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定價報告:檢視隱性碳成本

teaser microelectronics strategy
  • 2023-11-29
  • 面對利害關係人對組織協助因應氣候挑戰的期待,越來越多企業致力監控自身營運據點及供應鏈的碳排情形;然而較易受忽視的,則是這些碳排導致的財務成本—尤其是企業因碳稅(carbon taxes)、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cap-and-trade systems)及其他因產出溫室氣體而被課徵費用的機制,必須因此拉高貨物售價的隱性成本。
  • 為探討上述隱性碳成本,PwC制訂一套全球性模型,囊括141個國家及地區的65大產業別:此模型以目前的碳定價為基礎,提出隱性碳成本的預估數據。
  • 本報告涵蓋範疇為企業無可迴避的碳成本:如碳稅(依排放者碳排量課稅)、碳排放交易系統(企業買賣政府核發的碳權額度),不包含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的碳價,例如排放者透過購買碳信用額度抵銷碳排放量。
  • 此外,為闡述隱性碳成本因碳定價上升可能造成的波動,本報告也提出兩種不同情境的碳成本預估:一是歐盟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僅涵蓋進口至歐盟貨物之碳成本);另一情境則依據國際能源署(IEA)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所提出之2030年碳定價數據進行預估。
主要發現

G20高碳排產品隱性碳成本目前為產值1.5%電力業為產值10%以上
隨著CBAM實施隱性碳成本將是目前五倍以上

  • 本調查發現,就20國集團(G20)成員國而言,目前鋼鐵、水泥、化學品等高碳排產品的隱性碳成本,約為其產值1.5%以上;對電力而言,隱性碳成本更高達其產值10%。
  • 全球碳成本很可能持續上升,尤其若要達到《巴黎協定》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更是如此。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個國家直接制訂碳定價,涵蓋全球碳排總量四分之一。其中加拿大、丹麥、荷蘭等國已有調高碳定價的規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也預定逐步取消免費碳排配額,進而推升碳價。此外,另外35國也正思考實施碳價制度,包括巴西、印度、印尼等主要經濟體。
  • 此外,新的碳定價機制也逐漸興起,其中又以碳關稅(Carbon tariffs)最值得關注:碳關稅要求進口商比照本國製造商支付碳價,以消弭進口高碳排產品可能享有的成本優勢。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於2023年10月生效,要求進口商提供產品碳排放資訊並提交報告,並將於2026年正式開課碳關稅。本報告預估,許多商品的隱性碳成本,可能因此翻上五倍。

帶鐵金屬產業德國目前碳成本最高
全球淨零目標下反顯優勢

  • 本報告聚焦能源密集、銷售全球的商品,分析目前、實施CBAM、2050淨零排放等三種情境,對隱性碳成本造成的差異,並以帶鐵金屬產業(ferrous metal)及電力產業(power sector)為例,對其隱性碳成本提出預估。
  • 帶鐵金屬產業:
    以目前碳價計算,全球前五大產國(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南韓、德國)之間的隱性碳成本差異非常巨大—日本約占銷售額0.09%、德國約占銷售額1.52%,兩者差異達17倍。也就是說,德國的帶鐵金屬製造商與日本同業相較,其成本因碳價而有1.43%的劣勢。
  • 不過若CBAM全面實施,將會墊高帶鐵金屬輸入歐盟的成本,進而縮減德國業者的成本劣勢。若以IEA針對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所設定的2030年碳定價數據預估隱性碳成本,德國帶鐵金屬製造商無須如同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負擔較高的碳成本,其隱性碳成本將與美國業者相仿。

中國大陸電力產業隱性碳成本
全球淨零目標下將高達86%

  • 電力產業:
    目前全球前五大發電國(中國大陸、美國、印度、日本、俄羅斯)間的隱性碳成本差異巨大—俄羅斯約占銷售額的0.03%、中國大陸約占1.97%—兩國間碳成本巨大落差,也導致中國大陸用電大戶企業,在與進口商品競爭或出口商品至海外市場時,在成本上均較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中國大陸目前碳價相對較低,取得電力的隱性碳成本卻相對高昂,主要是其產業結構仍高度仰賴燃煤發電。
  • 若以IEA預設在2050年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的條件進行預估,中國大陸的隱性碳成本將高達銷售額86%,較俄羅斯高出40個百分點。在此情境下,印度的碳成本則較不受影響,主要是因為IEA對開發中國家設定的碳價,較主要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已開發先進經濟體(如美國、日本)來得低。

