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至上:亞太區永續報告書現況篇

hopes-and-fears thumbnail
摘要

本報告由PwC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編寫,說明亞太區(含臺灣)的永續報告書趨勢,及報告書相關準則與揭露要求的最新演變。

本報告以亞太區14個經濟體中(含臺灣),各經濟體市值排名前50大(共700家)的上市企業作為分析對象,檢視永續報告書中的關鍵元素,並提出最新洞察。

關鍵訊息

全球永續報告書相關發展
  • 近期永續報告書的國際準則與報導架構有幾項重大發展,包括:
    • 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於2023年1月5日起生效。
    • 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於2023年6月發布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U.S.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2022年3月發布提案,要求上市企業於年報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氣候變遷風險資訊。
  • 其他重要的揭露準則演變,還包括GRI通用準則2021已自2023年1月起生效,更聚焦組織對經濟、環境及社會面造成的影響。此外,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也預計於2023年9月發布。
  •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審計及確信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 IAASB)目前正研擬一套永續報告確信的新準則,盼能在2023年提出初版準則,並於2024年正式通過。
  • 企業宜關注上述準則之演變,並留意準則間的共通性。此外,企業也應評估這些準則的適用性,並據此訂定策略藍圖及營運計畫。
  • 企業永續資訊的確信是建立利害關係人信心和信任的重要關鍵。
亞太區企業永續報告書現況洞察
  •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框架在亞太地區佔主導地位,此次研究的企業有81%採用了該框架。另方面,亞太地區的企業也將焦點轉移至如何採用或應對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規範要求。
  • 亞太地區的監管機構越來越重視永續報告書,也有越來越多亞太區的企業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框架。本次調查的亞太區受訪企業中,有57%採用TCFD框架,較前次調查提升了21%。此外,2022年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氣候相關機會與風險的企業達88%,也有89%企業進行氣候情境分析。
  • 亞太地區80%的企業已揭露碳排放量,且在範疇一和範疇二的碳排放揭露已達成熟階段。然而,除日本之外,其他亞太地區企業還需要提升範疇三的揭露透明度和準確性。
  • 除了韓國和臺灣外,亞太地區企業永續報告書的外部確信(external assurance)仍然表現不佳,且只有少數企業尋求合理確信(reasonable assurance)和內部確信(internal assurance)。
企業永續報告書的挑戰與解方
  • 永續報告書涉及企業宗旨(purpose)、ESG策略以及兩者之間的連結,唯有深入理解企業宗旨與ESG策略,方能解決永續報告書和相關揭露的挑戰。這也有賴企業仔細評估、選擇適合或需要遵循的永續報告書準則與架構,以傳達企業對永續優先事項及願景的想法。而相關ESG指標、流程、系統及管理,將是建立永續報告書揭露透明度的基石。
  • 高品質的數據是呈現真實ESG資訊的基礎,企業須跳脫報告書的範疇,深度考量與規劃永續相關系統,用於蒐集和驗證相關資訊,而不僅僅是製作永續報告書。
  • 優質的永續報告書將ESG融合企業策略、風險管理和績效衡量,有效協助企業節省成本並創造長期價值。
相關連結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