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 – 2024年12月

  • 2024-12-26

中國商情

2024粵澳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研究報告

  • 普華永道聯合南方日報社、澳門中華總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創新發展研究院等產學研機構,發布《2024粵澳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報告》,針對粵澳兩地政商之產業發展、規則機制對接的創新改革措施進行研究分析。
  • 2023年12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後續更針對現代金融、文化旅遊、科技創新、醫藥健康、專業服務及其他領域推出20條放寬市場進入的特別措施。
  • 2024年來中國大陸陸續發布財政部《關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貨物有關進出口稅收政策通知》、海關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進口貨物免稅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移民管理局《關於實施進一步便民利企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公告》等,透過政策優勢,多領域深化粵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兩地聯合發展環境。
  • 據統計,合作區成立三年多來,澳資企業占比持續提升,截至2024年10月底,澳資企業達6521戶。2024上半年,澳資產業成長18.8億人民幣,較2023年同期成長125.9%。
  • 橫琴粵澳合作區銜接澳門「4+1」策略,著重發展「四新」產業,包括科技研發和高科技製造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業貿易、現代金融產業等四大新產業。此次調查中,四大產業皆取得突破性發展。超過70家積體電路企業進駐橫琴合作區,初步形成產業聚落。
  • 據統計,截至2024年9月,合作區四新產業實有企業達17074家,較2021年底成長20.2%,占全部企業30.6%。2024年1-9月,合作區地區總產值達373.49億人民幣,較2023年上升7.1%。四新產業增值達183.07億人民幣,合作區總產值占比自成立時的46.1%上升至49%。

策略產業/重點議題

全球體育產業調查(第八期)中國報告

  • 《全球體育產業研究(第八期)中國報告》,分享產業高層對運動產業市場機會、未來趨勢和熱門議題的最新洞察。
  • 雖然全球面臨地緣政治衝突、經濟成長放緩等諸多挑戰,2024年體育產業調查結果仍偏正面。研究顯示,全球受訪者對運動市場成長前景均持樂觀態度,未來3~5年全球運動市場平均成長率約7.3%,較去年的6.6%上升。
  • 中國受訪者預期,未來3~5年中國體育市場平均成長率為6.1%,高於2023年的5.2%。中國受訪者認為生活成本增加、媒體環境的轉變、潛在經濟放緩、粉絲喜好和行為改變,是未來面臨的四大重要挑戰。
  • 隨著體育與各領域融合逐步加深,特色化的體育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地區把體育作為促進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的重要手段。48%(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政府制定的體育發展願景、策略和目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相較之下,全球這一比例僅25%。
  • 面對未來的跨界融合發展趨勢,增加資金和財政支持(23%)為中國受訪者對政府的首要期許;提供政策和監管支持(15%)緊隨其後,說明政府的目標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有效的政務服務來支持。相較之下,全球24%的受訪者選擇了加強基礎建設。
  • 本次研究顯示,無論是中國或全球,均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稱尚未制定生成式AI相關計畫。進一步分析發現,擴大生成式AI在體育產業應用所面臨的障礙來自多方面,包括缺乏應用案例、內部組織變革困難、缺乏高層支持等。
  • 中國受訪者對當下的體育基礎建設滿意度較高,但對未來賽事運作中涉及的舉辦地點、場地籌備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均有期待。場地籌備方面,63%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應該縮小新建設施規模,多加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這與永續發展和ESG理念相吻合。
  • 無論是中國或全球,受訪者對女性運動帶來的收入潛力持樂觀態度。45%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未來3~5年女性運動成長區間為15~30%;27%認為成長區間為0~15%。同時,21%的華人受訪者認為女性運動產業收入成長可望超過45%。

