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集體決策,打造企業永續的活水


李樹裔|州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於2000年成立,專注於發展光電、資通訊等金屬沖壓零組件製造的州巧,乘兩兆雙星發展政策,以雷射創新技術,成為國內TFT光電產業沖壓零組件一線大廠。不過,光電產品面臨激烈競爭,產品生命週期快速縮短、毛利快速下降,技術也難以深耕。州巧科技董事長李樹裔帶領團隊從「人們真正所需要的」為發想,開創「高價值居家金屬製品」、「醫療輔具器械產品」兩大新事業,並從單純代工,走向智能製造、感動銷售、創新研發,布局利基型產品。

州巧科技力求產品差異化,以「成為令人感動的企業」為願景,思考如何滿足使用者體驗,做人們所需要的產品。不僅讓消費者感動,李樹裔也形塑內部包容的文化,以平台凝聚各事業體的建議與創新,從內與外打造企業永續的活水。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過去一景氣頻有紛擾,未來景氣將如何?

A:過去一年經濟充滿紛擾,我也持相同的看法,今年上半年經濟可能還在谷底,下半年應該會緩步爬升。至於為何是緩步爬升,而非V型反轉,是因為通貨膨脹和利率很難在短期內回復。不過,未來的確很難預料,地緣政治、中美角力、俄烏戰爭讓全球景氣充滿變數,因此我們內部評估時,會滾動式調整與修正相應決策。

Q:當今氣候劇烈變化造成經營挑戰,如何帶領公司因應?

A:我們的客戶是全球一線大廠,也多是ESG領先的標竿企業,而我們客戶的客戶,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廠,他們對於供應鏈都有相當程度要求,我們一定會遵循他們的標準。不過,在客戶要求之前,我們今年初就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由財務長擔任委員會主席。

永續的關鍵在於心態-真心想把ESG做好,因此領導者的發起與帶領非常重要。於是我與高階主管一起參加為期半年進修,瞭解相關知識,尤其是環境議題,包括如何設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們每個事業群也訂定為期五年減碳路徑圖、1年的執行計畫,隨著時間推移持續滾動式調整。

舉例來說,州巧醫療事業群推出行動輔具產品,產品若要銷往歐洲市場,就必須符合當地減碳政策,因此在產品設計時就需要考量當地法規,或甚至在低碳程度超越對手。其實從今(2023)年起,就是州巧的ESG元年,第一步先從碳盤查做起,透過資訊系統監測,內部教育訓練也將ESG納為各事業群的必修課程。

近年來,州巧也從OEM(代工生產),轉變為ODM(代工研發與生產)。有了研發,我們也在產品設計融入永續,例如使用綠色材料、計算產品碳足跡,這也成為我們研發的核心技術。我們會向客戶建議更環保的材料、設計,或是產品包裝同時達成減塑與美觀。

Q:州巧跨足醫療產業的產品,如何獲得歐洲大廠認可?

A:這與我們力求產品差異化有關,我們認為輪椅、代步車除了滿足人們使用需求之外,也希望避免使用者有被歧視的感覺。尤其歐洲大廠產品設計非常注重使用者體驗,我們之所以能夠獲得青睞,就是我們產品具有差異化的設計。我們同時也為日本高階電動輪椅廠代工,這也能為我們打開其他高階醫療產品的代工市場。

Q:如何分配管理企業的時間?

A:由於我個性好奇,關注新事物的面向較廣,目前由於環境變化太快且資訊太多,所以需要專注,因此時間管理首先要釐清管理的重點,再據以分配時間。

當前數位化時代,不僅是工廠數位化,還必須要有資訊數位化,包括採購系統、業務系統、財務系統的數位化,加快決策速度。而數位化也節省決策的時間,包括資訊圖示化、圖表化等輔助管理的功能,以利快速抓到重點。另一個方向,是會議的調整。有些會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流於形式,因此領導者需要有穩定的覺察,當會議目的無法達成,或與其他會議功能重疊,就需要即時調整。

我們在2020年時將業務分為三個事業群,因此近年花了許多時間調整事業群管理架構。而在新事業也有許多需要董事長親力親為的事項,倒不是部屬沒有想法,而是高階管理者可以促成跨平台的運作,無論是採購平台或研發平台,讓所有幹部一起參與、提供建議。

因此我的時間分配,目前大約五成是接觸外界商情,瞭解產業脈動,探詢技術的應用,並且據以開發商機,決定生產地點等事宜。另外五成的時間,我認為是身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事情-給予團隊支持,特別近年來不同事業群在景氣轉變中難免會有起伏,需要領導者支援。

Q:發展新的材料和業務,決策過程是如何?

A:從組織架構來看,會有三個系統發掘商機,第一個是策略投資本部的併購委員會,評估併購標的對於技術與業務發展是否有益;第二個是研發本部設有製程研發總處、產品研發總處,無論是製程或產品都有前瞻研發,研究成果能形成新商機;第三個是內部創新,我們正進行工業4.0轉型,推動資訊系統或生產現場的改善,內部能量就會產生新商機。

我們建構平台串聯上述三個系統,並將協理級以上定位為公司經營層,決策形成過程由各事業單位經營層參與,並在平台上討論,因此有時也會在不同的事業單位、公司內部或外部,產出一些新的可能性或價值,獨立發展為新事業或新組織。

Q:經過平台上討論之後,如何型塑大家的共識?

A:首先,我們內部養成教練(coach)文化,當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們不是責難,而是說如何改善;有做得好的地方,就會說哪裡做得好,如何可以更好,以此形成包容的氛圍。言語會型塑彼此的態度,同一件事情用更好的說法表達,就會減少許多對立。我們透過平台進行集體決策,雖然討論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不同意見,不過這些意見並非批評,多是誠心建議。當大家的意見差異很大,需要我拍板決定時,我也會說明思考邏輯,大多數部屬可以瞭解我決策的原因。

Q:平台所形成的決策,如何拿捏容錯空間?

A:外部環境詭譎多變,破壞式創新隨處可見,以往經驗已不敷現今運用,舊有知識經常不足以判斷影響未來決策是否正確,因此勢必要有容錯空間。如果沒有容錯空間,大家就不會願意提供建議,也難以進行任何決策。

不過,決策必須要說明邏輯推演過程。對於未來的嘗試基於邏輯推演,當發生問題時,才能從邏輯推演過程進行修正。因此,決策的邏輯非常重要,即使是我自己,我也會與經營團隊說明決定的邏輯,當需要調整時,我也會跟大家說明我的修正為何。不過,容錯空間也與職能有關,越是接近組織基層,越是偏向執行事務,容錯空間越小;高層決策有容錯空間,還是須有邏輯支撐。

Q:為何從原本高營收業務,擴展到利基型業務?

A:這世界變化太快了,不敢說企業策略方向一定是對的,但我們一直努力讓公司不要成為死水。人這一輩子所求的價值為何,如果價值是賺錢,一直擴大營收未嘗不可,不過,我們希望企業價值在於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逐漸以此調整,希望達到我們的價值。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