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5年3月

Global Telecom Outlook 2024-2028
  • 2025-03-26

電信

2024─2028全球電信展望

報告原文:Perspectives from the Global Telecom Outlook 2024-2028

全球電信業收入預計以2.9%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低於預期的通膨率,同時又面臨核心產品與服務商品化的挑戰,意味著難以提高價格又需要不斷投資基礎設施。但即使產業成長相對緩慢,電信業仍有擴展市場的空間和提高利潤的機會。

  • 許多迫切的危機和五大長期趨勢結合,導致傳統產業結構逐漸瓦解。電信業被視為新興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黏合劑,所提供的連接性和通訊服務是驅動變革的重要基礎。然而,電信業也面臨著自身的挑戰,需要進行大規模重組才能抓住這些新機遇,包括策略性投資人工智慧(AI)、固網和B2B服務;與投資人和監管機構合作,創造優化市場結構的機會;以及透過併購案擴大企業規模。
  • 根據預測,2023年至2028年間,全球電信業營收將呈現不同成長趨勢。固網寬頻營收預計將以3.8%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行動通訊的CAGR為4.3%,而固網語音的CAGR則為-1.8%。
  • 2024年包含美、中在內的多數國家,其固網服務(含固網寬頻和語音)的CAGR集中於0%到6%。印度、奈及利亞、埃及和肯亞等少數國家成長顯著高於平均。同時,日本和瑞士等成熟市場的CAGR則呈現負成長。
  • 各國的行動通訊市場普遍差異較小,多數國家的CAGR集中在0%到6%,其中哥倫比亞的CAGR高達10.5%,緊隨其後的是印度和阿根廷。
  • 電信產業的營收成長主要來自兩大驅動力,用戶數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的增長。未來五年,預估電信業的ARPU將繼續下滑,其中行動通訊的ARPU的CAGR為–1.3%;固網寬頻則幾乎停滯,CAGR僅-0.1%;而固網語音跌幅最深,CAGR達-4.7%。
  • PwC研究顯示全球電信市場的ARPU逐漸下滑,即使有增長也會被通膨侵蝕;且各地差異化程度低,尤其是在歐洲市場。但過去幾年中,主要市場的ARPU差距略有增加,這顯示產業先驅能透過某些關鍵方法重新獲得定價權。儘管如此,電信業整體仍然面臨三個主要挑戰
    1. 現金流有限:電信業者在營運和新服務的再投資方面,面臨現金流生成不足的困境。
    2. 技術升級的回報有限:即使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技術升級(如5G網路),對於營收成長的效果卻有限。
    3. 新競爭技術的出現:在以往服務不足的市場區域,新的競爭技術正在興起,可能吸引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進一步加大競爭壓力。
  • 根據PwC研究,固網服務在34%的國家已逐漸商品化,過去七年,全球固網服務的ARPA下降了21%,而行動通訊也出現類似的商品化趨勢
  • 面對上述趨勢,電信業可透過生成式AI降低B2C業務的成本,保護利潤率,以及提供大規模個人化服務與產品,提升客戶體驗。例如美國電信商AT&T部署生成式AI平台減少了約10%至30%的軟體開發時間,同時也節省了客服人員通話時間、協助將文件從英文翻譯成其他語言等。
  • 基本網路服務的價格迅速下滑,更促使電信業者優先考慮推展B2B業務,並透過兩大策略推動B2B業務成長
建議採取的行動
  1. 深耕垂直市場:針對特定產業客製化產品或服務,如物聯網(IoT)服務、客製化基礎設施/安全解決方案,以及為製造、能源、礦業和國防等垂直市場提供遠端監控私人5G網路。
  2. 擴大橫向合作:例如由領先電信業者和網路設備供應商Ericsson發起的CAMARA API簡化和標準化倡議。
  • 5G的採用率迅速攀升,預計將在2026年成為全球行動通訊標準,訂閱用戶數將從2023年的17.9億增至2028年的75.1億,於行動通訊的占比也將從2023年的18.8%提升到2028年的64.1%。
  • 固定無線接取(FWA)服務具有填補城鄉寬頻覆蓋差距的潛力,尤其是在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南非、澳洲、義大利以及中國等主要市場,合計占全球FWA連線數約47%。儘管FWA發展快速,預計到2028年將以18.3%的CAGR成為成長最快的寬頻技術,但屆時其9,900萬用戶數也僅占全球16.1億寬頻用戶的6%。
