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mid-year outlook : Global M&A industry trends

全球併購產業趨勢報告: 2025年中展望

2025 mid-year outlook : Global M&A industry trends
  • 2025-07-25
  • 本報告發現,2025年上半年全球併購交易情況,反映出企業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謹慎,以及同時要推動轉型的拉扯。若目前的交易氛圍持續,預估2025年總交易件數可能會低於45,000筆,將創下十年來最低。
  • 從地區別來看,美國交易標的較受到買家青睞,雖然交易量減少,卻吸引更多高價值交易。不過,近來關稅措施及政策變化,已開始抑制市場熱度。
  • 「不確定」是過去幾年併購市場的關鍵詞,只是在不同的不確定性因素間切換。併購交易需學會在不確定中生存,其中,資本配置、策略及善用AI是關鍵。
主要發現

驚喜連連的國際局勢中 研擬併購致策略

  • 2025年初,我們對併購活動的成長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同時警示有一些意外因素可能破壞局勢。這些意外因素比預期還要激烈:金融市場受局勢牽動而動盪,關稅問題引起的討論更高且鬆綁時程比預期緩慢,同時,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美國和歐洲的長期利率走勢也不同於預期。 
  • 全球併購交易件數持續下滑,2025年上半年比2024年同期下降9%,但交易金額年增15%。在動盪的環境中,併購市場仍設法促成交易。因此,仍可看到企業聚焦在國內本地交易,尤其是服務產業或其他受關稅影響較小的企業。
  • 不論是哪個地區或產業,具強大現金流且前景穩健的企業仍持續受到青睞。但對於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企業來說,目前的市場環境並不友善,且預期未來幾個月將持續受到影響。
  • 併購仍是企業成長的主要動能,更是私募股權的命脈。據PwC調查,51%美國公司仍在尋找併購機會。市場已進入新時代,人工智慧(AI)和新的競爭動態正在重塑企業格局。隨著新技術的滲透率提升,預期將促成更多的交易活動。

不確定性成新常態 增添決策挑戰

  • 在複雜且矛盾的環境中,併購市場面臨三大新趨勢:
    1. 不確定性成為常態:
      從疫情後市場反彈,到升息、地緣政治動盪及監管環境變化,併購市場持續處於高不確定性,且已衍生成結構性問題。市場應做好「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的心理準備,並以不確定性為前提,展開策略規劃。
    2. 須重新衡量資本配置:
      資本不再輕易流動,資金在AI投資與併購間的拉鋸越來越明顯。目前正處於各產業技術快速革新的時期,企業領導者、董事會和併購交易在資本分配方上面臨更艱難的決策。
    3. AI創新潛力帶來顛覆與併購機會:
      AI快速發展使企業界邁入高風險轉型的全新階段。對收購者來說,這同時帶來風險與機會,風險在於收購標的可能被新科技顛覆,機會則在於運用新技術創新並取得競爭優勢。隨著透過交易取得技術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併購市場已反映出這種分化趨勢。企業正積極布局AI投資,但相對將迎來技術迭代、財務資源、文化變革等挑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併購交易情況,反映出企業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謹慎,以及同時要推動轉型的拉扯。交易件數低迷,但總交易金額提升則展現出更大規模交易的趨勢。2025年上半年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比去年同期增加19%;金額超過50億美元的交易年增16%。併購交易遍布各產業,其中以科技業為大宗。雖然多數國家的併購交易低迷,但印度和中東的交易件數分別成長了18%與13%。

