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 – 2024年7月

  • 2024-07-29

中國商情

普華永道發布《無錫專精特新洞察報告》(下):發展篇

中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數位化轉型與國際拓展面臨挑戰

  • 中國大陸無錫市等江南地區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著重於持續創新與提升競爭力。97%以上企業已制定或正在制定未來3至5年發展規劃,其中超過50%的發展內容為開發新技術產品(84.84%)、提升企業規模和獲利水準(81.97%)、引進高階人才(60.24%)、產品優化(54.51%)。
  • 專精特新企業重視員工培訓與自有體系人才培養,92%企業進行職能培訓,80%企業加強各職位的專業知識培訓,50%企業進行領導力、創意與營業秘密保護相關培訓。
  • 對於數位化轉型,專精特新企業面臨多重挑戰,主要為人才缺乏(48.36%)、商業模式轉型(45.08%)、轉型耗時耗財(27%)、缺少策略規劃(20.9%)等,皆為專精特新企業數位轉型痛點。
  • 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企業須根據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調整,然而傳統的數位化製造設備無法滿足其生產線需求,增加了數位化轉型的難度和成本。企業表示需要客製化的技術服務,以及低門檻、低成本的數位產品,多層次或系統化的一站式服務平台,以滿足數位轉型的需求。
  • 專精特新企業以拓展國際市場為目標,然而政治經濟不穩、法規與市場資訊壁壘、技術標準不統一以及人才短缺等問題,皆為企業海外拓展需克服的難點。此外,企業亦須重新構建供應鏈體系,將增加營運成本和風險,且需投入大量資源適應當地政策法規,以確保合規經營。
  • 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過程,最緊迫的需求主要為技術創新(58.2%)、政策解讀(45.08%)、數位化(37.3%)、人才招聘(37.3%)以及市場拓展(34.07%)五大方面。

策略產業/重點議題

能源新紀元系列:太陽能產業趨勢洞察

分散式太陽能將成主流 2028中國市值達500億人民幣

  • 在全球永續趨勢下,能源體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國際能源署預測太陽能將主導再生能源成長,預計到2030年,市場占比將顯著提升至37.1%,太陽能裝置容量將成長近三倍。
  • 太陽能發展為全球趨勢,歐盟計畫於2025及2030年,累積太陽能裝置容量達320 GW及600 GW;美國計畫於未來十年,累積太陽能裝置容量達570 GW;印度計畫於2030年,累積太陽能裝置容量達300 GW。全球許多國家亦提出稅收補貼與永續轉型目標,並尋求再生能源合作夥伴。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統計,2023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達345.5 GW,預計2028年可達660 GW,平均年成長14%。
  • 隨著產業快速發展,能源業亦面臨挑戰。上游的矽材料和晶片部分壟斷,中游的電池組件技術則快速迭代,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快速轉變。下游的電站工程則最重視成本效益,投資受到資本市場主導。預計至2024年,太陽能產業將受到產能過剩和利潤減少的影響。
  • 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於2023年產量創歷史新高,矽材料、晶片、電池和零組件產量年成長約40%。預估2024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增加400 GW,而中國太陽能產能約900至1200 GW,供過於求使相關零組件價格年減超過40%,矽材料下跌超過80%,產業鏈上中游製造商淨利潤下降。企業需著重產業鏈整合,透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實現降本增效與企業永續,同時對抗價格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 近年太陽能產業技術迭代快速且多元化,N型電池如TOPCon與HJT技術突破,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前述兩種電池的平均量產轉換率可達約25%。
  • 技術進步和大量生產降低成本,使分散式太陽能發電成為主流,占新增裝置55%。與集中式發電廠相比,分散式電廠審核流程簡便、建設周期短,具有多元化的收益模式,包括售電收入和合約能源管理等。普華永道研究顯示2030年前,產業園區和工商建築等高用電組織,將成為分散式太陽能裝置主要潛力市場。
  • 2023年太陽能裝置容量突破600 GW,步入增量轉存量的關鍵階段。太陽能電廠生命周期長達25年,預示著未來數十年內運維需求穩定成長,預計到2028年,中國大陸太陽能市場規模可達500億人民幣。

