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4年9月

PwC’s 2024 US Responsible AI Survey
  • 2024-09-26

科技 Tech Effect

2024美國負責任AI調查報告

報告原文:PwC’s 2024 US Responsible AI Survey

隨著AI商業應用廣泛崛起,企業嘗試透過AI提升生產力和推動業務轉型。調查結果顯示,73%美國企業已使用或計畫使用傳統AI和生成式AI,然而企業對AI的採用現況差異甚大,對負責任AI的採用情形亦同。

七成企業計畫採用AI 然而RAI風險管控易受忽視

  • 隨著AI(包含生成式AI)商業應用廣泛崛起,企業領袖也逐漸了解AI對企業策略的影響,嘗試透過採用AI提升生產力和業務轉型。在轉型的同時考量風險,建構負責任AI(Responsible AI, RAI)便是企業成功轉型的關鍵。
  • 為深入解企業對負責任AI的採用現況,本研究於2024年4月訪問了1,001位美國商業或技術主管,涵蓋六大產業,包含金融服務(24%)、醫療保健(21%)、科技媒體與電信(17%)、消費市場(14%)、工業產品(13%),以及能源、公用事業和礦業(12%)。73%受訪者表示,所屬企業已使用或計畫使用傳統AI和生成式AI。
  • 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企業對AI的採用情況差異甚大,對負責任AI的採用情形亦同。許多公司忽視了負責任AI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融入AI開發、部署、使用及監控等程序,無可迴避的風險管控機制。
美國企業於人工智慧和生成式AI 發展近況

Base:865家企業近期已使用或考慮使用AI,870家已使用或考慮使用生成式AI。 Source:PwC’s 2024 US Responsible AI Survey

  • 在評估AI風險時,僅58%的受訪者完成了初步風險評估。然而,除了風險管理,負責任AI還能創造更多商業價值。46%的受訪者將實踐差異化競爭列為負責任AI的主要目標,其次為基於AI的風險管理(44%)。其他重要因素包含符合法令規定要求(39%)、建立利害關係人信任(39%)、增進或維持企業價值(35%)以及維護品牌形象(32%)。
  • 投資負責任AI帶來的五大好處,包括強化客戶體驗(41%)、增強風險管理和網路安全(40%)、促進創新(39%)、提高透明度(37%)、協調AI進行組織管理(37%)。
  • 八成以上受訪者表示公司已提升負責任AI的部分核心功能,如技能、數據隱私、網路安全等,但只有11%已完全實施負責任AI。即使已完全實施,企業仍需密切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並持續調整。此外,隨著AI快速發展,相關標準和法規仍在逐步成形,負責任AI也必須密切跟進,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 負責任AI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難以量化趨避風險的獲益。企業需建立標準化框架,記錄風險評估、應對措施及持續監控,以證明緩解風險的措施有效。將負責任AI融入開發流程,避免內部阻力,不僅能加速AI專案的推進,亦可因依法保護隱私權,藉此提升品牌形象,並量化負責任AI帶來的其他好處。
  • 跨專業協調:通過跨專業團隊協調業務、風險和IT等部門,確保各方協同合作。
  • 全盤考量:與首席AI長(Chief AI Officer, CAIO)密切合作,評估如何將AI整合到業務全局中。
  • 全流程管理:負責任AI須從初始案例評估到驗證和監控,涵蓋AI的完整生命週期。
  • 實踐應用:跨出理論層面,將負責任AI實踐於業務中。
  • 關注投資回報:隨著新法規制定,AI需受檢以確保其性能與合規性。此外,社會對AI技術的期待亦將影響投資報酬率(ROI)。已採用負責任AI的企業更有利於應對變化,在實際效益與合規成本中取得平衡。
  • 評估信任影響:企業需制定透明度計劃,定期向利害關係人報告,監控負責任AI的進展與成果。

人才永續

2024全球青年展望報告

報告原文:Global Youth Outlook 2024

本報告訪問全球青年對聯合國所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看法,結果顯示全球青年最重視清潔水源與衛生設施、教育、健康福祉與零饑餓。地緣政治衝突使永續目標轉向社會關注議題,且受訪者對永續目標的認同和實踐存在差距,需強化將意圖轉化為行動的輔助作為。