利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恐壓抑併購市場

  • 除了貿易政策和波動的全球局勢之外,併購市場還應觀察以下幾個關鍵指標:
    • 利率持續逆勢上升:
      長期利率居高不下。歐洲央行因經濟成長放緩與通膨降溫開始降息,但債券市場利率並未完全跟隨;美國長期利率則持續上升。貸款利率和估值一直是影響併購活動的關鍵因素,若歐美經濟降溫且利率下降,將有機會為併購市場提供動力。然而,財政赤字增加等問題的正在影響市場利率,也是目前併購市場偏向保守的主因。
    • 政府債務:
      這與利率趨勢相關,因許多國家的政府赤字支出已導致債務負擔顯著增加。預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之政府債務2025年將增至59兆美元,占GDP的85%——債務對GDP的占比幾乎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的兩倍。OECD國家的政府債務利息支付額已超過國防支出,而政府債務的增加也為併購市場帶來挑戰,因其可能造成長期的財政不確定性,並降低市場信心;其次,這對利率帶來上行壓力,增加交易融資成本;第三,高水平的公債將打擊經濟增長,對企業營收造成壓力,進而降低估值,並壓抑投資者的併購意願。
    • 私募股權(PE)退出步伐停滯:
      目前積壓持續上升,截至2025年3月底,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數量已超過30,000家,其中47%自2020年起就在帳上。退出交易的量必須大幅提升才能減少積壓,但眼前的環境並不理想,大環境以及IPO市場疲弱影響PE交易活動。今年第一季的PE退出增加83筆,達到903筆,退出的腳步還要再更明確,才能扭轉投資組合公司不斷老化的趨勢。這對併購市場尤其重要,因為PE基金在併購活動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 企業價值/過去一年息前稅前折舊攤銷前(EV/EBITDA)倍數在2024年9月峰值中位數達14.3倍,創下2021年9月以來單月最高,扭轉先前走低的趨勢。但對潛在關稅等不穩定性的擔憂,仍對估值形成壓力,使2025年Q2預測值回落到10.8倍。
  • 整體溢價情況與倍數呈現反向趨勢,代表交易者對內含價值的估算保有紀律,沒有對市場波動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
  • 由於目前不確定性較高,併購交易在定價時應更謹慎,將各種上行和下行情境納入考量。尤其是受潛在關稅影響的變數,更應謹慎審查。而若2025年下半年貨幣政策走向寬鬆,且地緣政治緊張氣氛緩和,交易定價將有望復甦。

各地區併購情況

  • 亞太地區:
    交易金額成長14%,交易件數下降8%。印度交易件數增加18%,交易主要集中在中型市場或私人交易,導致總金額下降。日本的情況則相反,交易件數下滑13%,但因2025年上半年宣布兩筆巨額交易,交易金額成長175%。
  • 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
    交易件數和金額分別年減6%和7%。交易金額下降主因英國鉅額交易數量減少。
  • 美洲:
    交易件數下滑12%,但交易金額成長26%,主因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增加。其中,美國貢獻過半的交易量。

上半年資金流向美國未來走勢受政策牽動

  • 若以買家投資的標的區位來看,亞太地區買家在美洲的投資翻倍成長,2025年上半年,美洲占其總交易金額22%,高於前一年的11%;EMEA地區的買家在美洲和亞太地區的支出增加,將資本重新分配到成長較快或更易進入的市場;美洲的買家整體投資成長16%,從2024年上半年的7,140億美元,提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8,3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美洲的買家將91%的資本留在本地,此比例高於去年同期的86%。
  • 上述市場變化表明,美洲(尤其是美國)交易標的較受到買家青睞,雖然交易量減少,卻吸引更多高價值交易,包括來自其他地區的投資。不過,近來關稅措施及其他美國政策變化,已開始抑制市場熱度,雖然影響還沒有反映到具體數據上,但已可以觀察到市場情緒漸趨謹慎。

鉅額交易集中在三大產業

  • 關稅、政策轉變及監管不確定性對各產業的影響不同。相較去年同期,2025年上半年航太與國防、化工、資產與財富管理以及電力及公共事業的交易件數和總額都成長;零售與消費產品、製藥、汽車及工業領域總額和件數則都下降。
  • 關稅影響程度是分析產業併購情況的因素之一,但並非唯一。其中,汽車、製造和製藥產業受貿易壁壘上升影響最大,導致併購活動下降。製藥產業過去曾是併購市場的主力,但現在面臨美國藥品定價改革提案、監管不確定性及跨境關稅的三重挑戰,導致交易環境更趨保守。另一方面,歐洲及其他地區國防預算的增加,引來新投資者注意。而服務導向的產業(如科技業中的IT服務、商業服務領域的專業服務,以及資產管理領域的服務提供業者)則受惠於輕資產模式、穩定現金流、前景看好等因素,維持較高的交易量及更高的估值。
  • 雖然各產業仍然都有大規模交易,但鉅額交易主要集中在科技、銀行及資本市場,以及電力及公共事業。

