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ack of this video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Q:如何落實數位與淨零的雙軸轉型?
A:中華電信身為最大的電信業者,落實數位與淨零的雙軸轉型,可分為「內服」與「外用」兩大面向。中華電信內部投入前瞻技術研發、引進低耗能設備,進行節能管理與提升能效,是「內服」;將內部在雙軸轉型所累積的經驗,轉變為業務與服務,協助國家、城市、企業進行轉型,是「外用」。
未來中華電信在AI應用領域將扮演「賦能者」與「協創者」。無論是數位或淨零轉型,AI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AI亟需算力,中華電信的網路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遍布全臺,未來將擴建GPU算力,逐步轉為AIDC,企業可直接租用GPU算力,所以GPU-as-a-Service會是優先著力的服務,這部分服務定位為「賦能者」,在數位轉型生態圈提供各種應用與服務,協助企業與城市進行轉型。
中華電信除了提供資通訊服務之外,也提供不同領域轉型所需的應用,例如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這些應用工具主要來自於中華電信研究院及資訊技術分公司豐沛的研究能量,此外,透過企業客戶分公司第一線對企業客戶的服務,接觸客戶並瞭解所需,結合各領域專家與合作廠商的資源,中華電信扮演系統整合的角色,這部分服務定位為「協創者」,整合並提供客戶各種數位應用與工具,協助產業創造價值。
Q:協助客戶智慧化的具體方式為何?
A:以智慧交通為例,中華電信與高雄市政府合作,建置「5G路口安全智慧輔助系統」。由於高雄輕軌鄰近市區道路,難免有民眾誤闖發生碰撞,中華電信透過5G結合光達、雷達設備與AI預判系統,即時偵測路口汽機車動態,預判可能的碰撞並推播至列車,為駕駛爭取反應時間,提升行車安全。
在智慧製造的部分,包括利用5G高速傳輸,整合各種設備的通訊協定的機聯網方案,或結合AI技術的視覺辨識系統,幫助工廠生產線即時辨識瑕疵品,或透過遠端監視系統操作產線,避免人員處在高熱危險的工作環境,均是具體協助客戶智慧化的實例。
Q:生成式AI應用方式為何?
A:中華電信在2023年內部設立AI策略委員會,AI戰略布局已從1.0進化到2.0,從三個層次發展生成式AI應用,在底層基礎建設層次,是建置內部與外部均可使用的GPU-as-a-Service;中間是平臺層次,支援各種大型語言模型,並協助客戶調校模型參數;最上層是應用面,發展各種內外部應用,內部應用如智慧客服、智慧櫃臺、法律助理、縮短軟體開發生命週期、員工個人生產力提升等。
以智慧客服為例,由於要服務上千萬客戶詢問的各種問題,結合生成式AI後可根據客戶提問推薦應答資訊,縮短客服人員尋找資訊的時間。另一個應用層面是維運,例如工程人員到客戶家中維修,透過生成式AI可快速查找資料庫資訊,解決維修的疑難雜症。雖然AI可以大幅減少人力,但仍無法取代人,許多客戶仍希望由人提供服務,因此人如何與數位工具協作是重要課題。
Q:採取哪些具體行動落實減碳?
A:中華電信在2024年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驗證,範疇一、範疇二的碳排放以2020年為基準,將於2030年達成排放量減半,並於2045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為達成目標,中華電信將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科技減碳」,二是「使用再生能源」。
科技減碳的重點行動,以通信網路與基地台為例,中華電信有近1千個機房坐落在全省各地,近年陸續汰換老舊耗能設備,新設備可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且體積更小使得機房所需空間與空調也大幅減少,不但節電,也空出許多空間可做利用。在網路傳輸線的部分,中華電信已與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攜手發展全光網路(IOWN),未來IDC與IDC之間使用全光網路,可大幅減少耗電、提高傳輸容量,並降低傳輸延遲。
行動網路傳輸所使用的基地台,約占中華電信整體三至四成用電。隨著3G於2024年全面汰停,約可節省8千萬度至1億度的用電。4G基地台已利用AI技術進行夜間休眠,5G基地台更是業界唯一採用C-RAN架構,傳統基地台是由射頻模組(remote radio unit)與基頻模組(baseband unit)組成,C-RAN架構將多個基地台的基頻模組統一管理,透過光纖與各地射頻模組連接,可降低用電與維修成本。
在使用再生能源的部分,中華電信在2023年即加入RE100,承諾204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並在2030年預計達成IDC機房100%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太陽能、陸域風電為主,同時也在著手尋找離岸風電或長期購電合約。
中華電信範疇一、範疇二的碳排放量合計約66萬公噸CO2e,範疇三碳排放約180萬公噸CO2e,可見供應鏈是碳排放量大宗。因此,近年向供應鏈倡議淨零轉型,目前已有61家關鍵供應商共同承諾於2030年減碳50%,並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中華電信從2025年起更執行新機制,逾3千萬元以上的採購案,投標廠商需提供產品及服務碳足跡,並配合執行碳盤查與驗證。
Q:如何跨出傳統電信業務,打造數位生態圈?