解讀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措施

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稅最高48.1% 衝擊電動車供應鏈

  • 歐盟發表聲明,2024年7月4日起,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電動車將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對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徵17.4%、20%和38.1%關稅;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車製造商,平均加徵21%的反補貼稅,未配合調查的電動車製造商將被加徵38.1%的反補貼稅。
  • 歐盟對一般汽車關稅為10%,意味著上汽集團等企業所繳付關稅上升至48.1%,其他汽車製造商的關稅稅率則在27.4%至31%之間。
  •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超過520萬輛,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電動車約占三分之一。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產值超過10兆人民幣,加徵關稅必對中國電動車產業造成衝擊。
  • 目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提議處於協商談判階段,最晚2024年11月4日將公布正式關稅,有效期為5年。
  • 關稅增加可能對歐洲經濟、消費者和貿易夥伴產生重大影響,中國電動車企業須重新評估其供應鏈風險及緩解策略,以維持電動車於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個人不良貸款市場觀察與解析

個貸不良資產轉讓市場蓬勃發展 投資人與規模逐年上升

  • 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市場,是將大量個人不良貸款打包出售。中國大陸自2021年啟動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截至2024年一季,共轉讓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549個,規模超過1,230億人民幣。
  • 隨著試點啟動,中國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市場的參與者逐漸增加,且轉讓規模不斷擴大。自初期單個資產包規模約百萬人民幣,擴大到2021年億元人民幣級別,再到2023年上看十億人民幣,近期更出現260億人民幣的個貸不良資產包。
  • 目前部分大型股份制銀行未對個人不良貸款進行轉讓,預估隨試點逐步擴大,將有更多投資人加入市場。
  • 中國個人不良貸款處置途徑,主要分為市場化轉讓和委外催收處置。研究顯示部分金融機構透過各類服務供應商,以多元化方式對個人不良貸款進行催收處置,解決日常管理問題的同時,累積回收數據並進行數據分析,作為後續參與市場化轉讓的評估依據。

資本市場

2024年第一季中國上市銀行業績分析

製造業景氣水準下降 內需疲弱影響經濟前景

  • 本報告分析2024年第一季中國大陸42家商業銀行業績發展,可分為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銀、城市與農村商銀三大類,約占總資產79.39%和淨利潤85.99% 。
  • 2024年第一季,中國大陸GDP成長5.3%,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工業生產、投資、消費、進出口皆有回升。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於3月(50.8%)和4月(50.4%)上升,5月降至49.5%,製造業景氣水準下降,顯示內需疲弱影響經濟前景。
  • 2024年第一季,中國大陸持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2024年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降至7.0%,從而釋放中長期資金超過1兆人民幣。2024年3月中國廣義貨幣年成長8.3%,較2023年末下降1.4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年成長8.7%,較2023年末下降0.8個百分點。顯示資金供應和融資規模雖擴大,但有所放緩。
  • 為推動融資成本下降,中國人民銀行下調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並依據中國金管局五篇大文章策略,設立5,000億人民幣貸款,加強相關產業金融貸款支援。
  • 2024年第一季,人民幣貸款共247.05兆,年成長9.6%,較年初增加9.46兆。從信貸結構來看,企業中長期貸款共105.97兆人民幣,年成長14%,其中製造業成長26.5%;普惠小微貸款33.41兆,年成長20.3%;綠色貸款33.77兆,年成長35.1%,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 2024年第一季,銀行業整體淨利年減0.81%,上市銀行盈利能力分化,資產報酬率(ROA)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整體呈下降趨勢。淨利差、淨息差進一步收窄,淨利差(NIM)年減0.19個百分點,至1.59%的歷史低位。
  • 信貸投放總量持續成長,2024年第一季上市銀行貸款共163.78兆人民幣,年成長4.44%。客戶貸款仍是上市銀行占比最高的資產,其次是金融投資。

延伸閱讀

《PwC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彙整中國普華永道出版資訊,本期收錄起迄時間為2024年6月21日至7月20日。

相關服務:兩岸商務及稅務

中國稅務熱訊點評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