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chemicals pathways

永續化工業轉型報告

Sustainable chemicals pathways
  • 2024-07-29
  • 化學工業幾乎影響現代生活所有層面,為世界碳排量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鋼鐵),本研究主要分析七項主要化學品的能源使用情況、碳排放與「去化石化」(Defossilising)途徑。
  • PwC與雪梨科技大學透過所開發的氣候模型(One Earth Climate Model, OECM),評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實現不同氣候目標的可能性。研究發現七種主要化學品約占化工業能源使用74%、碳排量97%。透過快速投資與開發化工業低碳生產,可顯著減少碳排量,但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本。
主要發現

七大化學品占化工業能源74%、碳排總量97%

  • 化工業幾乎影響現代生活各層面,約有70,000種產品製造需用到化學品,且多使用化石燃料,因此化工業為全球碳排量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鋼鐵。根據雪梨科技大學所開發的氣候模型(OECM),欲達到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2020年至2050年間,化工業於能源使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限額為196億噸。
  • 為實現淨零目標,本研究針對七種主要基礎化學品分析相關減碳路徑與必要投資,分別為甲醇、氨、苯、甲苯、二甲苯、乙烯和丙烯,共占G20化工業能源使用74%、碳排量97%。
  • 上述化學品為多數產品的基礎成分,且至2050年預估使用量將上升70%,自2020年的7.4億噸增加至12.55億噸,即使化工業大幅減碳,也難以符合巴黎協定所規劃全球暖化1.5°C的場景。意味著整體產量必須放緩,透過循環使用減少需求。預估2020年至2050年間,即使效率提高,生產化學品的能源消耗仍將增加81%。
  • 目前約有95%的化工原料為化石燃料,74%的熱能和原料能源用於生產七大化學品,2020年至2050年,生產七大化學品所產生的碳排量須較2020年減少85%,其中能源相關的部分須實踐零排放,才能達成淨零目標。

生產七大化學品占碳排總量52%

  • 「去化石化」(Defossilisation)將激發產業價值鏈轉變,可透過將生產化學品所需的原料和燃料,由化石燃料轉向低碳或零碳來源,如生物質(biomass)或綠色分子(green molecules),並採用循環經濟原則與新技術。因化學品加工過程存在高度互聯性,如再生氫(亦稱綠氫)可用於多種化學品生產,再生來源的CO2亦將成為必要商品,具有極大發展潛力。
  • 目前化工業嚴重依賴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既作為製造基礎化學品的原料,亦為化學品生產民生產品的燃料,因此碳排量極大,生產七種主要化學品的碳排量,涵蓋化工業碳排總量52%。
  • 化學品製程的三個主要能源需求,包含熱能(15%-56%)、中間原料(48%-85%)和電力(1.1%)。電力消耗目前占比不高,但將隨著再生能源生產電動化需求增加。

七大化學品低碳投資路徑

  • 欲實現化工業「去化石」,需對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投資。改造工廠以生產再生化學品,以電動化、熱整合與綠色燃料為主要生產製程供熱。並使用木質素、合成再生碳或再生氫等作為再生原料。
  • 化工業轉型投資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和加熱裝置,至2040年,淨零轉型累計需投資4,400億美元到1兆美元,至2050年共累積1.5兆美元到3.3兆美元。相較之下,化工業於2022年的全球資本支出僅2900億美元。但鉅額投資不僅可帶來環境效益,更可成為社會與就業成長的重要助力。
  • 七種主要化學品根據其性質差異,去化石策略與投資方向各有不同:
    • 氨的生產成本90%用於產生氫氣,因此需考量生產再生能源和再生氫氣需求,預估投資總額2,000億至9,700億美元。
    • 再生甲醇有透過生質原料或再生能源電解產生氫氣兩種方式,需投資於新建生產設施,預估投資總額1,500億至4,400億美元。
    • 烯烴(乙烯和丙烯)主要投資於新建生產設施,如電動化蒸汽裂解爐和生物乙醇轉化製程,預估投資總額9,000億至1.5兆美元。
    • 芳烴(苯、甲苯、二甲苯)主要投資於木質素資源分解及甲醇芳香烴轉化製程,預估投資總額2,200億至3,700億美元。
  • 因化工業於循環性、需求和技術發展仍有許多不確定性,目前全球經濟的循環利用少於10%,改善循環經濟即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相關成本亦可能因技術發展成熟而下降。
  • 化工業策略執行週期較長,企業計畫執行期約五至十年、營運壽命可長達數十年。然而根據本研究氣候模型推算,若延遲五年採行執行去化石燃料,僅能源相關的排放將額外產生六十億噸CO2,因此展開去化石燃料行動為化工業刻不容緩的議題。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4年7月11日

相關服務: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