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數位力系列 7:中小企業如何「製造」變「智造」

盧 志浩 管理顧問服務營運長暨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 PwC Taiwan 2021-03-03

中小企業面對智慧製造的趨勢,需要先放下焦慮,從基本三步驟開始邁入智造時代!

資誠創新諮詢有限公司盧志浩執行董事/洪家頌協理

智慧製造、數位轉型已經成為產業的主流趨勢,許多媒體的大幅報導智慧製造以及企業的數位轉型成功案例。但是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卻往往更加焦慮,原因在於踏入數位化轉型的投資前,許多中小企業因不知該如何設定正確的目標、採取有效的執行策略而裹足不前。

本文旨在於從智慧製造最基本的概念來談企業的數位轉型,讓企業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降低執行導入的風險,提高「一次就做對」的機率。

從智慧製造看數位轉型

「製造」如何變「智造」?關鍵在於數位化轉型,而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推動可以分成三部曲來說明:

一、現場(產線)數位化

在傳統製造業中,有極高比例的機台都是傳統式的,既沒有人機介面、也沒有PLC等訊號通訊的設備可將資訊上報。所以生產人員全靠經驗與人工手寫表單回報生產量、品質良莠、機台狀態、異常狀況等。這種作業模式下,企業老闆收到的資訊都屬於落後指標,生產結果已成事實,只能當救火隊,無法在當下即時、快速地做出改善決策,因此往往降低企業競爭力,成為訂單流失的未爆彈引信。

因此,從手填表單、人員報工轉成資訊化、數據數位化是產線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現在技術成熟普及,就算傳統的老舊機台,也可透過感測器的裝設、訊號運用通訊協定 (OPCUA) 的介接,將設備參數、生產數據轉為數位化資訊,並以報表呈現,報表呈現的訊息不再是落後指標;在即時的訊息下,管理者可快速反應,進行決策改善。

二、數位優化

當生產數據數位化後,不管是機台訊息、生產狀態資訊可完整地記錄在電腦中,大量累積的數據,可供企業相關人員進行資料分析。不管是機台當機時間的統計、機台間的比較、不良率產出和生產機台、時間、原物料等分析,都可以透過數據數位化來進行大數據蒐集並分析做改善。這樣也就能達到數據數位化的優化與持續改善,讓生產成本降低、更有彈性地進行生產調度,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來增加企業營收。

三、產線數位轉型

成功的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效率是非常「有感」的,但數位轉型不會是一次到位;也不會是一次性地就達成。而是從現場(產線)數位化,到數位優化,再慢慢地平行展開,擴散到其他機台設備、生產線或分廠;甚至包括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從產供銷的生產流程基礎下,將傳統的人員手工作業轉型成數位化,再拓展到上游原物料商、中間層的委外加工商和下游客戶端。

整合企業與整個供應鏈數位生態系,不僅可提升本身體質的競爭力,也讓自己所屬的合作夥伴及客戶增加營收、提高獲利。做到的不只是雙贏,而是共贏;企業透過數位轉型導入智慧製造,更是 Quick Win。

結論:三個關鍵步驟邁向成功

企業如何邁向成功的數位轉型三部曲?我們依過去多年的輔導經驗,歸納出提高成功機率的關鍵三步驟:

  1. 現場數位化:與專業顧問協作,共同挖掘轉型最容易成功的目標設備或生產線來建立標竿。
  2. 數位優化:擬定企業本身適合的數位方法與工具。
  3. 產線數位轉型:透過專業規劃的導入方法,養成企業的數位種子人才。

企業需要衡量自身的資源來投資數位轉型三部曲,並適度引入專業顧問協助制訂發展策略、導入方法以及人員教育訓練,透過具備不同產業導入經驗的專業顧問,可以有效制定轉型策略與目標,降低過多試錯造成的成本損耗,進而建立智慧製造的競爭優勢,創造數位經濟時代的成長曲線。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