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接連爆發的職場霸凌事件,只存在特定公司嗎?若仔細檢視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社會制度與文化,就會明白未爆彈可能隨處都在。
霸凌新聞屢見不鮮,無論是公部門或私人企業,接二連三的霸凌事件將社會輿論推向沸點。對企業而言,霸凌事件不僅威脅雇主品牌形象,甚至可能導致投資人失去信心,更甚者引發消費者抵制,直接影響營收與獲利。而更令人深思的是,這些舉國矚目的事件,多數都圍繞著主管濫用權力而起,揭示了國內職場文化中,長期存在的「權力不對等」問題。
但這真的是意外嗎?或者說,這些不合理的權力關係,其實是我們文化深處養成的結果?
同時,近年Z世代的年輕人湧入職場,帶來一股「整頓職場」的風潮。他們不再像前輩那樣無條件接受主管的指示,而是會詢問任務背後的原因與目的;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更不再隱忍,而是敢於反抗、甩手走人,甚至訴諸輿論媒體。這樣的行為,讓許多主管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氣憤。畢竟,在他們眼中,部屬的「服從」不是應該的嗎?
但問題來了:領導者的所謂「常理」,真的合理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出自《論語.顏淵》的話,對於熟悉儒家經典的四、五、六年級生來說,並不陌生。孔子本意是描述理想的社會秩序,表達的是一種對等的義務關係,認為君王應賢明待臣,臣子應輔佐君王;父母應慈愛孩子,孩子應尊敬父母。然而,這段話在歷史的演化中,也逐漸被誤解為一種「位階關係」的象徵——下位者應對上位者敬畏與服從,絕不可越界,甚至有所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之謬論。
這種思想可能已成「無意識偏見」而深深滲透進台灣的職場文化。孩子不宜頂撞父母、學生不宜質疑老師、晚輩不宜反抗長輩的觀念,也在無形中被帶入職場。許多領導者因此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於「絕對權威」的位置,認為下屬的服從是天經地義;而部屬則礙於傳統倫理,甚至是「為五斗米折腰」,選擇隱忍,即便面對不合理要求也難以啟齒反抗。
這樣的文化容忍了許多不當行為——拍桌、破口大罵、言語羞辱,甚至暴力。一方面,領導者認為這是「帶兵服眾」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下屬和旁觀者選擇隱忍默認,甚至社會整體也默默接受,彷彿這就是主管為官之道,視為「理所當然」。
但這真的是理所當然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基於儒家思想的「權威式領導」正在受到挑戰。在講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現代社會,以及強調多元、公平、共融(DEI)的國際趨勢下,領導者若仍抱持過去的心態,顯然已不合時宜。
人際溝通大師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PAC人格理論指出,個體的溝通風格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和「孩子」(Child)三種心理狀態構成。
傳統領導者常處於「父母狀態」(Parent state),以權威和批判作為溝通的核心,習慣說「你應該」、「你必須」、「為什麼不」。而部屬為了與領導者溝通,往往會調整自身至「孩子狀態」(Child state),表現出服從、討好,甚至任由擺佈的態度。受華人社會儒家思想的影響,這種「父母—孩子」的溝通模式已成為職場中的常態。
這種「父母—孩子」的溝通模式或許在過去的華人社會行得通,但在當今職場,卻可能阻礙團隊合作與創新。要讓所有員工敢於直言、行動得當,最理想的溝通模式應是「成人—成人」(Adult-Adult)。雙方基於事實與客觀證據,以理性和智慧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對溝通對象保持尊重。
尤其是剛進職場的Z世代,他們成長於網路發達的環境,從小接觸多元文化,更早接受西方強調個人價值與權益的思維,期待的是「成人—成人」的溝通模式。領導者需要適時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日常與部屬溝通時,是以「父母」的姿態,還是以「成人」的方式進行交流?平時是否基於事實、以平等的姿態與員工對話,並尊重他們的觀點與價值?
霸凌事件的發生,是對企業文化與領導模式的一記警鐘。儘管任何人因霸凌事件受害都是一大憾事,但建議企業與領導者「不要浪費一場危機」。職場霸凌事件的爆發,正是企業推動領導轉型的契機。
現代職場講求團隊合作與專業分工,企業應早日擺脫不當解讀儒家思想與文化帶來的無意識偏見,認識到領導者與部屬的差異更多在於「角色與責任」(Role & Responsibility),而非位階高低的尊卑體現。現代領導者應期許自己具備「鐵漢柔情」的特質,在追求紀律、效率與目標的同時,也要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感受,更不能忽視對人性的基本尊重。
當領導者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善盡職責,部屬便無需再逆來順受;這不僅能減少霸凌事件的發生,也能塑造一個真正公平、包容,讓員工安心且有尊嚴的工作環境,企業也能因此實現「人才永續」與「企業永續」的雙贏目標。這不僅是對員工的尊重,更是對時代的回應。
孟子云:「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簡言之,就是彼此「尊重」罷了。那麼,您的職場領導行為模式準備好改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