中國零售業未來20大洞見

  • 中國消費市場正經歷K形分化(部分人越買越貴,部分人越買越便宜),消費者對價格變得更為敏感、選擇上也更加個人化,對高階產品有了更強烈的需求,尤其是在健康、運動和養生領域。
  • 中國市場正迎來一場由AI驅動的線上線下「零售革命」,跨國公司在這裡學到的經驗將適用於國際市場。
  • 品牌和零售商在中國經營業務時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包括個人資訊保護、ESG要求、數位發票以及更透明的監管和稅收環境。如何將這些合規成本轉化為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和品牌溢價是跨國公司應考慮的。
  • 零售商須持續調整和適應,確保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經營理念不應採周期性調整,而應內化為日常營運的常態機制。
  • 新型數位業態和平台,尤其是用戶到用戶(U2U)的互動模式,正在重塑電子商務,零售商必須接納這些新事物並將其融入自身零售策略組合中。品牌形象塑造與傳播已不再是單一企業主導的過程,而是由企業與消費者雙方共同創造。
  • 新科技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增強消費者購物體驗,也可能阻礙企業與消費者間的溝通,對消費者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 新興熱門商場的設計概念已不再僅僅迎合傳統購物者,還迎合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其設計超越了傳統零售的範疇,融入了會議中心、社區中心、娛樂中心、自拍打卡點等諸多元素。
  • 大型商場的普及並不意味著傳統的獨立小店舖的消失,使得如何有效吸引客流至商場或是傳統店舖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 關鍵不在刻意求異,而在以使用者為中心。僅著眼於企業內部商業目標,將難以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費體驗。
  • 不能因為市場初顯復甦跡象就忽略積極策略調整的重要性,在建構長期策略規劃的同時也要著眼於即時的獲利水準。
  • 跨國公司需要批判性評估其組織結構、經營理念和產品體系,並敢於調整全球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中國市場。
  • 對跨國公司來說,中年消費者消費水準更高,可能蘊藏更大的獲利潛力。在跨國電商的平台上,26歲至35歲的消費者占了進口商品消費量的50%左右。相較之下,年輕一代消費者更傾向因愛國情操而選擇中國本土品牌。
  • 隨著中國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多樣化,零售商需要對原先的消費者群體進一步細分,根據各類細分群體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在當前消費者擁有廣泛選擇的市場環境下,單純依賴提供大眾產品線的策略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 產品、服務和客戶旅程的高度客製化及個人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

資本市場

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與治理報告研究

  • 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報告聚焦ESG議題揭露成熟度、氣候資訊揭露以及生物多樣性三個面向,發現三大重點:
    • ESG揭露進入全面成熟期,樣本企業ESG報告中所有議題的揭露率均已超過70%
    • 上市公司積極因應氣候新規,建立以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及目標為支柱的資訊揭露框架
    • 生物多樣性管理及資訊揭露逐漸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領域
  • 2023財年香港地區上市公司ESG揭露有顯著進步。整體來看,揭露率大於80%的成熟類指標占比已達93.0%,較2022年成長14.1%。
  • 96%的樣本企業已在ESG報告中揭露其面臨的重大氣候風險和機遇,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73%的樣本企業已設定質化或量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已有77%的樣本企業揭露其針對氣候相關風險及機會的識別與評估流程,以及相應管理程序,但僅有半數上市公司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企業整體風險管理流程。
  • 在生物多樣性相關資訊揭露方面,調查結果顯示,28%的樣本企業揭露生物多樣性對公司業務、策略、財務計畫產生的影響;36%的樣本企業揭露為管理生物多樣性影響或相關風險與機會,所採取的方法或行動措施。
  • 報告提供了三大ESG優化建議:
    • 外拓影響,聚焦領先:在關注全球永續發展趨勢的同時,緊密追蹤並深入參與如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領先議題的討論與實踐,透過積極揭露相關訊息,加強內部管理和監督。
    • 內化管理,數位賦能:在數位化發展背景下,企業應利用數位化工具簡化資料蒐集,提高管理揭露能力;進行資料分析,監控趨勢,支撐ESG報告準確性與決策。
    • 綠色轉型,聚勢共贏:企業應深刻理解創新生產力特徵,探索綠色低碳轉型路徑,以技術優勢賦能傳統產業,宣傳綠色生活方式,推動高品質發展聚勢共贏。

