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Fab成立的宗旨,是執行ICT跨領域整合,團隊成員都具科技技術與產業背景,深入了解台灣ICT產業優勢。StarFab以創新為核心實現跨領域整合的商業價值,但所謂的創新非只是成就個別的新創公司,而是完善創新產業生態系,讓成熟企業的領域經驗,帶動新創的新科技成果有效的進入市場,以協助新創團隊快速成長的使命結合StarFab團隊的基因。
StarFab提出的Innovation Super Highway,創造各種主題式創新生態系,透過精準對接的手法,輔導「加速」的標的不只是新創業者,而是「創新(Innovation)」本身。
台灣科技產業奠基於全球運籌的ODM架構,10幾年前雲端技術被提出後,馬上刺激台灣科技產業,因為台灣以打造工匠級科技產品能力的影響力,讓台灣科技業在全球科技發展的主流地位逐漸流失,同時雲端架構也提醒台灣科技產業新的契機,從應用為核心的SaaS商業模式正可與台灣科技產業累積40年的IaaS優勢資源相結合。
StarFab研析台灣ICT產業的下一個推動力,發現新創的創新能量是推動創新SaaS的最重要元素之一。StarFab創造「以大帶小」的創業輔導模式,建立一個機制,透過完善主題式產業創新生態系,讓創業實踐創新的市場價值,並期待驅動台灣2%的大企業與98%中小企業共榮發展合作。
大企業在「以大帶小」的創新合作模式中,可更有效的找到對的新創合作對象,也能為自己的組織找到新一波的成長動能。
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有完整的風險評估,但歷經層層把關後,卻也可能扼殺真正具潛力的新創。透過專業企業加速器的嚴格篩選,企業可在不改變組織框架下找到合作標的。
企業加速器讓成熟企業如同放個感應器(sensor)在創新的趨勢流中,時時偵測新世代創新商業模式發展動向,用自身的核心能力資源,對接新創,共同發展的創新商機。
企業與新創合作,除可以有效掌握新世代的商機,也可以讓創新開發的風險降低。目前許多知名國際大企業如:Qualcomm、Disney、Microsoft等,透過企業加速器指向性的協助,讓企業各事業單位與新創精準對接,共榮發展新商機,近一步策略性投資新創,成功開拓新事業發展,因為這些國際企業發展創新的趨勢,有些台灣大企業開始運用企業加速器與新創連結,也獲得不錯的成果,也讓更多台灣大企業與創新的合作的態度越來越開放、積極。
StarFab累積與超過30家大企業合作經驗中,觀察企業創新是由上而下(top down)的驅動及資源投資,且企業加速器有效運作的基礎條件在於:企業高層的參與及成立跨單位溝通的專責創新組織。
StarFab輔導團隊期許成為企業與新創合作過程中最佳轉譯者,除要理解新創技術的核心價值,也要掌握企業高層對公司未來創新發展的想法,以此經驗,已輔導超過180家新創與大企業有效共榮合作新商機並讓新創成功擴大市場。
對新創企業來說,「以大帶小」的企業加速器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平台,相較於孵化器協助新創成立公司、籌組團隊、確定商模,StarFab服務的新創,是那些商業模式已試煉過、但欠缺規模化經驗的團隊。
新創的成長若比擬飛機起飛,飛上天空的過程中,離地起飛的階段是最耗資源的,也是StarFab加速器專注幫忙的階段,對此階段的新創企業,有效提供商業連結,精準對接,讓已確定的商模,將所有的創意與技術變成可實現的解決方案,並且在過程,協助新創找到關鍵使用者(key users)。在面臨下一輪募資時,這個關鍵使用者,絕對會扮演幫助新創企業放大規模、並加速找到策略投資人的重要關鍵。
在協助事業起飛的過程中,我們也重視讓新創認知自身核心能力。新創與大企業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並不是要成為大企業的創新代工廠。真正有核心能力的新創,雖然StarFab服務企業與新創兩端,但我們更站在新創的角度,在我們的機制中,甚至享有企業的逆向簡報(reverse pitch)的對待。
加速器是一門生意,想要創造價值還是要先盤點自己的優勢資源,聚焦在自己能幫助新創快速成長的基因,義無反顧徹底的執行,新創才會得到充分的支援,加速器資金來源不能只是靠政府,必須有獨樹一格吸引與新創合作的模式。
國外模式也不能全然移植到台灣,例如矽谷很多加速器以服務換股來協助新創,這在台灣不太可行,因為法規對投資的限制且台灣資本市場規模也不夠大。矽谷的加速器可以服務換股權,在台灣如果完全複製矽谷加速器的模式,會面臨找不到出場的機會。與合作夥伴資源互補共享成果,才能建構完整的新創服務生態系有效加速新創快速成長。
打造主題式的創新生態系,也是創造新創環境的關鍵,如以色列在資安領域(security)、矽谷在軟體、北京中關村在互聯網金融科技(Fintech)。台灣要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新創樞紐中心(hub)不能貪心,需先聚焦我們被全世界認可的能力,也就是硬體製造與科技產業的世代合作上,而StarFab期待扮演好這個重要角色。
未來10年科技領域的新創關鍵字,我們認為是健康、循環經濟與5G等3個領域,5G應用不言自明外,台灣在健康領域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測試場域(test bed);循環經濟是與環保相關,很多大企業關注環境保育及永續經營的ESG議題,新創在這上面有很多機會。
台灣創新生態還是要奠基在軟硬整合上,硬體是台灣產業過去奠基下來的實力,軟實力則是新世代新創對應用為出發的商業模式開發。台灣加速器要能夠做到軟硬整合,建立一個以新創成長為核心的生態系,讓生態系裡的各個角色,放大彼此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創造出「今天不知道,但以後很想要」的創新產品與服務。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1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11月3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由StarFab Accelerator董事長暨執行長劉晏蓉口述,羅惠隆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