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未來一年國際經濟情勢與金融展望為何?
A:全球經濟及通膨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包括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動向及各國債務累積增添金融市場脆弱性、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緩慢不利全球經濟、地緣政治風險及氣候變遷加劇全球通膨壓力、全球經濟零碎化及供應鏈重組影響經貿發展等,其影響有待觀察。另外,在美國政經方面,川普上任總統後,其首任期間所推行的多項經濟政策,包括減稅、放鬆監管及關稅預期將延續,將是刺激美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並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帶來綜合影響:一方面刺激短期經濟再成長,另一方面增加長期國家負債,並可能讓通膨再次升溫。
Q:臺灣壽險業面對全球經濟情勢的機會與挑戰?
A:可從五個面向來看,一是直接影響臺灣壽險業海外投資。Fed啟動降息循環,對臺灣壽險業來說,意味著未來海外投資收益將減少,尤其是對於固定收益投資需求極高的壽險業來說,降息更將增加資產組合的再投資風險。另,臺灣壽險業在海外市場的投資,多屬美國債券和其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面對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的波動,臺灣壽險業將會面臨更高的市場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隨之提升的避險成本更顯現避險策略之重要性。
二是強化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為當務之急。面對美國降息和匯率波動的雙重挑戰,加以臺灣壽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IFRS 17),如何提升自身之資產負債管理能力以面對未來市場不確定性之影響,已然成為一項重要之挑戰。
三是對保險商品銷售造成影響。在美國聯準會啟動降息後,投資市場前景並不明朗,加以地緣政治因素干擾,投資人之投資行為將更傾向保守,對於美元投資型保單之銷售造成衝擊。
四是政府積極推動引導壽險資金加大國內投資。有鑑於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劇烈,壽險業海外資產避險成本節節攀升,已積極考量加大新臺幣長期穩定投資,因此現在正是引導保險資金投入國內的適當時機,目前已由行政院召集積極研議相關推動措施;壽險業者也期待政府可以提供壽險業加大國內投資力道之相關誘因及投資標的,進而降低資產不匹配風險。
五是面對數位轉型與普惠金融,保險業如何引領變革。產業數位轉型雖然在疫情後持續加速,但不同規模公司間的數位能力與資源差距仍待縮小,如何協助中小型保險業者提升競爭力是重要課題。此外,保險科技人才培育需求殷切,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應用領域,產業亟需加強人才培育與引進,而在資料運用的互通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凡此都影響業界整體的數位轉型效率。
Q:臺灣將接軌IFRS 17與新清償能力標準,對產業影響為何?
A:IFRS 17相較現行保險業之會計準則,對於利潤衡量方式有很大之改變。保險公司過去以追求業績與資產成長為經營目標,當資產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在接軌新會計準則時將面臨龐大的投資及匯率風險,而新清償能力標準的要求,將促使保險業在風險資本之管理更趨嚴謹。
正式接軌IFRS 17後,負債改以現時利率衡量,並規定綜合損益表之表達需明確區分保險本業損益及投資損益,而新清償能力標準要求採用評價日之市價基礎來衡量資產與負債、將自有資本依損失吸收能力等品質分層衡量、以壓力情境法為主進行風險資本之計算等規定,均在考驗保險業之資產負債管理(ALM)能力。
壽險業過去以銷售傳統型高儲蓄性質之保險商品為導向,且多以利率保證為商品特色,一旦市場利率水準走低,將導致壽險公司承受利差損;再者,以儲蓄為目的之高解約金、高現金價值保單,亦對保險公司造成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導致未來長期獲利之不確定性。可預期在接軌IFRS17及新清償能力標準後,將促使壽險業減少儲蓄型商品之銷售。然而,在健康保險損失率逐漸攀高,甚至連擔負著國人健康福址之全民健保財務結構亦逐漸無力負荷之際,壽險業者面臨各界不斷要求商品結構變化轉型的訴求,商品發展策略亦將面對相當之挑戰。
Q:保險業應如何因應IFRS 17與新清償能力標準?
A:壽險業者應及早調整經營策略,強化資產負債管理(ALM)能力,評估全球之健康趨勢及蒐集國人之保障需求,逐步定位自身保險商品轉型策略。更重要的是,業界應配合快速變化的市場趨勢,追蹤與及時調整,以期於接軌IFRS 17與新清償能力標準後仍能永續穩健的經營與成長。
Q:保險業整體永續發展現況為何?
