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大小台商胼手胝足去中國大陸打拚,從勞力密集的來料加工做起,漸漸土地與人工成本開始上漲、環保意識抬頭、稅務調查日趨嚴謹,接著政府要求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之後又面臨外商投資優惠大幅調降、五險一金嚴格繳納、紅色供應鏈威脅及中美貿易戰等風風雨雨,堅忍不拔的台商都還是兢兢業業的堅守陣地,但新冠疫情卻成為台商長期決定去留的重大分水嶺。
疫情來臨後,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往返兩岸一次就須隔離一個月,過往可以隨時來回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日子不再,這時只有做出抉擇, 是放棄中國大陸工作回台另找頭路,抑或是乾脆舉家搬遷到大陸,踏踏實實在大陸深耕,從此不再有台灣的後顧之憂;前述台幹的處境就像現在台商的縮影,過去可隨意來回穿梭兩岸、左右逢源,但是發展策略卻也要同時兼顧兩岸當局政策,若一旦決定長期深耕中國大陸,勢必更加依賴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重用中國大陸人才、善用中國大陸當地資本市場。
如果是台灣集團企業,管理模式可能就逐漸從台灣中央集權轉為中國大陸地方分權,甚至中國大陸地區與非中國大陸地區成為集團內兩個平起平坐的子集團,各有各的決策中心,不然無法精準反應大陸當地市場與經營環境的快速變化。
筆者觀察中國大陸台商近年變化,依照規模大小與長期發展策略不同,可將台商概分為大者恆大、家族永續、無心戀棧與新商模四種型態。
此類多為已在台上市集團公司,原本大陸只負責生產製造並銷售全球, 適逢中美貿易戰造成世界製造體系分流,外銷訂單被迫移往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後,中國大陸製造內銷比例大幅增加,導致更需要在地化專注當地市場,並寄望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的內循環。
此類需要在地深耕的大型台商,整個企業文化與組織型態勢必將需要更加在地化,如何吸引在地優秀人才會是最重要的課題;為了吸引在地人才可能就必須放開陸籍員工擔任高階管理幹部,甚至進入決策中心;為了防止其他陸企高薪挖角,進入中國大陸當地資本市場取得更多留人籌碼自然也成為重要選項,而一旦決定進入當地資本市場,台資中國大陸子公司除了必須兼具研發、銷售、製造、管理等多功能外,在當地資本市場的規範下,也只能朝獨立決策與經營邁進,對台灣母公司的依賴將越來越少,但這也很可能是對中國大陸子公司未來發展最有利的方向。
相較資源豐富的跨國集團型台商,有更多的中小型台商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中沒有足夠資源可供分散,由於正值早期前往中國大陸開疆闢土的家族一代退休潮,即使沒有這次疫情的影響,傳承的問題也早已在台商圈發酵。
只要本業還有發展性,二代又願意接班,或至少有專業經理人願意承擔責任,大部分台商一代還是傾向公司能永續經營;不過早期台商的草莽經營管理風格也許適合當年的環境,現在中國大陸無論稅務、海關、工商、金融管理都已高度數位化,不合規的經營方式可能會讓公司及經營負責人付出慘痛代價,有風險意識的老台商也逐漸意識到潛在風險,因此,多會選擇先完成公司經營的合規化後再交棒給二代,也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公司真正永續經營。
前兩類型台商最大的特色就是本業仍有發展且有專業人士或家族二代願意繼續經營,否則多會選擇退出中國大陸,結束營運。此類台商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公司資產化為現金安全撤出。
公司短期可以減資方式將部分資金撤出,但最終還是只有清算或出售兩種方式才能完全撤出。減資在中國大陸仍不常見,且各地政府招商引資都來不及了,更不可能會心甘情願讓外商減資,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單位沒有辦理過減資,導致台商減資程序做到一半無法順利繼續;外商公司清算手續則是另一項更耗時的工程,一般製造業清算程序走個兩三年是常有的情況,尤其中間面對稅局與海關查核強烈建議事先自我檢視,以免產生高額補稅與罰款。
台商企業持有土地,考量節省土增稅與出售後股款可以直接匯至境外母公司帳戶,台商幾乎都是選擇出售公司而不會選擇出售土地後再辦理公司清算,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嚴格管制對外付匯,唯有先完成中國大陸公司的股權變更,再完成稅局等公部門的備案審批後,外管局才可能讓銀行對外付匯,而且付匯必須是由買方公司的戶頭對外付匯,這表示股權變更給買方後,如果沒有事先妥善的交易安全程序規劃確保買方依約付款,或是沒有足夠的把握取得後續外管局要求的所有相關政府審批,台商一生心血恐將付之一炬。
先前就有上市公司因處分中國大陸子公司遭遇詐騙無法收款,公司董座被檢調調查交保候傳,因此,處分大陸公司一定要事先掌握交易所有的風險點,並針對每一風險點妥善規劃交易,由於這同時需要對中國大陸工商、稅務、法律、金融等專業的實務經驗,最好是交由信譽良好的專業顧問來處理。
大陸市場規模龐大且變化快速,不斷有新的需求被發掘,也不斷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取代舊有商業模式,因此新一代台商多不再以台商擅長的生產為利基,改以服務型產業或新商業模式嶄露頭角,目前這類型台商規模都不算大,甚至商業模式也都還在摸索期,暫時還沒有代表性個案出現,但我們期待這些新台商未來也能大放異彩。
根據PwC Taiwan 的「2021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中國大陸仍是影響台灣企業成長最重要的國家。且台灣去年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高達1,400億美元,大陸不但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之一,也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這次新冠疫情對台商在大陸的長期布局有著深遠重大影響,台商因此終止大陸的發展或是因此與台灣漸行漸遠的兩極化發展,相信都是對台灣經濟不利的。
(本文作者段士良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