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芳|勤美集團董事長

永續數位超前部署,至勤至美實至名歸

ceo interview

年輕時曾經是滑雪及射擊奧運國手,目前擔任中華奧會執行委員,熱愛運動的林廷芳董事長更是勤美集團的掌舵者。

勤美集團是全球知名高端精密部件製造者與服務提供者,事業體橫跨金屬成型事業、建設住宅事業、生活創新事業,藝術文化基金會。

三十年前蓋廠房時,就已瞭解臺灣雖然多雨,卻水資源匱乏,先見之明預作資源儲備。接掌勤美集團後,更從對自然資源倚賴,破釜沉舟轉為循環經濟模式。

「功成未必名就,唯有實至名歸」是林廷芳董事長的座右銘,無論是事業體擴展或數位轉型,絕非一蹴可幾,而是多年努力逐步累積。林廷芳董事長如何帶領勤美集團追求人文美善的永續經營?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李運鞭執業會計師訪談,勤美集團林廷芳董事長回答。

返回索引:

Playback of this video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6:08

Q:疫情後全球持續動盪不安,對臺灣經濟前景看法為何?

A:勤美集團即將邁入第52年,每年底進行次年度預算會議後,均會選出隔年代表字,成為董事會報告資料的封面字。2022年底我們完成各部門預算後,即瞭解全球景氣未來仍有挑戰,因此我們選擇以「韌」為2023年代表字,現在看來,2024年也是這個代表字。

經濟如同火車快速往前行駛,突然因疫情緊急剎車,一節節車廂勢必會撞在一起,因此發生塞港、缺料等現象。國際局勢與供應鏈復原,亦如同火車啟動需要一節一節拉動,因此景氣回復需要一段時間。不過,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具有彈性與適應力,對於未來經濟前景,我認為是審慎樂觀。

Q:曾經是奧運國手,在賽場面對奪牌壓力;領導集團事業,面對經營與競爭壓力。如何克服各種壓力,延展韌性?

A:一是跑步,當時曾經五個星期內跑完五場42公里全程馬拉松;另一是登山,全程約五至八天,登山過程練習獨處,心靈得以沉澱與放空,自然找到解壓的答案。

從1995年接掌集團,這兩個方法讓我度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2年SARS事件、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其實每五到七年會有一波景氣循環,只有更加審慎地預防與準備可能的挑戰。

勤美集團1997年開始與台積電合作,台積電對風險或災害管理,已升級為營運持續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BCP),重點不是管理已發生的風險或災害,而是預防勝於治療,擬定營運不中斷計畫,預防或避開可能的風險。

氣候風險雖說是當前熱門議題,然而三十餘年前聯合國氣候評估報告就指出臺灣將缺水、缺電,氣候風險排名全球前十大以內。因此當1997年我們蓋廠時,每棟大樓地下室都建置2千噸蓄水槽,預先儲存水資源,發電機也有備援。雖然這些準備需花費更多支出,但這是必要成本,使我們能安然度過跳電、缺水。

Q: 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影響,經營中國大陸生產基地與市場,將有何種不同思維?

A:2020年中國大陸二十大會議提出「雙循環」,建構內部14億人口經濟循環為主體,當國際外循環受阻時,內部也能自行發展基礎上游產業。目前中國大陸在化工、稀土、電子上游產業已是翹楚,是不可或缺的中高階原料提供者,負責後端加工製造的原料接受者角色,逐漸轉至東南亞國家進行。隨著未來發展方向,供應鏈其中一環的臺商,將會因為臺灣缺少如RCEP等貿易協定而比較辛苦。

以企業布局角度來看,目前勤美還是放較多心力在中國大陸,畢竟中國大陸基礎建設較為成熟,製造端有穩定的生產與人才供應,至於銷售端就可往其他國家探路,逐步調整供應鏈布局。

企業布局另一個關鍵是碳,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於2023年試行、美國清潔競爭法案待國會通過後,預計於2024年施行,而臺灣預計2025年徵收碳費。各國課徵碳關稅,已在一國納稅可至另一國抵減;臺灣徵收「費」,能否與各國「稅」互抵,是否具有相同法律位階,恐怕是未來談判的挑戰。

勤美自2015年出版第一本社會責任報告書開始,已瞭解對鐵礦、水資源、能源的高需求,是需要面對的罩門,除了蓄水池之外,還以循環經濟理念興建天津廠、武漢廠。除此之外,我們更是破釜沉舟,勤美原本是臺灣最大的生鐵進口商,我來勤美第一年就關閉銑鐵進口部門,一年損失十餘億元營收,原料來源改為城市採礦(urban mining)-回收電子廢棄物的鐵做為原料。

政府政策也是影響產業綠色轉型的推手,近年我們在中國大陸所申請的綠色補貼,主要以生產效能改善幅度,作為決定補貼多寡依據,如此方能促使企業有效轉型;而臺灣政策補貼以招商、引資為重,綠色轉型誘因幅度有限。

Q: 「為科技做見證,為產業寫歷史」,從三聯到勤美,如何帶領集團進行轉型?

