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3年9月

driving growth in challenging times
您可點擊內文的標題超連結,前往相關報告和文章。

科技效應

PwC Article, 22 August 2023

2023年加密貨幣/NFT五大趨勢

加密貨幣的寒冬雖未過去,但許多原生使用者及傳統金融機構都正採取行動,為了市場情勢的好轉預做準備。以下為2023年接下來產業值得關注的五大趨勢:

  • 信任當道:數位資產公司雖持續努力建立信任,但多仍無法讓客戶、投資者、商業夥伴和監管機構留下深刻印象。為此,許多企業正試圖提高核心產品和相關流程的透明度。PwC預期,將有更多數位資產公司陸續發布法遵報告,強化外界對公司的信賴。
  • 更多監管新規將上路,但完整框架尚待建立:各國政府正針對加密貨幣與NFT展開更多監管行動。歐盟加密貨幣監管法(MiCA)已生效。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也已為虛擬資產服務訂定監管規則和指引。不過美國監管機構推展相關監管新規的步調緩慢,且這樣的狀況可能持續到2024年,主要是因為國會分裂、選舉即將到來,且監管機構的重心大多放在其他領域,尤其是生成式AI。
  • 傳統金融業將擴大參與:美國缺乏監管清晰度,對想要參與數位資產市場的傳統金融機構而言,造成龐大障礙。目前傳統金融業者正努力強化技術、風險管理和法遵框架,為未來推動數位資產業務預做準備。
  • 數位資產將越來越普遍:企業開始使用NFT和web3作為後端技術,協助提高營運效能和改善使用者體驗。也有部分企業在內部使用數位資產,以追蹤、驗證數據,數位資產技術運用將更加無形與普遍,終端使用者往往難以得知企業是否使用數位資產技術。
  • 數位資產的新夥伴-生成式AI:今年科技界最大的新聞是生成式AI走出實驗階段,開始廣泛在企業端導入。生成式AI可協助加速數位資產生態系統的發展,另一方面,數位資產則能幫助生成式AI持續進化。

PwC Article, 22 August 2023

生成式AI在稅務上的應用:企業領袖須知的五大洞察

  • 生成式AI將能提升稅務各面向職能:生成式AI可先運用大量文件及數據進行訓練,包括財報、稅務法規、監管規則;而稅務所需的精準度及安全性,可透過取得私有授權之生成式AI達成。透過嚴謹資料治理與保護措施,可將資料嵌入私有授權生成式AI中,稅務專業人員可透過聊天介面,存取監管法規、分類文件或產出報告。
  • 生成式AI功能強大,卻非完美:AI模型能夠精準、迅速找出資料關聯性的優點固然強大,但最好不要將其視為完全自動化的工具。經生成式AI模型處理過的資料,仍需要稅務專業人員的審查。尤其是敏感、複雜度高的專案,生成式AI可用於產出初稿或資料分析,再由專業人員加以審核、應用。
  • 生成式AI無法取代員工,但會改變工作型態:隨著生成式AI持續發展、演化,稅務專業人員也會有更多工作要做,且需要更多額外的技能。學習「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就是其一,亦即準確提出問題,以獲得精準、關聯度高的答覆。
  • 生成式AI須是負責任的AI:客戶往往會授權稅務專業人員取得、存取敏感資料,因此取得經授權的私有版本,且在資訊安全環境下使用生成式AI是必要的。而取得授權過程,需經過嚴謹審核程序,並與供應商仔細談判,以妥善管控生成式AI使用風險。
  • 規模及投資報酬率的效益將迅速顯現:舉例來說,生成式AI具備強大的擴充能力,能夠從稅務資料中擷取事實及趨勢,並經由微幅調校,即可在盡職調查的過程中協助發現問題、驗證大量數據的正確性,抑或分析、歸納稅務爭議趨勢。

能源轉型

PwC Article, 22 September 2023

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交通運輸篇

  • 此系列專題文章由PwC與英國金融時報合作推出,探討在這個對政府、產業乃至個人都無比關鍵的時刻,能源和我們周遭的世界存在哪些共好的可能:
    • 據非營利組織世界基準聯盟(World Benchmarking Alliance)統計,交通運輸產業產生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且較任何產業都更仰賴石化燃料。即便業界已研發出如永續航空燃料(SAF)、電動車、可取代柴油的甲醇燃料等能源,但含石油成分的燃料仍占交通運輸業能源耗用總量的95%。其中一個主因,便是與風力、水力等部分再生能源不同,其他多數的潔淨能源科技都相當昂貴。而在這個全球經濟低迷時刻,要消費者為綠色能源支付溢價並不實際。
    • 為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協助建構友善環境,讓產業永續投資成為可能。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當中,便包括數條對永續運輸生態系的激勵措施,並投資10億美元於潔淨、零碳排車輛取代重型車輛,及挹注如充電樁等淨零碳排的基礎建設等。
    • 另一方面,歐盟則提出《淨零產業法》(the Net Zero Industry Act),承諾將對電力市場進行改革,讓消費者能因再生能源的擴大導入而受惠。
    • 火車在各項交通運輸工具中,屬於非常適合導入氫能(hydrogen)的產業,主要是因為車體空間夠大,足以容納氫能相關設備。法國列車製造商阿爾斯通(Alstom)製造出全球第一批正式載客的氫動力列車,自2018年起於德國行駛;截至目前為止,每年減少碳排量接近4,400噸之多。
    • 此外,火車站本身也可以成為再生能源的樞紐。英國運輸集團GTR(Govia Thameslink Railway)與倫敦非營利組織Energy Garden合作,由後者將太陽能發電板建置於倫敦南部的Streamtham Hill火車站。根據雙方協議,GTR將購買這些太陽能板發電量的40-45%,其餘的電則售予知名環保戶外運動服飾品牌Patagonia。如今,GTR旗下運營的250個火車站,其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
    • 2022年國際航運產業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逼近708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幾乎接近歷史高點;這意謂航運公司必須立刻採取行動,一方面透過打造更有效率的船艦、引擎,抑或更大型的船隻來提升經濟規模,甚至以較低的速度航行,以減少燃油的耗用,另一方面則須尋求替代性能源以緩解日益迫近的全球暖化危機。舉例來說,日本貨櫃船運營商Ocean Network Express目前正在研究綠氨(green ammonia)、綠色甲醇(green methanol);相較於氫能,這兩種能源都便於大體積儲存,無須加壓或冷凍設備,且能源密度也較高。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