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5年2月

global feature
  • 2025-02-27

稅務法律

全球稅務爭議與糾紛解決調查報告

報告原文:Global Tax Controversy and Dispute Resolution Survey

地緣政治和經濟挑戰各國政府公共財政,為此稅務機關加強執法力度以提高稅收。當監管越趨嚴格,稅務紛爭的頻率與強度也持續增加。儘管新科技可協助企業更有效的符合法規,未來稅務部門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全球最低稅負制(支柱二)實施後可能產生更多稅務爭議。

稅務調查越加頻繁 且近半數演變為爭議

  • 隨著稅務法規越來越複雜、國際稅務機關合作增強以及新科技快速發展,諸多因素加劇了稅務爭議的頻率和強度。
  • 所有參與調查的企業都在過去兩年中至少涉及一起稅務爭議。七成受訪者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內稅務監管機構進行調查的頻率將會增加。
  • 本報告分析了超過2,000件企業稅務調查案件,最終有超過900件(43%)演變為全面爭議。處理爭議將耗費資源,並可能使企業面臨巨大支出以及未預期的稅務責任。
  • 許多企業認為科技日益成熟為調查頻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透過數據分析工具,稅務機關可識別異常案例,自動化工具則使稅務機關處理申報和報稅的效率有所提升。其他因素還包括新稅法增加,29%企業認為稅務調查增加與國內或國際新增稅務法規有關。
  • 可預期的是,稅務調查增加的趨勢將不會消退,企業將對稅務部門增加資源,或透過外部支援來處理日益加重的稅務調查。
  • 稅務調查的性質因地而異,且涵蓋多項稅種,企業稅務部門需具備多方專業知識,最常見的調查項目為公司稅、交易稅、國際稅和間接稅。
  • 實務中沒有哪個單一稅務領域最容易引發爭議。53%企業表示至少一次捲入稅務減免相關爭議,債務和相關利息也可能引發爭議。43%企業曾遭遇與關聯方相關的爭議,如移轉訂價或服務付款問題。43%企業曾涉及公司結構相關爭議,範圍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V)、稅務居住地、混合結構、常設機構或實質受益人等。此外,跨境爭議如國外稅額減免等逐漸增加,也反映了國內與國際稅務法規間的潛在衝突。

訴訟成本高昂 九成企業極力避免

  • 深陷稅務爭議的企業面臨與稅務機關抗爭的局面,研究顯示多數企業能在三年內解決稅務爭議,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案件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解決,一般來說與國內稅務機關的爭議比國外的更快解決。
  • 當企業面臨海外稅務爭議,歐洲和亞洲有43%的爭議案件超過三年才得以解決,北美的占比為36%。拉丁美洲有68%的爭議至少需要三年時間解決,其中30%的案件甚至超過七年。在大洋洲,65%的爭議至少需要三年解決,但沒有企業處理爭議的時間超過七年。
  • 企業若想避免或及時解決稅務爭議,傳統的建議是儘早與稅務機關進行合作性交流。超過九成企業(94%)表示會在潛在稅務爭議出現前就尋求外部意見,並與稅務機關接觸。因訴訟可能付出高昂成本和造成潛在聲譽損害,約95%企業認為避免訴訟「非常」或「極其」重要。
  • 66%企業已開始與稅務機構建立關係,透過定期與相關部會聯繫溝通,以瞭解當局對特定議題的立場,並及早擬定對策,從而減少棘手的調查和爭議。

支柱二上路 六成企業已預做規劃 三成仍不知如何應對

  • 根據支柱二的全球反稅基侵蝕規則(GloBE),任何合併年收入超過7.5億歐元的企業,須於其經營的每個司法管轄區依利潤繳納至少15%的最低稅負。除了增加部分企業稅收負擔,為了遵循法規亦加重其稅務部門的業務壓力。
  • 許多企業對新法感到焦慮,擔心新規施行可能引發更多稅務調查和爭議。30%企業表示對支柱二感到擔憂且不確定如何應對;60%企業表示已為新規預做規劃,但仍然感到擔憂。因許多國家尚未制定符合GloBE的實施細則,未來相關法規生效後企業仍可能面臨額外的挑戰。
  • 支柱二與國際稅法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稅務爭議增加,而企業預期可能與支柱二產生爭議的領域,主要為雙重課稅協定、移轉訂價法規、歐盟法律與投資稅協定等。
  • 41%企業預期支柱二最有可能在歐洲引發稅務爭議,亞洲和北美分別為34%和32%。僅有27%企業認為支柱二最有可能在本國引發爭議。隨著全球各司法管轄區逐步發展支柱二的實行細則,企業應做好準備迎接更多挑戰。