  • 儘管全球市場規模有限,但企業專網仍是5G成長的利基市場。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專網並不需要用到5G技術,電信業者提供的關鍵價值在於將客戶內部系統與外部網路連接起來。
  • 5G企業專網可支援製造業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工業物聯網(IIoT)和無人搬運車(AGV)等連線,提升整體的效率和可靠度。或協助礦業、能源業、農業、港口及物流業等達成對設備、地形及員工安全的遠端控制。
  • 蜂巢式物聯網(Cellular IOT)服務在全球蓬勃發展,其中美國為目前最大市場,中國緊隨其後。
  • 各產業物聯網應用程度差異甚大。汽車和移動產業遙遙領先,部分原因在於固網無法滿足所需的移動連接需求。2024年全球銷售超過1,700萬輛電動車,每輛新車都像是配備網路連線功能的小型資料中心。預計到2028年,汽車產業整體物聯網營收將成長一倍以上,達到341億美元,CAGR為15.8%。
  • 在各項服務中,物聯網收營收成長最快的將是應用支持平台(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 AEP),預計將以23.9%的CAGR成長,到2028年達到831億美元。顧問服務將成為第二大市場,CAGR為17.9%,達到518億美元。相比之下,連線服務營收僅以3.2%的CAGR增長至101億美元。
  • 光纖布建與網路稠密化(Network Densification)將無線存取推向更多邊緣端,成為「到下個光纖節點的最後一哩路」。電信業的資本投資轉向以光纖為主的固網,其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高價值、高ARPA的新世代用戶光纖網服務路(FTTx)。
  • 預計從2024年起,電信業資本支出將以2.4%的CAGR成長,初期成長動力來自於光纖布建等固網寬頻投資,後期則隨著電信業者為6G預作準備,行動通訊資本支出將會回升。
  • 現今的網路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以AI為核心的經濟,數位基礎設施正在進行快速轉型以滿足需求,進而吸引了超過1兆美元的私募股權和公共資金,推動併購、合資、資產剝離等活動。當今企業需要創造業務差異化、實現技術轉型,並透過創新服務確保創造價值。
  • 打造AI網格(AI grid)關鍵三元素連接性運算力以及可支持前兩者運行的永續能源。意指以可擴展容量的光纖為核心,將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運算資源向外延伸,推向終端設備,以支援個人語言模型(LMs)和嵌入生活各方面的AI裝置,這將使資料中心的運作轉向類似電信業者的網路稠密化模式。
  • 隨著AI網格正逐步成型,進入實際應用和部署階段過程需要大量的網路和運算基礎設施,而電信業在這方面的獨特優勢可引領此趨勢。透過商業模式重塑(BMR)將電信企業拆分為獨立的業務,如將基礎設施(InfraCo)與服務/解決方案(ServeCo/SolutionCo/BrokerCo)等業務分開,可進一步細化電信業結構。
  • PwC研究指出,面對差異化降低、競爭加劇和現金流減少等問題,電信公司透過實踐「五C」來優化商業策略,促進核心業務成長,恢復定價能力的主導權,以及提高利潤率和獲利能力。
建議採取的行動
  1. 改善整合策略(convergence):又稱為綑綁策略,意指在一份合約中涵蓋固網、行動網路和其他服務,可提升電信業者的定價能力,同時提高客戶的電信服務支出、增加顧客忠誠度、延長顧客生命週期價值,並減少用戶流失。
  2. 優化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透過導入AI,電信業者可優化服務,預測事故避免中斷,並輔助客服系統,縮減解決問題的時間。或是利用演算法協助分析,增加向上或交叉銷售的機會。
  3. 發展商業創新(commercial innovation):商業創新涉及豐富的捆綁策略,不僅限於行動固網整合應用服務(FMC),而是加入其他第三方元素,如內容或保險等,使電信公司能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服務,同時提升營運收入。
  4. 維持成本優勢(cost excellence):對內降低平均勞動薪資,透過自動化和AI提升人員效率,削減勞動成本。對外進行需求管理,策略性選擇合作夥伴和供應商以達到供需平衡,緊密控管支出。
  5. 實施複雜性管理(complexity management):透過減少產品、平台和技術的多樣性,降低業務的複雜性,進行結構性的成本削減。