數據資產投融資:解鎖新時代新質底層資產

  • 隨著科技變革與智慧革命的推進,數據資產作為投融資併購的新型底層資產的定位和價值已逐漸獲得市場認可,由目前市場探索和實踐來看,數據資產投融資主要為債權類融資、股權類融資、創新類融資等方向。
  • 債權類融資受益於領先數據交易所和各大銀行的創新推動,目前此類融資與融資單位的信用密切掛勾,多數以數據資產增信融資或質押融資等形式交易。貸款金額通常介於500萬至2000萬人民幣,以1000萬人民幣以下居多。此類融資的挑戰在於數據資產包的挑選和規劃,且考慮到數據資產交易尚處於早期階段,其估值與貸後動態追蹤以及流動性與變現能力皆為考量重點。
  • 股權類融資主要為資料密集型公司和資料要素型公司在引進戰略投資人、增資擴股較多,主要訴求為利用數據資產提升企業估值、吸引潛在投資人,於資本市場凸顯其科技屬性等。此類融資的挑戰在於選擇投資人、估值方法和模型,以及如何對數據資產進行盡職調查,並在遵守法規的情況下對資料進行整合使用。
  • 創新類融資是基於數據的特性與開發營運需求而產生的融資模式,目前市場上較多為基於資產的融資(如ABS、REITs)和基於收入的融資(如數據營運信託、RBF)兩大類。前者將數據資產包與企業信用分離,從而增加融資管道、降低成本,但資產包普遍規模不大。後者主要為滿足資料活化與使用好的資料的需求,而建立多方協作的開發機制與收入分配機制。其困難點在於界定各方的權利義務、貢獻度估值、收益分配機制,以及如何實現資料交換與安全保障等。

稅務及其他法規

洞悉行業挑戰,聆聽企業需求,精準提升稅務管理職能

  • 2024年11月29日,普華永道舉辦中國2024稅務峰會,期間兩百多位企業方與會人針對當地稅務管理挑戰、跨國經營企業稅務管理難點、美國大選對投資的影響、最值得投資的海外地區進行現場投票。
  • 結果顯示,多數人最關注稅務檢查應對或稅務爭議解決(27%),其次為稅收政策的不確定性(19%)及稅務規劃與稅務風險的平衡(19%)。高達92%的企業表示近年曾有稅務爭議。
  • 普華永道針對全球稅務爭議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七成受訪者於過去三到五年中,面臨的稅務檢查量有增加,且未來三到五年將更進一步增加。稅務爭議的範圍包括企業個人所得稅、流轉稅、關稅、國際稅、轉讓定價等多方面。顯示全球稅務檢查與爭議事件的數量和規模均呈現上升趨勢。
  • 關於稅收爭議的解決手段也擴展至正式行政管道,邁向法制化、專業化、透明高效方向發展。此外,越來越多區域稅務機關開始探索稅收事先裁定制度,為企業從源頭避免稅收爭議。
  • 論及跨國企業的稅務管理挑戰,27%的受訪者表示面臨跨境關聯交易的轉讓定價問題,其次為應對此起彼落的各國稅務稽查(16%),以及支柱二帶來龐大數據與申報要求,導致稅負增加和處理資源不足(14%)。
  • 論及美國大選結果對企業境外投資和業務拓展的影響,28%的受訪者考慮內部調整海外投資架構、資金和IP持有安排,其次會考慮加快海外市場拓展並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21%)。
  • 3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到10年內,中東地區將會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地。接續為東南亞地區(24%)、南美地區(14%)和中西歐地區(8%)。

《PwC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彙整中國普華永道出版資訊,本期資訊收錄起迄時間為2024年11月21日至12月20日。

相關服務:兩岸商務及稅務

中國稅務熱訊點評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