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蔓延 新世代影響日增

林 瓊瀛 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 PwC Taiwan

觀察2020年的工作職場,預計將延續最近3年來的大趨勢,包括數位科技持續蔓延、以及新世代影響與日俱增。從台灣就業市場而言,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就業環境趨勢,值得關注。包括:

1. 台商回流帶動就業市場熱度

為了響應政府政策,根據經濟部統計,目前主要可預見「伺服器」、「網通設備」、「自行車」、「汽車零組件」、「車用電子」等五個產業鏈是回流主力。雖然目前回台籌備階段仍以設廠運轉為主,但預估接下來很快會帶動本地勞工需求,惟實際職缺走向仍待進一步追蹤。

2. 新經濟型態衝擊傳統勞僱關係

外送宅經濟已經成為台灣常見的生活場景,作為新經濟的其中一環,外送員與外送平台的勞僱關係,也獲得勞動部明確主張定義;雖然目前勞動部與平台業者間似乎尚未獲得共識,但已顯見既有勞僱關係在新經濟框架下的窘迫處境。
此外,直播經濟崛起,網紅直播主與平台間的關係爭議也逐步浮上檯面,預計此類討論將隨著新經濟的蓬勃發展,而持續發酵。

3. 勞動法規加重雇主遵法成本

基本工資持續調帳已經不是新聞,新修的勞基法與新訂的勞動事件法,降低了企業雇主的僱傭彈性,同時降低勞工的爭訟成本,無疑提升了雇主在遵法上的專業壓力與財務成本。相關法規的嚴密化,自然也加深了雇主在提升人力資源專業上的急迫性,預期對於整體人資與勞動管理領域發展,有推波助瀾之效。


數位科技帶動職缺消長 軟硬失衡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研究報告指出,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結果,將帶動的職缺包括人工智慧、流程自動化、資訊安全、電商與社群媒體、顧客體驗與人機互動、以及數位行銷等領域專家。與此同時,傳統的數據輸入、簿記帳務、手工組裝、會計審計、櫃檯收銀、與車輛駕駛等職缺,則可能因此逐漸消退。

那麼看看薪資狀況呢?以今年公布的上市櫃非經理人平均薪資資料顯示,半導體業平均薪資相對表現優異,再次印證台灣在半導體與電腦周邊等領域的「硬實力」,有目共睹。同時,在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所公布的調查中,5年年資的藝術工作者平均薪資約4萬元,即到達成長瓶頸,顯見在台灣勞動市場上,「軟實力」所能獲得的勞動市場對價失衡。

相較於歐美或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的勞動力「價格」一向較為低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新公布的「2019 年世界人才報告」,給予台灣人才亞洲第三的高評價,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顯見台灣人才的素質其實相當有競爭力。如何平衡「軟硬」之間,恐怕是台灣在邁向新經濟與產業轉型過程中必須省思與克服的議題之一。

X世代面臨失業恐懼

此外,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我國45~64歲的中高年齡工作人數,到了2065年將超過五成。雖然新世代逐步邁入職場,少子化危機卻讓台灣面臨相較其他人口紅利國家更不同的人口結構挑戰。如何協助既有成熟勞動力的轉型與技能提升,並且營造對不同世代同樣友善的工作環境,恐怕是台灣雇主最艱困的考驗。

對X世代〈1965~1980年出生〉來說,穩定的薪資與職涯成長軌跡,規律的上下班時間,以及明確定義的工作職責,是多數X世代習以為常的工作價值。身為三明治世代的他們,由於台灣社會的經濟成長趨緩,職涯的高峰看似遙不可及,對於提前退休他們也已經不抱希望,更恐懼數位科技帶來的產業轉型可能造成他們的失業危機。

事實上,據2019 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7成的臺灣企業領袖認為,AI取代的工作機會將會比創造的多。而據另一份2019 資誠《全球數位技能提升調查報告》顯示,更有53%的受訪者認為,自動化將在未來十年內發生重大變化,或是讓他們的工作「作廢過時」〈obsolete〉,X世代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對於X世代來說,如何快速熟悉與掌握新時代所需的數位技能可能是攸關職涯存續的重要關鍵。事實上,隨著在職年份持續增加,個人如何提高自身的數位技能更顯得重要。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學習設計程式或寫code,但員工確實需要瞭解科技如何改變工作,並且知道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以增加自我的價值。而數位技能提升的機會並不平等,如果沒有政府、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的認真關注,這樣的「數位教育鴻溝」將持續擴大。

新世代擁抱非典型工作

另一方面,由於科技與成長背景帶來的鴻溝甚鉅,新世代年輕人在工作價值觀上,與前輩們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跟X世代相比起來,新世代更看重工作彈性與自由支配時間的彈性,而網路與平台經濟的出現,讓個人在工作類型的選擇上擁有更多可能。因此新世代高唱「零工」與「斜槓」,期望新的勞動型態能更回應個人在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議題。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2017年台灣的「非典型就業人口」達到80.5萬人,創下歷年新高;而從年齡結構來看,零工經濟組成分子大多是30多歲以下的千禧世代,新世代擁抱非典型雇用型態,儼然已成顯學。

然而,零工經濟的彈性背後,缺乏對於勞動權益的保障,是不爭的事實。觀察目前台灣社會勞動法令趨勢,對於勞動契約和僱佣關係認定標準,都更朝勞方保障移動,立法潮流能否與時俱進地順應新經濟型態與新世代想望,在維護勞動權益的同時,也給予企業足夠的彈性空間,在在考驗立法機關與企業主兩者的智慧。

而高唱「零工」與「斜槓」的新世代,是否確實體認到不同經濟型態對勞僱關係與自身勞動權益的影響,莫因一時的工作彈性而喪失了更重要的勞動安全保障、技能累積機會、與長期職涯發展,恐怕是新世代本身需要深思與權衡的。

如何因應時代洪流?

2020年,我們預期職場與工作的變化速度將持續加快,傳統的工作角色可能完全消失,而新的工作角色不斷湧現,肇因於數位技能或產業轉型帶來的落差,最終仍然需要依靠個人、企業、政府、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機構各自的努力與彼此合作。

數位科技帶來新興工作機會,也摧毀舊有工作機會,如同工業革命後,汽車取代了馬車,馬匹因而失業。人不是馬匹,個人固然無法決定科技趨勢驅動就業市場走向何方,惟有持續學習、快速調適並對於週遭的變化常保好奇心,才能確保自己在就業市場的一席之地。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