關稅為TMT產業併購同時帶來正反面影響

  • 科技、媒體與電信(TMT)產業併購交易浮現新主題,如美國關稅政策促使企業開始關注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的問題
  • 關稅可能在某些層面拖累交易,但也可能在其他層面成為催化劑。硬體和半導體製造商正在評估關稅對其業務的影響,部分業者甚至選擇暫停交易,直到前景較為明確。與此同時,TMT領域中本質不受關稅影響的產業併購仍將持續,如軟體和運動產業,且有機會看到部分業者為了避免半導體設計與生產過度集中的問題,進行併購交易。
  • 在TMT領域,半導體、雲端和AI基礎設施業者比軟體業更易受潛在關稅影響,主因這些產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及元件。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使其難以快速轉換原物料來源。根據PwC估算,目前研議中的貿易措施,可能使TMT產業面臨1,000億美元的關稅。
  • 地緣政治成為全球戰略的首要考量,保護主義的復甦促使科技和電信業者重新評估其營運模式、供應鏈和投資假設,阻礙了全球資本流動並減緩交易進行的速度。然而,若關稅降低或成功達成貿易協議,新的交易機會可能會出現。

AI算力/容量競賽為投資增添動力

  • AI引發的算力與負載量競賽持續驅動交易,隨著技術演進,交易標的從大型語言模型公司轉向AI基礎建設公司。 
  • AI等各項技術的演進,正在重塑媒體與娛樂產業的版圖。新興科技平台的影響力開始能與傳統工作室相媲美,廣告代理模式也朝技術支援、AI驅動的全漏斗行銷發展。
  • 電信業也因AI生態系統受益,開始出現AI資料中心和關鍵基礎設施(如光纖)相關交易。同時,產業持續整合和剝離非核心資產,廣泛調整投資組合。
  • 隨著企業競相擴展為AI驅動未來所需的基礎設施,大型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超級週期仍在持續,尤其在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對於運算、儲存、網路容量與基礎設施前所未有的投資意願絲毫未減,因上述支出對創新與成長至關重要。放眼全球,許多國家也希望增強AI基礎設施,其中大部分投資來自政府。

TMT產業交易量下滑、交易金額卻成長2成

  • 2025年上半年,TMT領域的交易量下降了11%,但交易金額成長20%。其中,科技業交易量與交易金額占比最高,分別占78%和83%。
    • 科技產業交易量下降了11%,主要受總體經濟和地緣政治逆風的影響。然而,科技併購交易總金額卻增加了15%,突顯企業開啟AI競賽的同時,市場也朝大額交易發展。
    • 媒體與娛樂產業交易量下滑15%,但交易總額不減反增,主要由Charter Communications和Cox Communications併購案所貢獻,此併購案中,Cox估值達345億美元。
    • 電信產業併購交易量下滑5%,但交易金額同樣因大型交易案而增加,AT&T以57.5億美元收購Lumen的民用市場光纖網絡連接業務。
  • 關稅和政策波動性加劇,加上供應鏈集中的風險持續上升,迫使TMT企業和政府投資投入供應鏈重新配置。事實上,早在最新一波關稅新聞出來之前,全球化模型已廣泛朝韌性、成本可預測性以及策略控制性發展及優化。
  • 供應鏈重組通常很複雜(尤其是硬體), 不過,將生產線遷回本國或鄰近國家的動力正持續增加。而隨著相關策略實施,將推動垂直整合的需求成長、促進基於職能的併購,以及重塑資產部署的地點和方式,進而影響併購的優先事項。為了在長期目標及短期產能與資源間取得平衡,大型企業在進行供應鏈轉型時,對於併購的態度可能會更謹慎。

軟體將成2025下半年併購最活躍的領域

  • 我們在《2025全球併購趨勢展望》中提到的許多議題,如軟體與大型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電信投資組合優化、新媒體頻道的增加、對資料中心的關注,以及AI熱潮的受益者(如半導體產業)等,預期將繼續推動2025年下半年的併購活動。
  • 此外,企業對於供應鏈韌性以及可視性的重視,將促使軟體產業成為2025年下半年併購最活躍的領域。