永續

數位基礎建設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時刻

報告原文:Digital infrastructure’s defining moment on climate

全球資料中心消耗的電力持續攀升,為相關企業帶來監管與商譽風險。企業若不採取一致的行動,在CSRD等規範的揭露要求下,將因產業總碳排急遽攀升,受到利害關係人的關注。

碳排持續攀升 將影響企業商譽

  • 根據國際能源署《2024年電力報告》統計,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耗電量高達460太瓦時(TWh),而到2026年,這個數字可能成長到逾1,000太瓦時,為2022年總量的兩倍多,相當於日本全國的電力消耗量。
  • 除了潛在的氣候挑戰外,持續攀升的能源用量與碳排也將帶來監管與商譽風險。若不採取一致的行動,在歐盟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等揭露要求下,產業將因總碳排急遽攀升,受到利害關係人的關注。

企業碳排範疇3 面臨的挑戰

  • 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可分為直接排放(範疇1)能源間接排放(範疇2)以及其他間接排放(範疇3)
  • 目前為止,許多數位基礎設施公司的減碳措施都集中在營運層面,例如電動化車隊、提高房地產的永續性,或者透過電力購買協議(PPAs)取得綠色能源。這些針對範疇1和範疇2的努力,使電信與資料中心營運朝其氣候承諾邁進。但對於多數生態系參與者來說,這些措施的潛在氣候效益與其範疇3的碳排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
  • 根據溫室氣體議定書(GHG Protocol)的分類,範疇3又細分為15個類別。其中購買的商品與服務售出產品的使用,這兩個類別與科技及數位基礎建設公司最相關。
  • 舉例來說,惠普(HP)從數百家公司採購上千種元件組成電腦與服務器,這些上游元件的採購、製造與運輸相關排放都會計入購買的商品與服務之碳排;iPhone在使用期間衍生的電力碳排則會計入蘋果公司售出產品的使用的碳排中。

產業淨零目標不一致

  • 目前,各產業內部之企業淨零的目標與達成時間表並不一致。
  • 產業價值鏈的上游主要由少數企業主導。其餘上百家的本土與區域性電信及資料中心供應商是否能解決範疇3相關碳排問題,主要仍取決於其他組織的產品路線圖。
  • 但產業生態系中各企業淨零步調卻不一致,甚至有部分企業沒有設定碳排目標;部分企業有訂定目標但與科學基礎碳目標倡議(SBTi)不一致;即便企業設定的目標經過SBTi認可,其自訂承諾的期限也有很大的差異。(如圖表所顯示)
  • 因此,若要成功解決範疇3的排放問題,企業在設立共同目標與達成時限上,還有很大的挑戰與努力空間。
  • 為達成減碳承諾,企業需要有一套長遠、適用於整個企業的轉型計畫,包括為減碳投資訂定明確的商業模式與案例。
  • 企業需闡明並確認自己在永續發展上的定位,並以真實可信的方式表達,以利透過永續產品與服務實現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營運方式,或者幫助客戶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並為整體社會創造價值。
  • 上述策略需要三個關鍵推動因素支持:
    1. 定義角色與責任的營運模式,使永續發展成為管理與實踐的核心,而不只是法遵義務;
    2. 透過數位化,將ESG融入企業資源規劃,以支援規劃、測量與報告工作的紀律;
    3. 培養以永續發展為核心使命的組織文化。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3月10日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