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如何走過疫情,屢創營運新高?
A:在2024年上半年,台灣高鐵單日最高運量已破30萬人次,平均單日運量逾21萬人次。疫情後旅客人數快速成長,高鐵之所以能快速恢復運能,來自於疫情間落實嚴謹的防疫作為與充分準備。個人在2024年「國際高速鐵道協會」(International High-speed Rail Association, IHRA)會議中與各國分享高鐵經驗,各國均對台灣高鐵能在疫後快速恢復運量感到欽佩。
高鐵極度重視旅客與工作夥伴的健康與安全,在疫情間,各項清潔消毒均超前部署,比政府規定更嚴格,包括在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收班後在基地進行深度清消。即使疫情期間旅客人數極低,依然按照班表照常發車,自營運以來,高鐵準點率達99.6%,平均誤點時間每車次僅約11秒。
由於高鐵以旅客、工作夥伴的健康安全為首要,準點率高且安全可靠,因此得以獲得民眾的信心與信任,在疫情緩和之際,高鐵陸續規劃多元國內旅遊方案,鼓勵民眾回歸正常生活,使得運量逐步回升。然而高鐵目前車隊只有34組,是提升運能所面臨的限制,因此盡可能增加發車班次,提前加開並延後收班時間,減少車廂擁擠程度,隨著未來新車購入,運能有望再提升三成,讓旅客有更便利、更舒適的搭乘體驗。
Q:達到高準點率,獲得旅客信任的秘訣為何?
A:高鐵致力於提供旅客安全、可靠的旅運服務。高鐵引進日本新幹線技術,核心系統設計理念為「失效自趨安全(Fail - Safe)」,當列車核心系統發生特定異常或失效時,列車自動暫停運行以確保安全。更重要的是維修,所有與列車運行相關軟硬體,包括軌道、電力、號誌、通訊等系統,以及土木結構、路線安全等均有例行巡檢,因此只要班表有的班次,列車就一定能準時且安全的發車。
為因應緊急突發狀況,例如旅客身體不適、軌道有障礙物等,高鐵每年均不斷演練各種緊急應變,例如列車駕駛模擬器即有170多種模擬情境,可供駕駛練習各種應變方法。高鐵也發展出快速且不影響營運的應變方式,讓故障或瑕疵可快速排除,到了夜間再入廠深度檢修,減少對營運班次的影響。
Q:未來長期策略發展方向為何?
A:台灣高鐵因應永續趨勢,從2017年即擬定5年中長期策略規劃,以「4T」:專業運輸(Transportation)、創新科技(Technology)、深耕在地(Taiwan)及永續關懷(Touch)為策略主軸,2023年起落實第二個「五年中長期策略規劃」,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開展六大策略:「因應環境變化,減低災害風險」、「加速數位優化,邁向數位轉型」、「因應人口與科技變遷,精進服務與經營管理」、「面對疫後環境,創造需求提升營收」、「強化供應商管理,建立夥伴關係」、「落實節能減碳,善盡社會責任」。
展望未來,高鐵持續以「成為引領進步、創造美好生活平台」為企業發展願景。隨著數位科技進步,高鐵將加速數位化與智慧化,以提供快速、便捷、舒適的運輸服務。舉例來說,高鐵於2023年決定採購12組新世代列車,兼顧低碳、高能源效率並提升運能,未來也將陸續優化車站與列車的服務設施,旅客可拭目以待在車站見到各項硬體陸續升級。
Q:如何運用數位科技,落實安全運輸?
