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了護國神山,也有許多隱形冠軍的傳統製造業,隨著新科技影響逐漸擴大,AI、智慧製造、永續環保、大數據和互聯網普及,傳統產業面對愈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能快速因應,勢必得仰賴在技術力與適應性都更具彈性的新創企業。另一方面比起內部創新,導入外部團隊的彈性確實更大,以協助企業更快銜接市場需求,針對轉型需求找到相應的技術與解方。
根據台經院FINDIT資料庫指出,新創事業投資資金來自企業或企業創投(VC/CVC)近年來已高達62.4%,包括中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及家族企業都有自己的CVC。然而企業在尋找合適的新創夥伴時,某種程度上「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在合作關係中需承擔投入的資源與風險,因此在兩者之間,能夠辨識企業需求與新創技術能力,降低雙方時間與溝通成本的中介機構,其角色將更為重要。
PwC多年擔任許多中大型企業顧問與輔導經驗,發現大型企業與新創企業之間的期待與挑戰如下:
因此,可以得知企業與新創合作,不僅需要企業內部領導階層的支持,對外則是需要物色正確的合作夥伴,並透過溝通對合作產出設定合理的期待,逐步推進,以最大化合作的效益。
資誠《2023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指出,若台灣企業有意投入企業參與新創(CSE)發展創新,建議企業可以參考以下四個階段構思:
正因新創企業的技術是許多企業未來推動轉型升級、搶攻新商機的廣大市場所需,因此建議企業可從ESG、與產業共好的角度,對新創企業透過投資、扶植或提供場域、技術驗證或相關的合作,以協助新創企業發展,這樣的行動不僅是新創企業惠,整個新創生態圈也可因此與傳統產業、中小型或大型企業有更為密切的互動,對於帶動國家與產業的競爭力,也將有具體的助益。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閱《2023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