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3年8月

driving growth in challenging times
您可點擊內文的標題超連結,前往相關報告和文章。

ESG

PwC Article, July 2023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即將改變ESG的遊戲規則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22年3月發布提案,要求上市公司於年報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風險相關資訊,且特定氣候相關財務指標將要求揭露於經會計師簽證之財報附註。這些規則變動不僅適用於美國公司,也適用於任何需要向美國證交會提交文件的非美國公司。新規定將影響全球,與歐盟等其他監管機構的新規定,共同構成快速變化的監管環境。
  • 根據PwC與雲端報告解決方案廠商Workiva於2023年共同發布的《Change in the Climate》調查報告,85%企業領袖擔心公司尚未準備好適當的科技,以應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提案;36%企業領袖認為公司可能沒有合適的專業人員來滿足未來ESG規範;61%企業領袖認為,SEC提案將使公司在第一年法遵成本超過75萬美元。
  • PwC針對全美300位企業領袖進行調查,評估公司為美國證交會擬議規定做了多少準備。受訪者表示,最迫切的問題是企業缺乏滿足新規範的科技(85%)。36%受訪者則認為,缺乏擁有適當技能的員工為主要挑戰之一。將近三分之二受訪者指出法遵預算可能不足。不過,受訪者的確因SEC的提案而更加重視ESG資訊揭露與法遵:幾乎所有受訪者(95%)都表示,他們正主動採取法遵相關措施,並比SEC提案公布之前更重視ESG資訊的揭露。
  • 本文建議,企業領袖應從以下三個關鍵行動開始,縮短企業現況與SEC提案要求間的落差:
    • 評估企業永續發展風險:確定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瞭解各種氣候變遷情境,以及這些情境如何影響公司財務績效和營運。例如:如果全球均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企業營運是否會改變?如果全球溫度上升更多,公司營運會有何變化?氣候議題討論需要打破組織孤島,必須跨團隊合作,創造共識,氣候風險不能再由單一部門壟斷所有評估與決策。
    • 確定財務報表中受影響的部分:企業需要瞭解並揭露氣候風險如何影響財務報表,未來新規定也可能要求企業必須揭露相關項目。為了達到這項要求,建議企業建立「影響路徑(impact pathways)」機制,將氣候風險事件與可能的財報項目相連,識別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財務報表項目。
    • 讓利害關係人對ESG與氣候資訊揭露新規充分了解、使其立場一致:為了遵守氣候揭露規則,公司勢必將進行組織改革或轉型。組織變動可能包括員工擔任新角色、職能間責任轉移、新系統和流程導入,以及對企業處理氣候議題的期待增加。某些員工可能需要提升相關技能,其他利害關係人可能只需要企業清楚地溝通新規定實施後的改變,以及實施這些新規定的原因。無論如何,企業領袖需要以信任為基礎,有效地溝通與執行組織改革管理。

PwC Article, 13 July 2023

如何縮減能源轉型的鴻溝?

  • 目前每年碳排量與2050年淨零目標之間存在極大差距,顯示全球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未來淨零需求的差距。
  • 舉例來說,全球每年消耗624艾焦耳(exajoules,10的18次方焦耳)能源,相當於中國大陸每年總能源用量四倍;全球能源需求預估每年將增加1%;預計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2021年高出20%。若考量到能源使用約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73%,全球碳排現況與2050年淨零目標之間差距可見一斑。
  • 好消息是,目前全球已有38%發電來自像是核能、水力發電、太陽能及風力等無碳電力來源。不過當前能源系統目前仍面臨六大挑戰,包括發電缺口(the generation gap)、電網缺口(the grid gap)、儲能缺口(the storage gap)、電能轉換缺口(the conversion gap)、關鍵礦物缺口(the critical mineral gap)和資金缺口(the funding gap)。
  • 發電缺口:2016至2021年間,全球增加了1,282百萬瓩(GW)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2022至2027年間還將增加2,400百萬瓩(GW)。為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屆時發電量應達到27,000百萬瓩(GW)以上,要比2021年增加八倍。
  • 電網缺口:再生能源的電力需要有效地傳送給用戶。過去十年,全球平均每年投資3,000億美元於電網相關建設;不過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30年代每年電網投資金額需成長到5,600億至7,800億美元,方能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 儲能缺口: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定,需要大量電力儲存備用,需要透過電池或抽水蓄能電站儲存。2022年全球新建了16百萬瓩(GW)電池儲存容量;為了實現淨零,在2030年以前平均每年需要增加80百萬瓩(GW)電池儲存量。
  • 電能轉換缺口:透過電解槽(electrolyzer)將再生能源的電力和水轉化為低成本的綠氫,是淨零轉型重要工具之一,不過電解產出氫能,同樣需要大規模投資。截至2022年為止,全球綠氫電解槽的產能僅有1 百萬瓩(GW)。目前規劃中的製氫電解槽如建置完成,2030年可望有134-240GW的產能。不過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全球低碳排電解製氫的產出量,屆時必須拉升至452百萬噸才行。
  • 關鍵礦物缺口:鋰、鈷、鎳、石墨、鋁、銅等關鍵稀缺金屬,為太陽能發電板、風力發電機、電池、壓縮機等再生能源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儲量對能源轉型的速度將至關重要,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署預估,全球在2030年需要的關鍵礦物產量,會是2021年的四倍。
  • 資金差距:2022年能源轉型和碳氫化合物的投資皆為1.1兆美元。但如要實現淨零目標,每年可能需要4兆至6兆美元投資額。到2025年,投資不足的差額可能達到4兆美元。
  • 本文也建議,要規劃理想的能源轉型藍圖,必須留意以下幾點:
    • 針對淨零目標,設定詳細、具體的實行步驟。
    • 國家、政府在規劃能源轉型藍圖時,須具備全球性視野。
    • 在成本、安全性及永續之間,取得妥善平衡。
    • 在制定解決方案時,亦將供應鏈動能納入考量。
    • 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效益分析為出發,對各式解決方案進行優先順位排序。