A:高鐵從興建伊始,所有設施均是高標準的安全要求,以土木結構為例,耐震強度以回歸期950年設計,比九二一後修訂後的國家標準更嚴格。高鐵全線軌道73%路段位於橋梁及高架橋段,為了監控結構是否老化、鏽蝕,高鐵與工研院合作開發「智慧無人機橋檢運維系統」,利用無人機巡檢不僅增加效率,還能深入人為較難到達之處,保障工作夥伴安全,搭配數位系統建立3D模型,還能與歷史照片進行比對,自動註記異常處,提早把關結構安全。
因應氣候變遷已是當前企業的主要課題,高鐵亦持續鑑別環境風險對行車安全的影響。例如,高鐵沿線設有「天然災害告警系統」,若偵測到地震、落石、邊坡滑動、障礙物入侵等信號,可自動停駛列車。更進一步,高鐵目前正持續發展自有地震早期預警系統,希望藉此爭取更多應變時間。高鐵沿線有389處邊坡,2023年已完成全面體檢並升級「邊坡自動化監測系統」,運用感測器、物聯網(IoT)傾斜桿等,可監測邊坡狀況並執行預防性改善工程,若有大雨造成邊坡坍方,系統也能即時示警列車停止運行。
雖然高鐵路線通過彰化、雲林與嘉義主要地層下陷區,由於地層下陷的過程是漸進式,不會瞬間發生,高鐵長期監測沉陷量變化,隨時針對可能受影響的橋墩,進行預防性維護工程補強,因此地層下陷不會影響高鐵行車安全。
維修是高鐵安全的重要環節,高鐵持續推動本土維修量能,結合臺灣產業與研究機構,共同開發高鐵設備與系統的創新技術,培植在地技術發展,並開發本土替代性物料,以建構在地供應鏈,目前本土自主維修量能已達九成,僅有一成是需要送回原廠修繕。
Q:如何運用生成式AI提升服務品質?
A:運用AI進行數位轉型,是高鐵中長期策略方向之一。在服務旅客的面向,旅客除了可透過App訂票與搭乘之外,數位客服引進數據分析、自然語言、機器學習等技術,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客服與查詢服務。目前高鐵正在進行新世代訂位票務服務系統建置,採用混合雲平台,將核心系統現代化,整合前後端系統與既有服務,以高鐵目前275萬會員為基礎,發展API經濟與異業合作,擴展各種非接觸式旅客服務及行銷方案,串聯供應鏈形成生態系,提供會員更多樣化的服務。
高鐵極度重視安全,因此早已開始研究生成式AI在維修、營運面向的應用可能。高鐵成立時,所有維修檢測資料就已是數位化保存,因此導入生成式AI,可將維修資料轉為內部知識資料庫,提升維修人員查詢資料的便利性。隨著科技演進,可發展為預測性維修,透過數據預測設備磨損時間,即時更換耗材以強化安全。
Q:如何優化財務結構,追求永續經營?
A:高鐵已有兩大面向的成果,包括已成功爭取調降聯貸利率,並取得連結ESG指標的授信額度。
為了追求財務穩健,高鐵積極償還聯貸本金,自2016年至2023年已提前償還本金1,407億元,大幅減輕財務壓力,有助於高鐵安然走過疫情。目前聯貸本金尚有約2,077億元,在與聯貸案主辦銀行溝通後,感謝主辦銀行召集銀行團調降利率,創下國內最大一筆的聯貸降息金額。
為了提升量能,需要陸續購入設備與列車,包括2026年陸續引進新世代列車、建置第二檢修廠,由於這些支出有助於節能減碳,例如新世代列車相較於現有700T列車更節能28%,為此高鐵成功爭取獲得連結ESG指標的授信額度230億元。
除此之外,高鐵亦有許多設施已建置20年,需陸續汰換與更新,未來需要足夠資金方能支應。然而高鐵票價至今仍維持與2007年通車營運時相同,這段期間累計消費者物價指數已超過25%,營運成本大幅上升,各項重大資本支出,均與營運安全與服務品質高度相關,同時台灣高鐵為公開發行公司,須對股東負責,若票價能適度調升,將對高鐵的永續經營有相當助益。
台灣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江耀宗董事長(中)、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周建宏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右)、于智帆執業會計師(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