  • 永續發展目標(SDGs)仰賴社會各年齡層共同實踐,而年輕人的參與更是至關重要。PwC訪問全球43個國家、2,209名10到30歲的青年,解析他們對聯合國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看法。結果顯示,23%受訪者非常熟悉SDGs,60%對SDGs為中等程度的理解。各年齡層對SDGs熟悉程度大致相同,男女認知水準平均。
  • 在永續目標的重視程度方面,2024年的受訪者最重視清潔水源與衛生設施(77%)、優質教育(74%)、健康與福祉(73%)以及零饑餓(70%)。相較2023年,氣候行動(56%)和性別平等(53%)的重要程度降低。此外,每三個計劃以行動支持SDGs的年輕人中,就有一個尚未實際行動,因此需強化將意圖轉化為行動的輔助作為。
  • 不到四成的受訪者(38%)認為企業和政府於推動SDGs相關舉措已足夠,36%將企業視為永續發展的主要貢獻者,顯示政府和企業仍需加強SDGs實踐,並提高相關作為的能見度。
  • 年輕人對政府的看法,在不同地區間存在顯著差異。中東地區的受訪者正面看待政府的影響,而西方國家的青年則更重視社區和非政府組織。不過,儘管30歲以下人口占全球半數,但全球只有2.6%的國會議員屬於此年齡層,顯示青年參與公共決策方面仍有不足。
  • 77%受訪者認為清潔的飲用水與衛生非常重要,然而僅39%受訪者已經或計畫採取行動支持此永續目標。儘管聯合國稱2023年用水效率已提高9%,但仍有18億人家中沒有水源,且區域覆蓋率差異甚大。欲達成2030年飲用水普及的目標,飲用水需增加六倍,基礎衛生設施需增加五倍,衛生習慣需提升三倍。
  • 自2010年以來,全球有組織學習的參與率約70%,但區域存在顯著差異,疫情更導致許多國家的青年失學。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學前教育參與率最低(47%),其次為北非和西亞(46%)。相較之下,歐洲和北美早期幼兒教育(ECE)參與率達9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90%)及大洋洲(79%)教育參與率自2016年皆維持高水平。
  • Z世代(1997至2012年間出生者)占全球人口約25%,但僅占總醫療與健康支出3.3%。受年輕人的需求驅動,全球醫療產業逐漸由疾病治療,轉向全面擁抱健康,並將良好的健康福祉視為重要的永續目標。
  • 受到自然災害、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衝擊,數據顯示每天有7.35億人面臨饑餓,較2015年略為增加,預估至2030年仍有6億人以上面臨饑餓。隨著全球衝突的影響日益加劇,迫切需要加速改善此問題。
  • 由於大部分受訪者來自歐洲、中東和非洲等衝突頻繁的地區,七成受訪者認為和平、公正且強大的機構,對永續發展目標非常重要。此目標受政府或機構的行動影響較大,因此僅35%受訪者表示已採取具體行動支持此目標。
  • 65%受訪者重視消除貧困與可負擔的清潔能源,但實際採取行動的比例偏低,前者33%,後者僅24%表示願意支持目標、但無法採取行動。此外,全球青年對氣候行動的關注度,從2023年72%下降至2024年56%,顯示歐洲和中東地區等政治衝突,使受訪者更關注社會層面的永續目標。
  • 性別平等方面,41%的女性受訪者已採取相關行動支持性別平等,而男性採取行動的比例僅為34%。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對於永續目標的行動差距較大,且男女受訪者對於認為非常重要的目標,所採取行動的平均差異為4.7個百分點,女性在行動上的差距平均為28個百分點,而男性的行動差距平均為24個百分點。
  • 2015年至2030年間,將有19億青少年滿15歲,其中9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有限的資源中加劇了當前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挑戰,使得永續目標的實踐更加迫切。
  • 不同年齡層的青年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認知類似,因此在擬訂相關宣傳策略時,可透過年輕人的語言和平台強化相關知識,並藉此影響年長的受眾。
  • 年輕人對於認為重要的目標和實際行動間存在落差,組織應提高活動吸引力,鼓勵青年實際參與。其中,小善舉可作為青年深入參與的切入點,對年輕人釋出善意,便可鼓勵他們為永續目標和個人福祉做出貢獻。
  • 女性在永續發展目標的參與度較低,顯示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依然存在,且持續影響年輕一代。需透過性別運動加強年輕女性的能動性,提高女性參與永續目標發展的程度。

產業永續

2024卡車調查報告

報告原文:Truck Study 2024

PwC卡車調查報告每兩年發布,2024年調查結果顯示,受歐盟法規推動,全球卡車市場正加速電動化,預估2030年卡車電動化將超過20%,跨產業協作和基礎設施投資為其中關鍵。

  • 法規要求推動全球卡車電動化發展,如歐盟規定卡車OEM廠商降低生產新車隊的排放量,2030年前需減少45%,2040年減少90%。為因應法規需求,OEM廠商推出第一代電動卡車(BET),並開始進行初步試點應用。
  • 新型態的電動卡車需要新的平台,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新型態的電池、電力驅動系統、高壓架構等專業技術的進步,為主導市場差異化關鍵。預期到2030年,超過20%的交通運輸將轉為電動化。至2040年,電動卡車預估市占率達9成,電池的需求將超過1,700 GWh,而磷酸鋰鐵電池(LFP)技術將變得更加重要。
  • 全球卡車市場可分為六個主要用途,包含長途運輸、幹線運輸、配送、特殊用途、客運及城市運輸,其中以長途運輸、幹線運輸和配送對排放影響最大,需針對標準和遠距等不同運輸需求和使用情境進行開發。
  • 要推動電動卡車的成長,電池與車輛動力系統技術的發展將在2030年前扮演關鍵角色。具體來說,透過增加續航里程、降低成本以及改善充電速度,這些技術進步將顯著影響市場區隔。
  • 儘管電動卡車初期投資成本較高,但總擁有成本(TCO)仍趨動市場朝向電動化發展。目前,電池單元是推升成本的主要因素,為達到經濟可行性,管理TCO和折舊成本至關重要。
  • 自2025年起,電動卡車在長途運輸和高載重貨運等應用領域,將展現出明顯的TCO優勢。充電價格對電動卡車的TCO有重大影響,雖然基礎電力成本變動不大,但充電基礎設施的附加費用,可能因不同的充電技術和使用效率而產生顯著差異。
  • 發展新型融資模式:聯合車輛製造商、供應商和物流業者,發展新型融資模式,以有效推動市場發展。
  • 確保法規穩定性:提供明確的法規框架,鼓勵基礎設施和車隊轉型投資。
  • 推廣租賃代替購買:透過租賃降低新卡車的投資門檻,謹慎管理租賃合約中的風險溢價。
  • 建設並投資必要的基礎設施:發展公共和倉儲充電基礎設施,優化相關物流作業程序。

報告摘要時間:2024年9月19日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