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抗疫 先強化經營韌性

周 建宏 所長暨執行長, PwC Taiwan 2021-05-24

台灣爆發新冠本土疫情,企業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強化「韌性」。韌性的英文為Resilience,原意是球被壓扁後的回彈,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強,若從企業的角度,則要從幾個不同層面來看。

首先,一家企業最基本要具備的是「營運韌性」,也就是當危機發生時,企業具有很強的危機應變能力。例如資誠早在去年疫情發生前,就編有緊急應變小組,疫情發生時就能快速反應,包括提供給同仁足夠的口罩用量等。

除了營運韌性,企業也必須具備「商業模式」的韌性,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海嘯第一排的觀光旅遊產業受創最深,但也有些企業可降低虧損,甚至逆勢成長,主要是因為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反應速度夠快。

例如,中華航空在去年迅速把許多客機改為貨機,降低疫情衝擊;晶華酒店也從接國際觀光客轉型為國內旅遊,推出許多有創意的國內旅遊專案。

台灣企業除了危機應變能力快,在產業分工上主要是B2B的模式,也因此,這次受疫情衝擊的程度也不若國外B2C企業來得大。

再者,台灣以ICT為主的產業鏈發展,能夠抓住國際趨勢,在疫情發生前,許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就已經擠進汽車電子、電動車、半導體、通訊相關的供應鏈,而在這波全球電動車潮流及半導體缺貨潮中,這些台灣企業因此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因疫情受惠的產業,個別企業的表現也有好壞之差。

例如,在網路購物及電商產業,MOMO購物網和PChome的營收相對較好,但部分網購業的營收表現卻不如預期,主要原因可能為缺乏集團資源及異業結盟,或較缺乏推銷產品的創意。

台灣企業在這波新冠疫情的應變能力較佳,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在「人力資本」的韌性,仍有待強化,許多台灣企業的領導者都已經超過60歲,也許還可以再撐個十年,但十年後呢?必定面臨接班梯隊傳承的問題。

台灣企業必須制定健康的接班傳承制度,培養各層級的領導人才,能夠為決策負責,而且在逆境中有生存能力。

另外,台灣企業在「創新動能」的韌性也普遍較為缺乏,部分原因是台灣的市場不夠大,較不易支撐B2C創新產品或服務的發展,一直以來,也較無法擴大B2C的市場規模。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台灣企業必須保持創新的思維,想辦法讓產品或服務更加多元化,甚至可考慮運用併購和異業結盟的方式,來改變產品組合,而不把獲利來源集中在單一產品或單一客戶,藉此分散客戶集中的風險。

展望未來,即使各國已陸續施打新冠疫苗,但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恐怕不會這麼快,加上國內疫情升溫,短期內,國際觀光旅遊產業仍較難回復至疫情前的榮景,反觀宅經濟仍可能持續,例如,半導體、電商、面板和居家健身產業等。

台灣企業展現出在緊急應變能力的韌性,但對人才和創新的韌性卻有待加強,建議台灣企業未來要鞏固自身在產業的領導地位,強化研發創新的能力,並建立完善的接班梯隊傳承制度,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十足的準備。

DAMIL 114317-555.jpg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