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發現
復甦關鍵三時期:確保現金流動性,專注於利潤成長
2024年,原廠委託製造商(OEMs)和供應商仍面臨宏觀經濟挑戰,包括通膨和衰退壓力、高利率、不可預測的燃料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供應鏈瓶頸以及人才勞動力短缺等問題。PwC為相關業者提出了為期兩年的短中期計畫,以確保現金流動性,專注於利潤成長。
- 「修復期」(Repair,3個月內):
現金為王,透過改善營運資金、投資資金和額外融資的管理方式,增加現金流動性。PwC建議,企業應透過嚴格、集中的營運資金管理迅速積累現金流,並建立所謂的「復甦文化」,亦即形塑信任自身能力的文化,讓關鍵人力、人才行動起來,並授權組織進行協商,轉嫁成本上升的壓力。
- 「重新思考期」(Rethink,3至12個月):
現金流動性恢復後,企業應聚焦提升獲利能力。首先對經濟衰退進行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措施的影響及必要性開誠布公,並保持透明、進行風險評估。此外也必須適應新常態,降低修復成本和收支平衡點,轉變成本結構以實現最大程度的靈活性,優化產品組合與調整產能。
- 「振興期」( Reenergize,12至24個月):
謹記不要在轉型賽道上落後。經濟衰退不會永久持續,因此必須提前擘劃,善用困境,使其成為厚植實力的養分;並取得需要的資源、科技及合作夥伴,蛻變得更為強大。
電動車轉型將自2030年後加速
2030滲透率達全球41% 美國30%
- OEM、供應商及投資人推動電動車轉型的趨勢,已一路延續至2020年代末,且轉型腳步可望在2030年後進一步加速。PwC預估,為推動規模化生產,OEM廠未來十年於電動車製造的投資金額將自5,000億美元起跳。舉例來說,2029年美國純電動車製造工廠的數量,預估將從目前的9家增加到41家。此外,2021年近30%的汽車供應鏈併購交易件數是由財務投資人發起(交易金額則占66%),其中大型併購案多集中在電動車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組件。
- 電動車零件產業將顯著成長,僅美國電動動力系統和電池的市場規模,便可望從2021年的100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35年的1,280億美元。
- 整體投資動能將於2020年代末期之前,大幅改變幾乎所有OEM廠商的動力系統產品組合,由原本的以內燃機為主,轉向以電動車為主流。2030年電動車滲透率預期可達全球(41%)與美國(30%),將遠高於目前市場的10%與5%。
- 此外,截至2029年為止,全球OEM廠商預期將推出超過1,000款純電動車(BEV),較2022年的車款數量翻倍,其中北美約占170款。
電動車發展關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預期2030年美國充電站數量增加至3,500萬個
- 為進一步擴大電動車的採用,須持續擴充充電基礎設施。PwC預估,2030年美國充電站的數量,將從目前的400萬個增加到3,500萬個。對多數OEM廠商而言,這意謂須制定長期策略,和EV充電站營運商(CPO) 多方合作,並與提供獎勵措施的地方政府建立關係。
- 展望未來,汽車產業應在兩方面展現韌性:導入新技術和建立新商業模式,以因應電動車主流化的趨勢。 為此,汽車業者須制定短、中、長期策略,同時減輕總體經濟逆風的影響,包括通貨膨脹、利率上升、供應鏈短缺等問題。
OEMs及供應商電動車轉型六大關鍵策略
本報告建議,OEM廠商及汽車供應鏈可參考以下短、中、長期六大策略,驅動電動車轉型:
- 啟動營運專案小組,提升技術能量:
成立營運專案小組以發展電動車技術能力,並管理電動車新案啟動。
- 敏捷製造:
適應不斷變化的代工生產需求,找尋引擎車(ICE)與電動車(EV)產品組合平衡發展的模式。
- 維繫策略關係:
訂定明確時程及長遠願景,與OEM廠及三階(最上游的原物料供應商)、二階(原物料供應商下游的零組件廠)、一階(系統組裝檢測)等層級的供應商維繫合作關係,將發展重心聚焦於合適專案,並以達成穩定量產規模為目標。
- 確保供應鏈韌性:
追蹤供應狀況並做出明智的決定,以確保原料和零組件供應無虞。
- 調整製造足跡:
因應電動車需求改造現有的製造足跡,並針對設立新據點思考相關策略。
- 產品/組合策略:
重新調整投資組合,聚焦具高成長性的電動車零組件、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