A:「為科技做見證,為產業寫歷史」不僅是三聯的使命,更是臺灣產業發展縮影。勤美從鑄造業起家,鑄造是從鐵器時代就存在的傳統產業,過去是靠師徒制傳承技藝。為了將老師傅的經驗化為具體知識,2017年我們開始召開技術論壇,各廠將經驗撰寫為學術論文進行交流,老師傅的經驗藉此被記錄、累積、擴散,形成企業知識管理的一環。

隔年則召開行政論壇,討論行政流程優化,開始逐步進行流程數位化。2017年同仁提出數位計畫,預算需求是700萬元,但我認為計畫若要完整落實,至少需花費5千萬元,因此我要求團隊將5千萬元分年執行。這個計畫在疫情期間發揮效果,資訊傳遞在疫情期間暢通無阻,對客戶供貨完全無中斷,歐美客戶甚至包機來臺載料。疫情後,許多國際大型客戶為表達謝意,特別頒發獎項給勤美,而勤美數位轉型成果也獲得《哈佛商業評論》鼎格獎。

近年來勤美集團獲頒獎項紛沓而至,然而這絕非一蹴可幾,勤美集團從2016年就開始落實循環經濟,內化為勤美的使命;數位轉型從2017年至今,將數位資源整合到傳統產業,歷經多年執行,可見轉型急不得,得獎是多年努力累積而來。我的座右銘就是天底下沒有功成名就,惟有實至名歸-日積月累的真才實學,能不求名而名自至。

Q: 勤美集團多年來運用數位持續轉型,生成式AI近來興起,將是機會抑或威脅?

A:生成式AI擅長橫向或縱向整合,可成為知識管理的工具,但是AI無法預知未來。勾勒未來需要想像力,人類各種生活經驗在腦海裡種下想像力種子,時機到來時能化為創新的果實,這是AI難以做到的。另一個關鍵是AI不具有道德判斷能力,AI提供的建議可能違反法規,或不符合人類共同行為標準。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可控制的AI,發展更多樣演算法,執行不同預測模式。如同天氣預測,各國運用不同演算法推估結果,何者最接近實際天氣狀態,就是較準確的演算法,也代表對天氣模式瞭解較為透徹。因此,演算法是較具有發展性的方向,增強演算能力是臺灣IT產業未來可參考的方向。

Q:勤美三大事業如何落實永續理念?

A:集團使命並非由我獨創,我僅是梳理組織、重新聚焦,讓同事自己定義、擴展未來使命與方向。為了深入發掘事業本質,集團內部經過多次共識會議,將事業體凝聚為三大事業,同仁更有歸屬感。例如翻砂部、鑄造金屬溶解部門,我們重新定義為金屬成型部門,金屬不限於鋼鐵,藉此擴大眼界與格局;我們定義自己為開發商,希望賦予土地生命與永續,不是蓋一個周休五日的商圈,而是將建築融入環境,打造自然與經濟平衡發展的生活圈。

願景與使命設定後,管理指標、激勵制度也需隨之調整,也就是「考試引導教學」。舉例來說,以往每生產1當量需要6度電,調整KPI後,約只需4度電,從6降至4度電是50%節能幅度。原本1,800人的產能,現在1,100人就能達成,減少雇用成本轉而投資自動化設備,改善流程與工作環境,以往鑄造產業既有印象是粗活,大部分員工是男性,2016年興建的天津廠,女性員工人數原僅有2%,隨著設備數位化、輕量化後,女性比例已成長至20%,可見工作環境有顯著改善,代表KPI設定是有效的,能促使我們朝願景與使命邁進。

Q:帶領集團永續的下個階段任務為何?

A:人生有限,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給一個好環境。人無法長生不老,企業則能永續,所以傳承好的企業環境,應如同Peter Senge以五項修煉打造學習型組織,讓企業成為有機體而生生不息。

資本市場發展已久的歐美國家,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是相當常見的,經常發生企業分拆、重組、併購,如同可交易的商品;臺灣資本市場剛滿一甲子,企業都還很年輕,經營權和所有權多數尚未分離,因此經營者對企業很有感情,企業精神還保有靈魂,因此傳承的課題是接班人如何延續企業精神,在創辦人打下的基礎迎向新挑戰;企業創辦人則需給予接班人成長空間,畢竟大樹若遮攬所有陽光,很難再長出大樹,這是我爬山的心得,也將運用在集團之中。

勤美集團 林廷芳董事長 李運鞭執業會計師

勤美集團林廷芳董事長(右)、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李運鞭執業會計師(左)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