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數位力系列 9:IoT 解鎖製造業產線的無效生產力

盧 志浩 管理顧問服務營運長暨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 PwC Taiwan 2021-06-01

產能優化是所有製造業追求的競爭優勢,製造業該如何透過數位化轉型,解決產線瓶頸?

本文作者為資誠創新諮詢公司盧志浩執行董事、洪家頌協理

這是許多製造業共同面臨的情境難題:某傳產企業,董事長正因業務成長而煩惱,由於新客戶不斷地加單,工廠過去幾個月都在不斷追加產能,而產能問題也成了公司成長的甜蜜負擔。老闆每天一到公司就馬上找來廠長問:今天的產能能不能達標?還差多少?能不能提升?

日復一日的檢討,廠長也不斷的尋求突破,到了後來,董事長往往收到的回饋都是產能已無法再提升,而不能提升的問題是瓶頸機台的產能已經到極限。

主管們思考著再採購新機台,但機台好買,所需要的操作手卻不容易培養,這種大型設備的面盤上 70 多顆的控制旋鈕,新人沒有個一、兩年的培訓,操作手很難獨立作業;但客戶的訂單可等不了這麼久。

可是現場「看起來」產能都很滿,浪費在哪裡?

董事長一開始也認為應該可以找出再提升的機會,但到了工廠現場看到操作員沒有一刻休息的忙進忙出,也感到一籌莫展,看來這個瓶頸站的操作員真的已經逼出極限了。

首先,PwC 資誠專業產業顧問重新設定目標:在短時間內再提升 30% 瓶頸站產能。目的是為新人的培育與新設備引進多爭取 18 個月的時間,但是怎麼找出可能的改善機會?

數據會說話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對製造業現場管理帶來積極的影響與幫助,在上述面臨的問題中,我們規劃的第一期只裝了一顆計數感測器,但馬上就發生作用,透過計數器轉化成「有效生產力」與「無效生產力」並記錄下來,隨著時間變化,就能掌握量化每天的生產力占比狀況, 

有趣的是,數據顯示忙碌的現場,真正有效生產力僅佔 4 成,更多的時間其實是在上下料及檢驗,而這兩個工作其實並不需要長期的訓練就能勝任,只要透過簡單的工作職掌細分,加上導入上下料的自動化,就能很快的增加 30% 的產能。

透過 IoT 計數器具體掌握產線效能

在這個例子中,只要有經驗的數據分析+基礎的物聯網,就能運用數位化生產數據量化呈現生產力的變化,取代過去想像的論述解讀,讓企業能更全面掌握生產流程中的無效生產力,進而找到提升效能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類的應用在工廠裡面還有很多,未來我們將會陸續為各位帶來不同製造業優化的場景。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