目前隱性碳成本最高國家:中國大陸、德國、美國

臺灣2050年隱性碳成本最高之產業:電力、天然氣、燃煤、化學品、礦製品

  • 碳成本不僅會影響企業競爭力,更對國家競爭力有極大影響。本報告以目前碳價及IEA2050淨零排放框架為基礎,針對G20國集團的碳排放彙總成本進行預估。
  • 國民產出之隱性碳成本最高的三個國家為:中國大陸(410億美元)、德國(340億美元)及美國(310億美元)。其中美國雖未有全國性碳價制度,但加州、華府都各有自己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美國東北部、中大西洋區參與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的12個州亦然。
  • 若以IEA預設在2050年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的條件預估,國家隱性碳成本將大幅增加:中國大陸將跳增50倍之多(從目前410億美元增加至2兆美元),德國將跳增5倍(從目前的340億美元增加至1,740億美元),美國則將大增28倍(從目前310億美元增加至8,650億美元)。目前碳定價較高的國家(如德國),則相對不易受碳價飆高風險的影響(如美國及中國大陸)。
  • PwC隱性碳成本模型以IEA預設在2050年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的條件進行預估,發現臺灣屆時隱性碳成本最高的產業為:電力(隱性碳成本由目前占總產值的0.03%上升至18.4%)、天然氣(隱性碳成本由0.02%上升至17.26%)、燃煤(由0.04%上升至11.58%)、化學品(由0.13%上升至7.74%)、礦製品(由0.05%上升至6.46%)。
  • 此外,臺灣電腦、電子及光電產品之隱性碳成本,預估將由目前0.08%上升至3.52%,紡織業由0.07%上升至5.06%、鋼鐵業由目前0.09%上升至5.81%、金融服務業由0.01%上升至0.5%。

 

G20國家碳成本強度

目前情境

2050淨零排放

*本圖表呈現碳成本於國家產值的占比, 再以美國之碳成本國家產值占比為基準得出的數據 各國支付之碳價 (單位: 億美元) 0.20.20.20.20.50.50.20.20.50.50.30.30.30.30.30.30.90.90.60.60.40.46.06.02.02.03.43.42.42.42.22.21.01.04.54.51.51.50.30.30.40.40.30.31.01.01.51.52.22.20.80.80.60.61.71.70.60.61.11.13.13.11.61.61.11.10.40.40.50.51.01.00.80.82.62.60.30.30.40.40.40.40.50.50.80.81.01.01.01.01.11.11.81.82.32.33.23.24.84.86.76.710.810.812.012.012.112.130.830.833.933.941.041.011.011.019.119.17.27.278.478.464.664.6222.3222.390.590.573.073.0102.5102.573.773.7270.9270.968.868.8154.1154.196.096.052.652.684.284.2864.6864.6174.0174.02,038.22,038.2

四大作為,管理組織碳成本:

1. 調查組織碳排量

2. 找尋政策獎勵及補助機會

3. 避免碳定價動盪之衝擊

4. 邀請投資人參與討論

  • 全球碳價自2010年以來便持續上升,且受到碳價影響的碳排放,比重也越趨增加。上述兩大趨勢未來仍將延續,PwC建議,企業可透過以下四大實務做法,管控組織碳成本:
  • 調查組織碳排量,掌握哪些部分會受碳價波動影響:
    企業管理隱性碳成本的第一步,可從蒐集組織製程中碳排放資訊做起,除了發生在製程中的碳排,亦須納入上游供應鏈碳排。供應鏈80%碳排放量,可能來自於其中20%的採購,因此關鍵在於蒐集有用且可化為行動的排放數據,而非只是全盤蒐集所有終端資料。接著,企業必須找出碳排如何適用於特定的碳價,並留意不同產業、溫室氣體種類碳價之間的差異。
  • 將可能的碳成本化為機會:
    目前已有多國政府推動綠色獎勵政策,有相當比例的潔淨能源投資都能獲得相關補助,或以低成本取得貸款。此外,多數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允許降低碳排放的企業,取得可供買賣的碳權,為企業的脫碳暨價值創造之路,增添更多可能。此外,企業也應思考如何協助供應商降低碳成本。
  • 事先規劃,避免碳價動盪導致的衝擊:
    目前及未來碳定價法規的變化,可能導致組織碳成本大幅增加。透過檢視在未來碳定價情境下須負擔的碳成本,企業可找出此刻有哪些降低碳成本的機會,並避開將來碳定價變動可能導致的風險。
  • 邀請投資人參與討論:
    對隱性碳成本上升的擔憂似乎遙遠,但市場實則已開始評估相關影響對投資標的可能產生的後果。企業可進一步邀請投資人、貸款機構、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交流,了解其如何將碳風險,納入分析及估價過程,並向投資人說明企業如何管理碳定價及其他氣候相關風險。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