A:中華電信自2005年民營化後,透過內部孵化新業務或與夥伴合作投資、分拆新事業體,至今已有轉投資31家公司,例如早期的中華精測,近日登錄興櫃的中華資安國際、資拓宏宇,以及未來亦將公開發行的中華立鼎光電。
中華電信旗下的研究院是孵化新業務小金雞的主要來源,目前研究院有一千三百多名人員,深耕電信與資通訊前瞻技術與創新應用的研發工作,打造各種資通訊技術解決方案,開發商業應用價值。舉例來說,以往進行研討會多是看簡報,現在已有直接展示產品的環節,實際看到技術轉為產品的作法,對業界應用非常有幫助。因此未來會持續鼓勵同仁將專利等「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價技術」,將技術變現,例如中華資安國際的公開發行,就讓同仁身價漲了數十倍,未來也會持續鼓勵同仁內部創業,分拆成立新公司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Q:近年積極布局影視產業,未來推展方向為何?
A:中華電信有MOD與Hami Video兩大影視平台,最近受到奧運與棒球賽轉播的帶動,MOD與Hami Video的訂閱數年成長15.2%,隨著世界棒球經典賽開打,更帶動一波訂閱量成長。
未來一年業務重點,是成為臺灣影視文化軟實力的平台。臺灣擁有豐富的創作人才,政府正大力推廣臺灣內容文化拍攝為影視作品,中華電信共同出品的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及《商魂》橫掃金鐘獎九項大獎,最近更與文化策進院籌組「文化內容產業基金」,共同投資臺灣文化內容,建立影視產業生態系,所以在影視內容的著力會逐漸加深。
未來以Hami Video為平台,將臺灣影視內容推廣至國際,尤其是擴大東南亞市場的能見度,讓東南亞龐大的人口也能觀賞臺灣影視內容。
Q:未來三至五年經營策略為何?
A:未來的三大策略是「精簡」、「務實」與「智慧化」。中華電信有四大資產,一是組織運作的know-how與人才;二是遍布海陸空的基礎網路,包括海底電纜、布達全省86%的光纖網路、超過四萬站基地台的4G/5G行動網路,再加上離島與高山的微波,以及低軌、中軌、高軌衛星;三是提供客戶應用服務的多種科技平台;四是客戶與合作夥伴。
四大資產經過數十年的營運,有許多需要精簡的地方。舉例來說,民眾所使用的行動網路、寬頻上網,其實有上百種加值服務,部分加值服務使用率較低,但每年營運仍需花不少人力與成本,這就是需要精簡之處;內部流程過往以防弊為主,也需要避免花費過多時間防杜微小的錯誤。目前中華電信每年的成本費用超過1,300億元,如果能降1%就是很顯著的效益。
「務實」就是將資源配置在有效果的地方,利用80/20法則,將影響80%結果的20%定位出來,以將資源配置在關鍵的20%。
「智慧化」就是將AI運用於營運各環節,目前推展的AI 2.0發展策略,內部已完成一份白皮書,清楚定義各項資源發展方向,例如機房算力、模型平臺、AI Factory應用,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吸納與培養,這份白皮書由各部門主管參與制定,形成共識後回到各個單位落實執行。
因應AI時代的來臨,結合「精簡」、「務實」、「智慧化」,未來要讓中華電信四大資產-組織人才更優化、基礎網路更具韌性、科技平台更具智慧、客戶夥伴合作更加靈活。中華電信早已從傳統電信業轉變為提供資通訊服務的業者,「成為最有價值與最值得信賴的資通訊公司」是中華電信一直以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簡志誠董事長(左二)、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周建宏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右二)、黃世鈞執業會計師(右一)、徐建業執業會計師(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