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產業回歸市場需求 OTT服務是下場決勝點

台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

過往看似壁壘分明的不同媒體,在數位時代隨著各項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OTT等網路平台的崛起,已逐漸打破界線,成為一個整體的『內容產業』。因此,希望透過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的成立,就是期望以整合思考方式,促進各內容產業會員間交流,達成水平與垂直性的多重整合,找到台灣內容產業的新動能。

在OTT服務下 市場競爭關係已進入白熱化

美學、創意一直是台灣在文化產業所具備的發展優勢,但與中國大陸比較,台灣內需市場較小,過往在美學、創意上的優勢也逐漸流失中。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大量投入資源在影視內容上,並透過一系列資本購併整合其內容產業,結合中國人口眾多的龐大市場,加上內容業者願意投入大量資金在內容產製上,搭配新的拍攝手法與靈活的OTT(Over-the-top)平台海外行銷,並透過國家力量支持給予企業龐大的支援,使得中國內容業者的作品快速走向國際市場。

其實,全部的媒體商業模式都一樣,就是產出內容向閱聽眾收費,媒體的種類、目標對象、傳播平台已不在有彼此的界限。

近幾年大舉進攻內容產業的Netflix、愛奇藝、Amazon Prime Video、HBO+、FOX+、Disney+等OTT服務及串流服務(streaming),透過網際網路就能直接向觀眾提供影視內容,他們正在重新解構內容產業的市場生態。

OTT服務能將影視內容不分海內外市場、不受時間差限制,一次性推播直導閱聽眾。在OTT服務去中間化特性中,使用者明顯改變消費習慣,例如,甚至也造成全球電影、影視界產業型態及結構的劇烈改變。過去一部電影登台必須經過的代理商、片商、廣告商等流程現在都消失,OTT服務加速內容產業成為更強調資本密集的高度競爭場域。

政府的補助政策 讓台灣影視文化較難國際化

在國際舞台上,內容產業是國家文化與產業資本的競爭總合。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影視內容產業也極為重視,透過文化部等主管機關,大量補助影視產業。然政府積極補助影視作品,原本是立意良善的行政行為,但卻也造成台灣內容產業創新腳步趨緩的罩門。

以現況,台灣影視產業超過70%資金來自政府及文化部補助,台灣每年電影票房約100億元,其中國片約5至10億元,但其中政府補助金額遠超過這金額好幾倍。在這環境下,會造成業者不需要太強調資本回收、不需自負盈虧營運模式下,影視產業成為政府「養」出來的產物。

甚至可以發現,為爭取政府補助,影視文化產業的送件內容類型會從政府角度考量,進而過於強調反思及社會意義,甚至會導致拍出來的題材同質性高,欠缺影視內容需要的奇幻性、娛樂性,或是限制創意的發揮,無法發展出面向市場的自主能量,更難以國際化。

創新科技大幅顛覆內容產業結構

在各項科技快速進步的今日,媒體生態也因為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技術而產生重大變化,大型科技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

其實,包含音樂、電視、電影、遊戲過往都有自己生態圈,Streaming技術興起下,我們可以發現,包含美國具有發展歷史的多家大型製片廠、影視公司,如環球、華納等,逐漸都被握有技術和資金的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Amazon、Apple等所收購,進而讓影視文化產業快速走向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方向發展。台灣企業、政府再不正視Streaming 這股潮流,文化內容產業將僅可以在台灣內部發展,而欠缺國際行銷與拓展能力。

在OTT服務及串流科技顛覆下,市場上有能力做內容產業的公司都是最有資金、最有人才的大型科技企業。在提供影視串流後又積極往音樂、廣播、遊戲的串流挺進,大量收購具有相關技術的公司或已有市佔率的公司,造成大者恆大、甚至更大。

政府低度管控 才能激發業界高度創意

也因為有豐厚的政府補助,內容產業業者會將公司主體分拆成許多項目以方便補助申請,且寧願公司維持小巧的規模,來保有較多公司自主性,也不會拿出股權出來募資、增資讓主體變大,不僅不利於日後IPO規劃,在內部管理上也容易變得鬆散。

或許可以看到像是科技業中包含童子賢董事長等因基於對於文化產業的熱情,而以自己的資金投資鼓勵優秀的製作團隊,這也造成台灣影視文化產業難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的重要原因,這一點與科技的新創產業有很大的差異。

政府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文化相近的中國,除每一部作品一誕生就可以面對14億人口的廣大市場,政府更集中資源扶植騰訊、愛奇藝等影音大品牌,配合大規模購併好萊塢製片公司、海外連鎖電影院等管道,完備自身產業鏈且逐漸升級,並節節進攻向海外輸出文化。

韓國內需市場僅台灣2倍大,卻能將電影、遊戲、偶像、音樂、漫畫、綜藝節目等泛娛樂的不同領域,建構成全方位一體的韓流文化。韓國政府扮演推動的角色,媒合企業及大型娛樂集團串接進內容產業。韓國政府在引入企業資源後就讓市場決定產業走向,不靠補助箍住內容,在政府的低度控管,文化人運用高度創意,內容產業能精彩完整的輸出全世界。

亦即,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須要:低度的政府管制,才能產生高度創意,因此在政府的政策上,如何將現有以補助為主的政策轉為鼓勵企業的投資,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發展方向。

盼整合集中資源 政府、電信、影視製作者 三方共榮內容產業

孕育多齣精彩華劇的三立電視台決定停拍八點檔、偶像劇,這一槍無疑是對台灣的內容產業投下震撼彈。

台灣內容產業的現況是預算、營收、人才、市場都被分散掉。因此,政府必須拋出完整的政策串接業者活化市場,擅長資訊流、金流的電信投資通路也投資內容,優質內容就交給電視台、製作公司產製,集中火力來面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否則品質無法到達一定門檻的內容產業註定會流失客源。

以韓國為例,南韓政府鼓勵南韓電信業者成立OTT平台,並給予投資內容產業一定稅賦投資抵減。於2019年,SKT宣布旗下行動串流影音服務Oksusu,與南韓3大無線電視台KBS、MBC、SBS聯合推出OTT串流影音平台PooQ進行整併,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wavve,進行整合,加速南韓內容產業資本集中度,發揮大資本投入進行大型內容拍攝等規模優勢。

面對全球化競爭,產業界人士總比政府有經驗,文化得以永續傳承並非靠散發零星的補助款,而是政府、電信、內容製作者一起三方共榮出完整的內容產業。政府可以整合台灣電信以及資通訊業者,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擴大資本投資,以在地內容,搭配國際化的拍攝、分鏡等技術,以及國際化的演繹手法,多元整合上下游的內容產業,而非只有當前單純的項目補助資源,才會是未來台灣內容產業擴大海外市場的契機,才可能有更多新創內容業者不斷投入新內容創作。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1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11月3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由台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嘉駿口述,黃達人整理報導)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