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 指導
來到新竹關西,越過南山橋,遼闊的稻田盡收眼底,這片南臨鳳山溪、三面環山的世外桃源就是羅氏聚落。百年的三合院古厝「羅屋書院」坐落在此,以前這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私塾,如今外國遊客來體驗手作紅粄,連曾獲金曲獎、以臺灣傳統音樂為基底創作的生祥樂隊也來到書院稻埕演唱,羅屋書院儼然成為匯聚客家故事的文化基地。
2013 年返鄉,這是書屋負責人羅仕龍投入老屋創生的第十個年頭。原本在臺北工作的羅仕龍,把老屋的永續經營化作一連串的實踐:老街活化、古道修繕、古橋音樂會、輕旅行活動⋯⋯等,讓客家文化體驗持續在老屋發生。在這過程中,如何讓外界與書屋產生「第一次接觸」?是羅仕龍「佛系」的數位工具應用,加上實體場域延伸出的口碑行銷,催化了數位轉型的發生。
好的場域與故事是數位行銷最好的素材,「我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透過這些社群平臺,去跟客人產生第一次的接觸,」在創立初期,羅仕龍就為羅屋書院創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唯一做的是,就是勤懇的產出貼文,維持穩定的一個月分享三到四則的圖文發佈,像是稻田紅磚的環繞下的爵士音樂會、仙草生活節與浪漫臺三線的活動資訊、戲團民俗舞蹈演出⋯⋯等,點點滴滴記錄並傳遞老屋的轉型足跡,讓沒有到過老屋的人,都能對這個場域有初步的認識與想像。
羅仕龍經營粉專有自己獨特的作風,不走商業化路線,採「佛系」經營,少有廣告推播,亦沒有送禮物請人按讚,也從未主動花錢找部落客寫廣告文。如此一來,好處是每個主動追蹤關注的粉絲,幾乎都是真正關注客家文化的「自來客」。
羅仕龍表示,除了線上的第一次接觸,最重要的還是客人抵達現場後的體驗與感受,羅仕龍深信主動分享流傳的口碑,是最有力量,「我們希望有人來,但又不希望太多人來。」羅仕龍的目標是永續,選擇細水長流,不論是線上還是實體經營,重「質」勝過於重「量」。
要找到「對的」受眾,羅屋書院養成一套自己的節奏。邀請在地藝術家舉辦茶席,跟音樂家與劇團共同籌劃客家主題展演,找到理念契合的團隊合作,共同行銷增加彼此的曝光度,由於在地人認同感高、凝聚力強,老屋結合當地文化的宣傳內容,帶來黏著度很高的受眾與回頭客。「一開始成效不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開始有了不同的質變,」漸漸的,羅仕龍表示,羅屋書院粉絲專頁累積了 7,200 多位追蹤者,文章發佈常有 2,000 到 5,000 的觸及人次, 以及近百人按讚,穩紮穩打的累積粉絲,帶來粉專的高互動性。
用心經營臉書,隨著社群平臺的分眾發展,羅屋書院也陸續開啟了 LINE@、Instagram 官方帳號與 Google Maps 商家。雖然是佛系經營,口碑的力量讓羅屋書院在 Google Maps 的商家上有 620 則網友評分,還頗受好評,滿分 5 分、整體平均 4.2 分,也有許多網友在上面分享造訪老屋的體驗。在沒有花錢行銷的狀況下,靠著三合院的魅力和真實的社群口碑,讓不少人慕名而來造訪百年三合院。
同時,羅仕龍更是將羅屋書院的資訊上架到外國旅遊平臺,向世界各國的旅客招手。羅仕龍發現深具底蘊的客家文化與建築,對於外國客人深具吸引力,目前有超過 50 個國家的觀光客曾來拜訪,甚至吸引印度導演來老屋拍攝取景。若沒有經營利用數位社群或平臺的力量,難以獲得這樣的效果。
當一切看似上了軌道,新冠疫情卻打亂了節奏,聚落一度對外封閉,不能實體營運,對經營場域的羅屋書院來說,是不小的打擊。客委會的數位轉型計畫,在這時候找上了羅仕龍。不僅輔導羅屋書院改版官網,協助羅屋書院在網站上用環景拍攝的方式呈現場域,幫助在找場地的活動或攝影團隊,進行線上勘景。
此外,官網頁面也整合了 Facebook、LINE@、Instagram、電話與 Email 等多元平臺聯繫資訊,網友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與書院聯繫,只要一鍵按下去就能啟動 Facebook Messenger 或加入 LINE@。友善的功能,幫助網頁造訪者更輕易轉換為潛在的造訪旅客,提升獲得來客的機會。
羅屋書院也藉疫情轉型,從過去的固定時段營運,改為預約制,不僅省下現場人力,更能專注服務專程而來的旅客。客人常透過 Facebook 或官網進行預約,如今羅屋書院有 30% 到 40% 的客人來自網路,預約客有 35% 透過 Facebook、25% 透過官網找到書院。目前仍有大約 20% 的客人會透過電話聯繫,羅仕龍也會引導打電話來的客人加入 LINE@,以利後續的細節討論,更好的服務潛在旅客。
關於下一步,羅屋書院正在積極申請民宿許可,期許帶給來自全世界的客人更深入的客家文化體驗。關於數位轉型,羅仕龍認為,文化傳承是長期的志業,在運用社群平臺的操作伸出觸角後,最重要的是透過後續溝通、服務與產品體驗,留下好的口碑,好的緣分會透過線上社群和旅遊平臺繼續延伸滾動,為這個百年老屋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本案例數位轉型 3 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