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觀點(5):企業與新創合作趨勢觀察

企業與新創合作趨勢觀察
  • Aug 15 2025

過去人們常認為,策略性投資或與新創攜手合作,是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資源參與的事。但這樣的觀念正在悄悄改變。越來越多中小型企業開始積極探索與新創建立連結的可能性,希望透過外部創新來推動成長。

針對「企業規模是否會影響企業與新創合作的成效與參與模式」,AMS(Antwerp Management School,安特衛普管理學院)與PwC共同展開研究,並整理出幾項值得關注的發現。

企業與新創合作的背景

近年來,企業積極投入創新活動,與新創互動的形式也愈加多元。常見概念有「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Startup Engagement, CSE)、「企業與新創合作」(Corporate-Startup Collaboration, CSC),包含企業與新創之間各類型的互動,參與活動、提供輔導、共同開發產品或策略性投資等,反映出企業與新創之間的互動正邁向更緊密的合作關係發展。

根據《2024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在政府與創育機構近年積極推動「企業參與新創」下,企業與新創合作的案例持續增加中,有超過90%的受調創育機構曾協助新創與外部機構進行合作。

若企業願意跳脫內部框架、向外尋求與新創合作的機會,不僅有機會降低成本、開創新的營收來源,還能掌握新興趨勢、強化組織知識等多重效益。

請問貴機構曾協助新創團隊與外部機構進行以下那些合作?

91% 協助新創團隊與外部機構合作

資料來源:2024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

AMS 與 PwC 在先前一份《The Art of Corporate Venturing 白皮書研究》中,除了探討「為什麼企業要與新創合作」,也深入分析了「該怎麼開始合作」,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許多新創明確表示,更偏好與中小企業(SMEs)合作,而非大型企業(LEs)

根據歐盟新創觀測站(EU Startup Monitor)的調查,也顯示出相似的合作偏好,並提供了數據佐證:

歐洲新創偏好合作統計: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歐洲新創偏好合作統計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資料來源:PwC Belgium. (2023). 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這些數據促使我們進一步探討新創與中小企業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因為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源有限」的現實挑戰,不論是在資源配置、規模限制,或可用於談判的技術能量,與大型企業相比皆較為薄弱。

透過與 AMS 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在推動企業與新創合作時,確實存在一些差異。本文將整理這份研究的核心發現,並分享我們的觀點。本研究將聚焦於以下三個核心面向:

  • 合作動機(Why):為什麼選擇與新創合作?雙方的出發點與策略考量是否不同?
  • 面對的挑戰(Challenges):在資源、企業流程或文化上,各自可能面臨哪些障礙?
  • 合作方式與執行流程(How):合作的實際推進方式有何差異?如何設計適合自身規模的合作模式?

在與 AMS 過去的研究中,我們曾全面梳理企業與新創合作的各種形式,並辨識出多達 20 種不同合作模式。這些模式又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型,依合作程度的高低排列。

企業與新創合作五大類型

企業與新創合作 五大類型

資料來源:PwC Belgium. (2023). 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 第一類:探索式合作(Explorative Collaboration)包含參與交流活動、共同舉辦活動、技術探勘等形式
  • 第二類:啟發式合作(Inspirational Collaboration)涵蓋舉辦新創競賽、黑客松與導師輔導等。
  • 第三類: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如共同研發、策略夥伴關係及技術授權。
  • 第四類:育成中心與加速器(Incubators & Accelerators)包含設立企業內部加速器、與外部育成中心或加速器合作。
  • 第五類:策略性投資(Strategic Investments)涉及企業策投、合資、併購等資本投入形式。

接下來我們將更進一步探討中小企業在推動與新創合作時的動機、挑戰以及如何實際運行。

二、合作動機

我們首先來了解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選擇與新創合作的主要原因,兩者普遍認同「探索新產品與新市場」是最關鍵的合作動機之一,但在下一順位的考量上,觀點則明顯不同。

中小企業更重視透過合作提升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曝光度;而大型企業則關注於取得新技術,將其視為與新創合作的重要價值所在。

