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力加業務力,以當責與學習引領組織蛻變


黃文芳|明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明泰科技2020年加入佳世達集團大艦隊,累積三十年研發能量與產業經驗,奠定網路通訊產業的龍頭地位。自電信級與企業級設備,至消費性網路產品,明泰科技更邁進低軌衛星設備開發的全新領域,布局天羅地網的網路基礎建設。

明泰科技董事長黃文芳是業務出身,當初加入佳世達集團不久,即成立日本子公司、接下液晶螢幕顯示器、投影機等事業單位,短時間轉虧為盈,2020年接掌佳世達科技網路通訊事業群總經理,身兼明泰科技董事長,2021年起擔任仲琦科技董事長。

AI、物聯網、大數據發展趨勢,推動數據流量成長,大幅提升傳輸速度要求,黃文芳董事長分享如何帶領同仁以標竿學習,運用資源開發新產品與客戶,將ESG挑戰轉變為機會,並以當責與學習,引領組織蛻變的心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網路通訊將會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如何看待未來一年經濟發展?

A:觀察過去兩年訂單湧進,產能滿載,當時客戶是真的有需求。惟需求逐漸滿足,自然會面臨存貨調節,產能和需求之間會有過剩或缺少,在供應鏈是極為常見的,因此在需求高峰時,我們就開始注意調節的可能,並預做準備。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走勢,各產業存貨調節需要多少時間,相當難說。不過,網路通訊產品需求是剛性的,是基礎建設一環,因此2023年訂單能見度仍是很高。明泰科技的產品是賣給運營商,運營商提供網路服務時,會向客戶提供我們的產品。而現在大家早已離不開網路,只要人們對網路需求還在,我們的產品持續會有銷路。

Q:國際情勢牽動經濟發展,也影響企業策略布局。在當前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當中,對供應鏈的規劃為何?

A:回顧2019年時,美國祭出301條款對中國大陸生產之多項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由於稅負壓力與人力成本日漸升高,在中國大陸設廠的臺灣企業紛紛另尋適當地點建置生產線。

在佳世達集團內,由我負責的網路通訊事業群中,有明泰科技和仲琦科技。以仲琦科技為例,近兩年進行結構性調整後,我們毅然決然關掉蘇州廠,遷至越南從零開始。工廠遷至越南之後,於2020年6月開始量產,2021年下半年已全數在越南生產。從成本角度來看,即使材料仍需從中國大陸運至越南,加上運費,每一台產品單價還是低於在蘇州廠生產。

尤其因中美貿易戰爭加劇催化,幾乎所有網通產品都納入美國301條款課徵重稅,並且稅率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強烈增強供應鏈夥伴移轉產地的決心,願意配合我們到越南設廠,因此供應鏈所在地的轉移,真的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快速。然而,即使沒有中美貿易戰的壓力,去越南設廠仍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當產線具有經濟規模時,節省人工成本的效益,可以完全彌補其他成本。

Q:氣候變遷,也是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變因。對明泰科技來說,氣候變遷的實質影響,以及因應行動會是如何?

A:氣候變遷對我們來說,並沒有急迫性。沒有急迫性的原因,並非氣候變遷對我們沒有影響,而是我們覺得永續是必要的,所以早有準備。

我們很幸運地,是佳世達集團大艦隊的一份子,所以無需自行從頭摸索。佳世達集團多年前即開始記錄碳足跡,所以我們去年也啟動了碳足跡盤查紀錄。2022年我們參加了ESG相關競賽,明泰科技、仲琦科技第二年參賽就囊括三項獎項。接下來,我們會持續進行ESG行動,並設定在各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為持續改善形成動力。

具體方式就是推行持續改善計畫(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gram;CIP)。佳世達集團從2007年開始即推行CIP,作為員工持續改善的工具。集團提供系列課程訓練,訓練完成後賦予任務題目,子公司先內部自行評比,選出優勝隊伍參加集團競賽。

對主管來說,CIP非常適合帶領團隊。公司有許多事情需要跨部門協作,透過CIP就形成跨部門團隊,有共同目標按計畫時程完成,目前有八成CIP題目是我直接訂立的。

舉例來說,2021年海運能量吃緊,必須多付兩倍價格才能搶到艙位。再加上2021年下半年我們已將產線移至越南,材料需從中國大陸運到越南,必須想辦法節省運輸成本。不過,運輸成本發生在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不是僅有租用貨櫃而已。於是我們透過CIP跨部門組成團隊,從各個環節思考改善的可能。同事們後來想到,可以精簡產品包裝,如此同一個貨櫃空間可以裝下更多產品,運輸成本自然就降低。也因為包裝減量做得很成功,這個專案還去報名競賽,並成功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牌。

發想過程討論多種可能,激發許多新想法,因此未來ESG的落實,也將以CIP執行,由上往下指定CIP題目,同仁們共同發想解決方案並持續改善,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效。如果客戶對ESG有所要求,那我們絕對是跑在競爭對手前面,例如包裝減量有助於環境友善,同時也節省成本,我相信氣候變遷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

Q:延續企業永續的角度,創新,也是企業能夠長久經營的關鍵。在開創未來新可能及處理當前營運挑戰,如何發揮既有資源的效益?

A:這兩年因為碰到大缺貨潮,追料催貨很快就有業績,在這過程中,我也在觀察公司制度的改進空間。最近請同仁們進行標竿學習(benchmark),思考行業中最佳實務者的長項、運用哪些資源,幫助同仁瞭解明泰科技在業界的位置,也促使同仁思考改進方向。

我們也梳理既有客戶組成,將客戶群分為三類:對公司營業額貢獻度高的客戶、對公司毛利貢獻度高的客戶,及營業額、毛利貢獻度不高卻有成長潛力的客戶,並分配各客戶群使用公司資源的占比。藉由客戶分群的分析,期許同仁運用有限資源盡力將事情做到最好,也藉此幫助同仁建立信心與決心。

明泰科技是個技術能力很強的公司,這是我很慶幸與自豪的公司強項,一直以來研發的底蘊持續累積,客戶回饋也相當肯定。因此,未來希望將技術力轉化為新的商業模式,意即在新產品研發時,由產品經理(PM)連結研發與業務能量,從市場定位、目標客戶、銷售通路推估規格需求,以卓越的研發能力打造出新產品的完整規劃。

Q:決策過程如何與團隊一起合作?

A:這得從我的資歷說起,我經常接既有部門。因此每當接手一個組織,就是先建立優先順序,優先進行對組織比較急迫的任務。也由於我經常空降到組織擔任主管,我認為要對自己有信心,時間將證明我能為組織帶來價值,因此,我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是誰,我也是從基層做起,每到一個組織就是重新學習,進行許多溝通並鼓勵同仁提出建議,也藉此建立團隊共識。在瞭解組織現況之後,就會進行組織定位,決定目標、獎懲標準與KPI,透過CIP讓同仁開始發揮。

我也鼓勵同仁不害怕犯錯。從公司整體高度進行決策,若錯了是可以容許的,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去避開應擔負責任,也就是「當責」,是我強調不怕犯錯的重點。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