科技效應

PwC Article, 13 July 2023

為什麼你需要一個AI工廠:CIO的生成式AI指南

  • 本文建議,生成式AI不要以分散專案導入,而是要將其視為企業整體的新能力、新工具全盤規劃。美國PwC利用「生成式AI工廠」模式實現AI導入,不針對單一專案,而是讓全公司共享AI模型。AI工廠可以協助企業快速開始使用生成式AI模型,套用至多種功能和專案,在最短時間內提升生產力和效率,並創造新商業模式。
  • 企業領袖和企業資訊長(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在建立AI工廠時須考慮以下事項:
  • 選擇AI模型,並準備對應數據:市場上專業公司(包含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AWS、Google、Microsoft,以及OpenAI)都提供了生成式AI「基礎模型」(在大量公共數據上預先訓練好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選擇好合作廠商後,與廠商合作導入自有數據,在企業防火牆內建立一個私有版本的生成式AI模型。
  • 建立生成式AI工廠,實現快速、可複製的流程與結果:企業建立AI工廠,可讓生成式AI快速導入各個流程且可複製。建議企業以小組(pods)為評估基礎,選定領域或業務專案的使用案例,據此調整基礎模型,創造價值。
  • 維護模型與投資回報成長:當生成式AI工廠進入生產模式,導入使用案例時,企業領袖應將注意力轉向評估模型性能、風險和輸出品質成果。為解決生成式AI風險管理問題,PwC負責任AI框架(Responsible AI framework)涵蓋AI策略、控管、負責任實踐應用方法和核心應用方法等重點,可提供企業領袖們參考。

科技效應

PwC Article, 13 July 2023

為什麼你需要一個AI工廠:CIO的生成式AI指南

  • 本文建議,生成式AI不要以分散專案導入,而是要將其視為企業整體的新能力、新工具全盤規劃。美國PwC利用「生成式AI工廠」模式實現AI導入,不針對單一專案,而是讓全公司共享AI模型。AI工廠可以協助企業快速開始使用生成式AI模型,套用至多種功能和專案,在最短時間內提升生產力和效率,並創造新商業模式。
  • 企業領袖和企業資訊長(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在建立AI工廠時須考慮以下事項:
    • 選擇AI模型,並準備對應數據:市場上專業公司(包含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AWS、Google、Microsoft,以及OpenAI)都提供了生成式AI「基礎模型」(在大量公共數據上預先訓練好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選擇好合作廠商後,與廠商合作導入自有數據,在企業防火牆內建立一個私有版本的生成式AI模型。
    • 建立生成式AI工廠,實現快速、可複製的流程與結果:企業建立AI工廠,可讓生成式AI快速導入各個流程且可複製。建議企業以小組(pods)為評估基礎,選定領域或業務專案的使用案例,據此調整基礎模型,創造價值。
    • 維護模型與投資回報成長:當生成式AI工廠進入生產模式,導入使用案例時,企業領袖應將注意力轉向評估模型性能、風險和輸出品質成果。為解決生成式AI風險管理問題,PwC負責任AI框架(Responsible AI framework)涵蓋AI策略、控管、負責任實踐應用方法和核心應用方法等重點,可提供企業領袖們參考。

運輸物流業

strategy& Article, 18 July 2023

運輸物流業併購交易創十年新低

  • 受到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穩定,以及成本上升等影響,運輸物流業的併購交易活動大幅減緩。2023年上半年只有85筆併購交易金額跨越5,000萬美元門檻,大幅低於去年同期144筆。2023年上半年總交易金額降至343億美元,是十年來最低,也明顯低於過去五年每半年交易平均值751億美元、十年平均值675億美元。
  • 今年上半年物流和卡車運輸市場仍然活躍,併購交易和策略合作案件數最多,共為40筆。不過即使此市場類別最為活躍,交易數量和金額也明顯低於前幾年平均水準。
  • 本文預測,雖然長期衰退不太可能發生,2023年下半年運輸物流業交易活動恐將持續低迷。本文預期企業將透過交易建立新業務能力,並加快創新腳步,下半年運輸物流業預計將以小型、中型交易較為活躍。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