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面對數位化轉型,該如何透過雲端系統的優勢,強化營運管理效能?解答是雲端 ERP 方案。
2018 年台灣有中小企業 146 萬家,佔全體企業 97.61%,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這波疫情下所遭受的衝擊,甚至比大型企業更為嚴峻。在先天與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面對大型企業紛紛砸下重金進行數位轉型與營運虛擬化的競爭壓力下,中小企業必須找出配合自己競爭優勢的資訊與數位解決方案,才能以小搏大,持續保持競爭力。
台灣的中小企業的操作一直十分靈活,為了快速反應市場與服務客戶,許多中小企業早已具備了區域與跨國的營運布局。與大企業大型工廠與集中式的營運總部比較,中小企業的營運模式則採取比較分散式的做法,主要原因在於規模經濟差異與成本的考量,這也讓中小企業在選擇核心的商業營運系統上,對於動輒就要上千萬以上的國際級 ERP 投資退避三舍,結果造成許多企業選擇簡易型的 ERP 進行應用,面臨跨國支援問題,又形成了多國多系統的現狀,隨著營運時間與規模的改變,逐漸造成營運混亂的局面。
台灣中小企業的主要特性如下:
中小企業受到本次疫情波及,更明顯地與大型企業在管理能力與運作系統上,拉開很大差距,許多公司主管在無法自由商業旅遊的情況下,僅能靠過時與片段的資訊,進行遠端的決策與管理,也造成中小企業往往無法「超前部署」以因應變局。
我們建議中小企業應該考慮運用雲端 ERP 來克服這樣的障礙,以下說明其具備四大優勢 :
選擇雲端服務來使用 ERP ,中小企業通常無須受限的資本投入限制,能因應業務的拓展,靈活擴展規模,不用初期投入企業級伺服器、網路、資訊安全、備份系統等,耗費大量心力或投資。
除了可以運用雲端方式佈署,雲端 ERP 更以「小而美核心系統」的概念,協助企業快速建立起企業的雲端營運平台,優化作業流程與效率,同時透過無縫整合其他各種雲端應用系統(如: CRM 、電商平台、自動倉儲、供應商平台等等),讓中小企業仍然保持高度的彈性。相較於傳統大型企業往往花許多的成本建立一個大型的 ERP 整合營運平台,雲端的平台讓企業無需自建複雜資訊架構或增加太多 IT 人員。
許多製造業廠區分佈海內外,令人訝異的是企業的管理方法都還停留在以手填單據或EXCEL 檔案來進行接單、生產、出貨等相關記錄。一旦客戶詢問加工進度時,業務還要再詢問生管人員,甚至得跑到工廠現場實際查看生產情況後,才能夠回覆客戶;亦曾遇到客戶在海外設廠,月底看到報表才知道每個月虧損數百萬,但是錢虧到哪裡去了卻無法掌握,這樣的「走動式管理」要如何與其他國際化企業競爭?
唯有透過數位系統,將各地的流程及管理標準化,所有的流程都透過雲端 ERP 平台進行管理,企業規模的擴展,才不致遇到瓶頸。
雲端 ERP 系統將必要的基礎架構均已準備就位,協助企業縮短建置時間,讓企業擁有高效的工具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傳統 ERP 導入最少需半年到一年以上,而雲端 ERP 快速的導入核心功能,一般可以 3~4 個月完成上線, 可以縮短實現價值的時間,並提高投資回報率。
企業內部人員可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腦瀏覽器登入雲端 ERP 平台,隨時隨地掌握業務進度、產品庫存、物流進度、工作流程、客戶情況與生產計畫,以新科技來降低共同協作的困難,不受地點限制。同時,可將 ERP 的資料與視覺化分析結合,從而形成有意義、可操作的業務洞察,甚至進行情境模擬,提升決策品質。
簡單的說,雲端 ERP 的概念就是結合全球中小企業(通常一個雲端的 ERP 上面使用的企業家數多在兩萬家以上)的資源,共同建立了一個以新科技發展的商業運作平台,觀念很像住在一個新穎管理良善的大型社區,有著最好的保全,最舒適的健身設備,大型中央花園,與影音休閒設施等,對比住在自建的別墅,所有的周邊服務都需要另外自費去建置一般。
雲端 ERP 可以協助中小企業,以有限的資源快速地運用如同大企業擁有的數位營運平台,同時運用其靈活的經營特質,借助最新的科技與其他國際化企業在世界舞台上同台競技,以小搏大毫不遜色,是中小企業建立下一波的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