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發布《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4),本報告指出,與前一年度相較,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降幅僅1.02%,為十年來最低水準。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須以目前20倍的速度減碳。即使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最低目標2°C,每年碳密集度降幅也需達到6.9%,顯示經濟成長和減碳目標難以平衡,必須加緊腳步,積極對抗暖化。
主要發現:
根據COP28協議,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11,000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提升至4%以上。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下降,使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裝置容量增加14%,達到3,870GW,並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成長一倍,於2025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年化石燃料使用量年成長1.5%,導致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量上升。
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各國減碳幅度,2023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碳密集度降幅為5.31%,而新興七國(E7)碳密集度上升0.04%,顯示新興市場仰賴化石燃料發展工業化與都市化,仍在努力平衡經濟成長的追求與減碳目標的達成。
G7國家碳密集度降幅雖然在2023年達到5.31%,但過去五年年均降幅僅3.45%,與2019年水準相比,預估203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19%至33%,但仍遠低於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58%減排量。為縮小差距,G7國家需在2030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新增510 GW,約四分之三的成長來自太陽能,主要集中於亞太地區、美國、歐洲、巴西,中國大陸占新裝機裝置容量六成。以目前再生能源占總發電來源的比例來看,水力發電占6%,風電占4%、太陽能占2%,地熱、生質燃料合計約占2%。
在G20國家中,2023年法國能源消耗的排放量減少最多,達到10.55%,歐盟整體減少幅度僅為4.18%。疫情後能源需求反彈,2023年全球能源消耗上升2.02%。部分G20國家雖然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下降,能源消耗量卻增加,顯示能源供應面致力於能源轉型,能源使用面的減量努力卻相當有限。
隨著科技發展,部分科技應用雖然可提升效率,卻可能導致能源使用量增加,侵蝕擴展再生能源的努力。預計到2050年全球GDP將翻倍,且人口將成長至97億,大部分成長位於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將面臨人口擴大的能源需求,同時還需實踐減碳目標,將對再生能源供應造成更大的壓力。未來需要低成本、低碳且豐富的能源,以支援新興國家永續成長。
科技進步將重塑能源使用的方式,例如智慧電網、優化發電技術,AI能源管理系統等。馬達用電占工業用電超過六成,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研究預估,隨著各國法規逐步提升馬達效率標準的要求,可減少單一工業製程90%能源密集度(每單位GDP耗用能源),若廣泛應用,工業部門的能源密集度可望較目前減少29%。
人工智慧(AI)有舉足輕重的功能,AI可預測電力供需,優化電網管理與調度;亦可即時分析交通數據,規劃較省油的行車路線,惟需要留意的是,AI本身亦消耗大量能源,IEA預估,至2026年,資料中心、AI和加密貨幣等耗電量將翻倍。在推動新科技應用的同時,也須加強對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投資,避免新科技應用使能源問題惡化。
此外,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可能增加能源消耗,如海水淡化、建築空調等皆消耗大量能源,各國應透過制定採購推動技術創新和提高能源效率產品或服務的政策,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同時避免不當調適增加長期氣候風險。
PwC與WEF合作研究發現,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行動,2030年全球可望降低31%能源密集度,每年節省2兆美元。此仰賴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全球暖化不只危害環境,更持續影響企業獲利能力。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企業必須評估法規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如何對營運方式產生影響,並重新將氣候風險及機會整合至營運策略中,採取營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提升企業價值,邁向永續未來。
PwC淨零排放經濟指數追蹤20國集團(G20)減碳進度,了解其能源耗用溫室氣體的排放情形。今年為PwC第16年發布本報告,目的為計算國家和全球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追蹤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C所需的減碳進度。
2024年資誠永續影響力獎分為企業組及社會組,書面報名自即日起至8月5日截止,影片繳交至9月10日截止,預計10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歡迎各界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