面對不確定性與變革 臺灣企業併購朝多區域布局

  • 根據PwC Taiwan《2025台灣併購白皮書》,臺灣併購市場未來走勢及關注重點與國際趨勢大致相同:
    • 一,關注美國新政府為全球經濟與國際供應鏈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由於政策方向與實施強度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勢必將對全球企業的經營、投資與併購策略產生重大影響;
    • 二,留意更為複雜的利率決策環境,央行面對通膨與景氣衰退之兩難局面、利率政策極難拿捏,將進一步左右併購資金;
    • 三,關注科技進步為產業帶來的巨大變革,對臺灣企業而言,藉由收購國際大廠分拆出之既有技術、產品線與品牌切入關鍵市場,已成為快速拓展國際市場與供應鏈之重要手段。
  • 美國全面性關稅風暴為市場帶來短期震盪,面對市場紛擾,臺灣企業應把握中長期布局契機,鎖定機會、伺機而動。關稅僅是美國改善其經貿劣勢的第一步,未來應謹慎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貿變局,除了密切關注政策走向,更須保持營運彈性,並事先擬妥可能應對的劇本: 
    • 掌握即時政策走向及資訊,就各可能性進行預先安排:
      美國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因此須能有效掌握最新法令及對企業產品之影響,並有效利用外部專家意見,進行全面性的沙盤推演。 
    • 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分散風險以強化經營韌性:
      企業應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與市場策略,來應對高度不確定性,並以既有營運據點為基礎,進一步評估在其他樞紐市場配置適當資源,提升全球營運彈性。
    • 市場紛擾創造布局契機,利用低估值水位布局高價值未來:
      自疫情後,整體併購交易估值水準已隨通膨、地緣政治風險,及升息帶來的高利率環境而大幅下滑,如今美國關稅政策又引發短期市場震盪,企業應秉持價值投資思維,布局中長期發展策略,建構長期競爭之護城河。
  • 臺灣企業以往曾過度集中單一市場,缺乏世界其他市場布局,也因此經歷過陣痛期;然而近幾年,成長型企業邁向全球多區域布局的方向已經確立。展望未來,因應全球經貿變局與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將持續驅動臺灣企業拓展海外樞紐市場的腳步。

六大併購策略 駕馭不確定性

1. 轉向優質資產

高品質的資產持續受到投資市場關注,在某些情況下,競價情況甚至比以往更激烈,估值也更高。受到市場追捧的企業並不限於特定產業,最重要的是具備穩定的業績、強大的管理團隊,以及穩定的成長計劃。

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併購交易對地理位置的評估更為審慎深入,包括評估其供應鏈各環節,以分析依賴關係及風險。目的在於提升企業韌性,以對抗關稅及地緣政治波動帶來的挑戰。

3. 穩固核心主題

主題式投資可提供併購指引,幫助董事會與投資委員會在面對短期波動時,仍聚焦長期結構性趨勢,如科技顛覆、氣候變遷、人口變化、供應鏈韌性等,並在機會出現時果斷行動。

4. 強化情境規劃

在當前動盪的環境中,情境規劃必須超越表面的壓力測試。併購市場應系統性的勾勒出總體經濟、監管環境及地緣政治因素,了解不同變數對目標表現及估值的影響。舉例來說,關稅敏感的產業已將相關假設嵌入成本模型中,以便更快的做出決策。

5. 優先考量價值創造,誤差零容忍

當前的高風險環境,幾乎沒有容錯空間。不論目標是提高利潤、帶動收入成長還是重塑投資組合,價值驅動因素必須明確,將其嵌入盡職調查、交易談判及整合計劃中,並確實的實行。 

6. 保持執行紀律,但保有靈活性

當前的環境,不確定性已成為常態。關稅、法規、地緣政治衝擊和總體經濟轉變都在創造新的不確定性局勢,此時紀律也變得更為重要,包括堅持投資原則,不過分追求估值,確保在簽約前已經建立好交易後的整合能力。同時,併購市場也應使交易保有彈性,在環境變化時即時做出調整。

調查背景與資料來源

  • PwC的全球併購產業趨勢報告以半年為一個發布週期,分析驅動全球併購活動的關鍵趨勢。
  • 本報告所提及併購交易金額、件數,均以正式宣布的交易為準,並以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統計數據為本。

相關服務:

財務顧問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