企業與新創合作動機: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由於受訪者可複選,總百分比加總會超過100%)

企業與新創合作動機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資料來源:PwC Belgium. (2023). 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若從新創的角度來看,選擇與中小企業或大型企業合作的主要動機,仍以拓展市場或接觸潛在客戶、以及共同開發產品或服務為主。不同的地方是,新創選擇與大型企業合作,多半是基於其品牌聲譽與形象的影響力;而與中小企業合作時,則更看重能否激發開放式創新、共同產出新構想的可能性。

新創偏好合作對象與原因

新創偏好 合作對象

資料來源:PwC Belgium. (2023). 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三、企業與新創合作面對的挑戰

對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而言,與新創合作都存在挑戰,但兩者面對的難題並不相同。我們認為如果能理解合作夥伴各自可能面臨的障礙,將有助於企業在策略上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對中小企業來說,「決策風格」通常不是主要障礙。我們推測這與其組織規模較小、決策結構較集中有關。

在文化差異方面,中小企業與新創之間的落差也比大型企業來得小。這可能是因為中小企業跟新創往往都是由創辦人直接主導;相對之下,大型企業多由受任的專業經理人領導,彼此溝通模式可能較容易產生落差。

然而,中小企業更常遇到的困難在於如何接觸到合適的新創,這可能與缺乏專責資源、人力或管道來接觸新創有關。

企業啟動與新創合作方式: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由於受訪者可複選,總百分比加總會超過100%)

企業與新創合作之困難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資料來源:PwC Belgium. (2023). 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四、合作方式與執行流程

最後,談到企業如何與新創建立連結時,可以觀察到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有些做法相似,但也有各自獨特的路徑。

在所有接觸新創的方式中,參加交流活動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方式,無論是中小企業或大型企業都高度依賴這種方式建立初步接觸。

然而,當透過中介機構來鏈結新創時,大型企業的機會與資源明顯更為多元。他們常仰賴創投、顧問公司、育成中心、大學或其他外部中介單位來尋找合作對象。中小企業則較少有機會與中介機構接觸的資源,故透過其媒合新創也較為困難。

企業啟動與新創合作方式: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企業啟動與新創合作方式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比較

若從新創角度出發,《2023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指出在建立外部合作關係的契機,往往來於企業的主動接洽與在公開活動中的實際互動。這也顯示,對於希望與新創合作的中小企業而言,光有合作意願仍不足夠,需要更主動積極參與、把握接觸機會,才能提高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請問您是透過哪些管道接觸到合作機會?

請問貴機構曾協助新創團隊與外部機構 進行以下那些合作?

資料來源:2024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

五、四個關鍵觀察重點

透過本次與AMS共同進行的研究,我們更深入了解中小企業跟大型企業與新創合作的動機與挑戰。從這項研究中我們整理出四個關鍵結論:

  1. 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企業與新創合作所帶來的成果,大多體現在策略層面,而非立即的財務收益。
  2. 中小企業之所以啟動企業與新創合作主要是為了:第一,探索新產品與新市場;第二,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三,取得新技術的接觸與應用機會。
  3. 儘管中小企業較難主動接觸新創,不過一旦建立合作關係後,在文化磨合與決策模式上反而較少出現顯著落差。
  4. 研究顯示,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皆可從與新創的合作中獲益。然而,相較於大型企業能投入多元且複雜的合作模式,中小企業更需要發展出更貼近其特性與資源條件的架構,以發揮合作的最大效果。

六、結論

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唯有建立可執行、具策略性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發揮創新的綜效。資誠創新創業服務也將持續透過多元業師輔導、舉辦創業課程與辦理商機/投資媒合會等服務,協助新創建立與企業合作的連結,共創雙贏價值。

原文連結:Does size matter in corporate venturing?

若想進一步了解創業成長加速器如何協助新創企業成功完成募資與國際規模成長,歡迎與我們聯繫。

Contact us

顏 裕芳
顏 裕芳

執業會計師, PwC Taiwan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