A:近年來壽險業在環保、社會參與、社會貢獻、社會服務、社會公益、消費者權益、人權、安全衛生等面向逐漸重視並挹注資源加以推動,此舉除有助於更多消費者認同壽險公司的經營理念,間接提升壽險公司自身營運成長,達到經濟成長永續外,亦可對環境的保護及社會責任善盡心力,符合現今各界對ESG的重視與訴求。
配合金管會2023年8月17日發布我國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並持續推動永續發展的各個面向,永續資訊報導品質及透明度以及永續意識將能逐漸提升,進而發揮行業影響力及提升我國的國際能見度。
Q:在生成式AI推波助瀾下,金融科技如何改寫保險業的未來?
A:金融科技的創新為保險業帶來了諸多機遇與風險。首先,金融科技提升金融包容性與普及性,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金融服務。其次,自動化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金融機構營運流程,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此外,生成式AI為保險業注入許多想像,也迎來更多挑戰。
金融科技依賴大量數據,這帶來了數據隱私和資訊安全的挑戰。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超出現有監管框架的範疇,需要新的監管措施來平衡創新和風險。AI和機器學習算法雖然便利,若不能善用與慎用,也可能帶來預測錯誤和決策風險,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中。因此AI快速發展帶來創新,但也伴隨著高風險,這是業界必須了解及審慎因應的地方。
主管機關因應金融科技的發展與監理,已經在2025年增設金融市場發展與創新處,個人要對此表達肯定。在主管機關日漸重視金融科技監理的趨勢下,保險業對於金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必須動態調整因應,才能更妥適的應用新興科技為保戶提供更優質的保險服務。
Q:如何協助業者精進綠色金融與科技應用?
A:分為六大發展策略進行。一是持續精進綠色金融,鼓勵各壽險公司配合金管會推動之「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及政府推動之「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將保險資金留在臺灣,支持永續相關基礎建設、低碳技術之研發等,以善盡社會責任。
二是因應科技發展,降低信任落差。公會將推動保險科技運用共享平台優化升級,強化區塊鏈技術應用,提升交易透明度。具體作法包括優化保險存摺功能、建立標準化理賠流程,深化保戶信任基礎。
三是回應客戶需求及優化服務體驗。公會已於2020年建置保險科技運用共享平台,協助會員公司打造一站式服務平台,提升保戶使用體驗。其中保險理賠醫起通2.0已於2024年10月30日上線,引入結構化資料對接,建立產業服務標準,為未來出院即理賠願景打造堅實基礎。
四是掌握數位化與AI發展機會。公會將扮演產業科技整合平台角色,除提供主管機關相關法令修正建議外,也陸續訂定及修正包括但不限於保險業運用人工智慧系統自律規範、保險業辦理數位身分驗證自律規範、保險業核心業務系統備援演練自律規範、保險業作業委外使用雲端服務自律規範、保險業辦理電子商務自律規範等,推動保險業數位服務法制化。協助會員公司導入新技術,降低數位落差。同時與金管會協調監理科技發展方向,確保創新與法遵並重。
五是強化氣候風險和ESG關注。公會建置的保險科技運用共享平台持續推動保險服務無紙化服務,包含推動電子保單;保全、理賠服務線上化;保單健檢數位化等。自2020年12月至2023年底壽險業推行措施,減少使用的紙張已超過2億張,減少的紙張數可堆疊成42.6座101大樓,讓25,061棵樹免於被砍伐,減少碳排放12,823噸,相當於33.17座大安森林公園整年碳吸附量。
六是推動融合、合作與競爭。公會將持續參與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建構,建立跨業合作機制。積極與其他金融同業公會、醫療機構、科技業者建立合作關係,拓展保險服務範疇。
這些發展策略都將與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及「金融資安行動方案2.0」政策緊密結合。公會將持續扮演三個關鍵角色:
透過上述角色定位,公會將協助產業掌握發展契機,提升整體競爭力,2025年將是保險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AI運用的關鍵年,透過公會平台的統籌規劃,期待能協助產業在新環境中發掘更多創新機會,為保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