AI助企業減輕稅務調查壓力

  • 超過九成企業認為人工智慧(AI)將影響稅務糾紛工作,44%企業希望AI協助提升處理稅務爭議的速度和品質;另有49%的企業認為,AI可於特定工作領域發揮作用,如大數據分析。
  • 多數企業的稅務部門目前仍處於AI應用的早期階段,但企業已開始嘗試透過自動化工具簡化稅務查詢或爭議處理程序。或是透過AI識別資料中隱藏的問題和缺漏,及早採取補救措施以避免稅務爭議。
  • 當論及將AI應用於稅務領域的挑戰,企業首先會面臨資源分配問題;其次為資料蒐集問題,大型企業需從多個子公司、地區或業務單位蒐集資料,並同時確保資料的品質與完整性。此外,對於AI的監管亦不容忽視。
  • 事實上,稅務監管機關也同時加速使用新科技,如美國國稅局使用AI進行大型合夥企業查核,若企業稅務部門未能把握科技變革機會,不僅將錯失推動高效稅務工作的機會,還會因為稅務機構使用AI而遭受更嚴格的審查。

科技

透過AI代理重構未來工作、工作團隊及員工

報告原文:AI agents can reimagine the future of work, your workforce and workers

正如網路革命改變了通訊、商業和資訊獲取的方式,AI代理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工作、協作和創造價值的方式,協助企業在未來12到24個月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策略調整,徹底轉變企業營運模式。

  • 隨著AI技術的進步,AI代理(AI Agent)使企業能夠快速複製和部署已經成熟的技術,削弱傳統商業模式的長期優勢。透過AI代理,可快速擴展工作團隊的規模,結合人類的創造力與AI增強智能,重構未來的工作與組織團隊。
  • AI代理和代理系統可以推理、執行工作流程、理解上下文、生成創意解決方案,甚至從錯誤中學習,目前常應用於軟體開發、客戶服務和藥物研發等領域,已提升50%以上生產力和上市速度。預估不久的未來,將可透過程式設計或自然語言描述,讓AI創建所需要的代理服務。
  • 結合人類的創造力和AI的分析能力,將發揮增強智能的綜效,這種協同關係超越了單純的自動化,有助提升生產力、創新和效率水準。
  • 雖然AI代理在許多情況下具自主性,但透過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明確的協議,定義AI自主的界限並允許適當的人為干預,有助於AI建立負責任的決策、策略指導並確保符合人類的價值觀。
  • 成功的組織重塑可以帶來投資報酬率的加速增長、提高靈活性和效率。然而,僅利用AI進行漸進式優化是不夠的,企業應從根本上重組其流程,以充分利用人機協作。挑戰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重新思考組織結構和角色。
  • 工作:企業應超越傳統結構,將人機協作團隊嵌入從前台到後台所有功能中,包括開發新的工作流程和價值鏈,以提升速度和創新。
  • 工作團隊:隨著AI越來越普及,人類的角色應著重於需要人類洞察的活動,例如引導和監督AI、在AI支援下進行創新或決策。這種轉變將需要新的技能、角色和招聘策略,以及在人類和AI之間清晰的責任劃分。
  • 員工:應賦予員工領導AI代理團隊的能力,透過企業文化轉變、營造安全感,領導階層提供獎勵措施並明確傳達員工的重要性,使員工將AI視為創新工具而非威脅。
  • 以某全球大型零售企業為例,在實現企業重塑時,該零售公司首先建立了一個開發和部署AI代理的通用平台,開發期間透過AI代理大幅縮短60%程式開發時間,減少50%的錯誤率,降低公司的開發人員負擔。
  • 同時組織全面重組以適應AI的應用,透過領導階層的支持、提升員工技能、培育企業文化,以確保充分利用AI的潛力實現商業目標。並清楚定義人機協作分工,透過嚴格的驗證、報告和跨職能AI倫理委員會贏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以及獎勵措施、回饋循環、AI輔導代理等方式來提升和維持員工的參與度。而導入AI代理的結果,使公司在顧客互動、人資、財務與行銷層面皆有所提升:
    • 顧客互動:透過AI代理分析顧客行為預測需求和建議行動,並將問題與相關資提供給人類專家。對顧客詢問的平均回應時間減少40%,提升互動速度。
    • 人力資源:隨著AI代理提供預測性的人力資源規劃、員工配置策略和情緒分析,員工流失率下降10%。
    • 財務:透過AI代理即時審計財務交易,檢測潛在欺詐行為並更新法遵報告,使欺詐交易減少25%。
    • 行銷:透過AI代理創建動態內容、A/B測試和跨通路優化等建立個人化行銷,提高轉換率15%、投資報酬率20%。
  • 始於策略:運用AI分析內部和外部環境,以識別有價值的機會,並將AI計畫與核心業務目標對齊。
  • 重新定義工作:重新設計價值鏈、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利用AI與人共組團隊以提供效率和創新。
  • 重組工作團隊:確定AI驅動工作流程所需的角色和技能。明確劃分人員與AI間的分工,並更新人才策略,包括招聘、績效管理和薪酬。
  • 協助員工自我再造:為員工提供與AI協作所需的技能以及建立安全感,鼓勵員工質疑AI的輸出和提出改進建議。
  • 實踐負責任的AI:嵌入負責任的AI框架,以防範問題的發生,並建立健全的數據和治理實踐來支持AI發展。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2月7日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