用案例中,資料經緯可以用以補足資料網格架構,提供統一的資料檢視表以銜接各種環境的資料,有助於建立新的資料連結。
  • 資料網格和資料經緯都有助於排除重複性的工作,促進資料的民主化與相互操作性,讓組織內的廣泛使用者更容易尋找/取用資料。在企業朝資料驅動發展、最大化AI效益的情況下,這些特性對於資料現代化工作至關重要。
  • 如何創造價值?資料網格和資料經緯可有效減少集中式資料架構常見的「營運瓶頸」,使用者可以更快的取用資料,加快整體決策速度,進而提升業務靈活性。

混合雲端與多雲端

報告原文:Tech Translated: Hybrid cloud and multicloud

混合雲端(hybrid cloud)和多雲端(multicloud)是兩種用來管理數位和IT基礎設施的策略,提供靈活、供應商中立的基礎設施,讓企業可按照需求擴展運算資源,並降低使用頻率較低之伺服器的維護與花費,同時還可避免在運算高峰被限制流量。

提供靈活、供應商中立的雲端基礎設施

  • 混合雲端(hybrid cloud)
    • 將公共雲端服務(如Amazon Web Services或Microsoft Azure)與私有雲端基礎設施相結合的數位管理/IT基礎設施策略。
    • 採取混合架構的目的在於,運用公共雲端服務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來執行特定工作負載,並將敏感資料及關鍵系統保留在內部部署,同時優化兩種部署環境的成本。
  • 多雲端(multicloud)
    • 運用多種公共雲端服務,來處理不同的工作負載及應用的數位管理/IT基礎設施策略。
    • 採用多雲端的主要考量在於,能避免「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問題,同時也得以善用每個供應商獨有的優勢。
  • 混合雲端和多雲端的主要優勢都在於提供更彈性的選擇,讓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工作負載及應用去選擇最適合的雲端解決方案。例如,高度監管的產業別如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產業及政府單位,會將特定資料留在內部部署,但仍會有把少部分非敏感資料移到公共雲端的需求,這時候就可以採取混合雲端策略。多雲端環境則使企業能根據需求來遷移資料,實現資料的便攜性及資料現代化,同時減少對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的依賴。
  • 混合雲端與多雲端架構還可以支援邊緣運算,把資料與運算負載移至實際使用位置附近,實現更高的處理速度與更低的延遲。
  • 如何創造價值?混合雲端與多雲端提供一個靈活、供應商中立的基礎設施,企業可按照需求擴展運算資源、試行新技術,並降低使用頻率較低之伺服器的維護與花費,同時還可避免在運算高峰被限制流量。此外,靈活的策略也將促進雲端服務業者間的競爭,帶動創新、產品差異化與價格競爭力。不過,須注意資料在不同雲端系統間移動可能帶來的安全性及營運複雜性等潛在問題。

Kubernetes

報告原文:Tech Translated: Kubernetes

Kubernetes技術透過自動化管理容器化應用程式,提高系統部署與擴展效率,在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此技術在多數領域具有應用潛力,長遠來看可為技術團隊節省大量時間,但其開發和實施需要投入一定時間與資源,採用前仍須審慎評估是否符合需求。

簡化應用開發 提升敏捷與韌性

  • Kubernetes(K8s)是一個平台,用於部署、擴展和管理在「容器」中運作的應用軟體。容器是一種用來打包應用程式及其所有相關設定的技術,讓程式可以在任何環境下正常運作。
  • Kubernetes 最初由Google開發,並於2014年以開源形式釋出,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企業技術團隊。Kubernetes能有效管理和協調複雜的容器化應用軟體生態系,大型企業為其主要受益者,亦可協助新創公司迅速擴展規模。
Kubernetes解決軟體開發痛點
  • 傳統應用軟體開發受限於硬體和平台的限制,容器化技術讓應用程式能在任何基礎設施或數位平台上部署執行。
  • Kubernetes是針對容器化應用軟體的自動化管理系統,企業無須手動撰寫程式碼,可同時執行多個容器並自動擴展,加速程式碼的更新與部署。同時,持續監控容器的健康狀況,平衡流量負載、分配運算及儲存資源;並透過偵測可疑流量,辨識潛在的資安威脅。
打造企業敏捷競爭力
  • Kubernetes在雲端原生環境中自動化管理容器,能大幅簡化複雜應用的開發與執行流程,技術團隊可加速建置、部署及擴展新應用。企業可將工作負載分散至多個雲端環境、區域與地區,提升韌性與彈性。
  • 採用「新版本取代舊版本」的部署方式,可輕鬆進行版本維護,並在發現問題時快速復原系統。
  • 自動化的容器監控機制(如自動重啟失效容器、移除無回應容器)大幅提升系統可靠度,其自我修復的特性可有效減少停機時間與人工維護的需求。
企業導入前須審慎評估
  • 進行新應用程式開發前,企業須評估要採用單體式(Monolithic)或微服務(Microservices)架構,後者較能發揮Kubernetes的優勢。
    • 單體式架構:將前端、後端程式碼及設定檔都放在同一個大型程式庫中,屬於傳統應用程式開發方式。
    • 微服務架構:將程式碼拆分為多個獨立應用程式,每個負責不同的任務,可獨立部署及更新。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6月20日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