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識精選:2022年4月

global insights

金融服務

PwC report, 5 April 2022

PwC 2022年全球央行數位貨幣指數暨穩定幣報告

  • 數位化為貨幣的未來趨勢。國際結算銀行(BIS)預估,超過80%的央行若非正考慮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便是已經在這麼做。PwC 2022年全球央行數位貨幣指數報告,即針對國際主要的零售型、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計畫,進行分析及排名。
  • 整體而言,零售型央行數位貨幣計畫(指為公眾流通之用所設計的數位貨幣)的成熟度,遠遠勝過批發型(指為金融機構使用,在央行設立帳戶之用的數位貨幣)計畫。不過,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在過去一年已出現幾件成功的試行計畫,並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
  • 代表性的零售型央行數位貨幣計畫,則以非洲第一家發行央行數位貨幣eNaira的奈及利亞銀行,以及巴哈馬央行的沙錢(Sand Dollar)為首。中國大陸則是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試行央行數位貨幣的國家,繼2020年進行數位人民幣試點後,截至2022年3月為止,已在12個城市展開試點計畫,包括北京、上海等。
  • 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方面,則以香港金融管理局與泰國央行聯合推動的mBridge計畫為首。本計畫以開發概念驗證原型為主軸,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讓即時、跨境的外匯支付成為可能。
  • 本篇PwC報告亦針對穩定幣市場進行概述。在過去一年繳出強勁成長的穩定幣,意指某種作為抵押的數位貨幣(如法定貨幣),可在傳統金融生態圈與區塊鏈等數位科技間搭起橋樑。

PwC article, 11 April 2022

加密貨幣(Crypto)及非同質化代幣(NFT)正當紅—為元宇宙與數位新經濟打下基礎

  • 如同1990年代初期的網路熱潮,加密貨幣的榮景既涵蓋顛覆性的科技,也包括天馬行空的想像。不過,全球行家的資金(在此特指高科技創投)正流向某些特定領域,這些資金流給了我們線索,預告這個新興的數位經濟體將如何運作。
  • PwC的全球加密貨幣併購暨募資報告顯示,全球加密貨幣併購金額從2020年的11億美元暴增至2021年的55億美元,成長幅度近5000%;募資金額則大增645%,從56億美元成長至343億美元。衍生出來的產物,就是新品種的加密貨幣與非同質化代幣獨角獸(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
  • PwC以PitchBook的數據為依據進行分析,篩選出48家主攻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ies)、非同質化貨幣(non-fungible tokens, NFTs)和其他以元宇宙數位經濟體為基礎的獨角獸。其中兩家(美國的Coinbase和中國的OneConnect)皆已完成首次公開發行。
  • 上述獨角獸專攻的範疇,多為新興數位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如買進及賣出、數位基礎建設與分析、創作者經濟及其他新形態數位服務的後援等。此外,知名的金融服務公司和金融科技新創,在這個加速發展的領域中也同樣活躍。

風險與監管

PwC blog post, 6 April 2022

綜合風險數據:值得期待的新商機

  • 對企業領袖而言,若對風控環境缺乏組織層級的全面了解,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然而,當風險及監管資訊散落在組織各處的各個專業系統之中,要得出這樣的見解就變得相當困難。
  • 有鑑於上述障礙,終端營運風險及監控管理的集中化,對許多組織來說可能並不可行、也不適合。反之,企業也許可從如何蒐集、產出、讓資訊對等、並讓可供取用的風險數據發揮最大效益等過程,找出最佳解方。
  • 企業成功的基礎在於,須對哪些風險的營運重要性最高,以及組織的風險胃納量,有著清楚、全面的了解。此外,善用科技進行風險的偵測、預防,進而降低風險發生機率也至關重要,相關作為包括情資蒐集、分析、持續不輟的風險監控及效率提升。

永續與氣候變遷

PwC blog post, 21 April 2022

氣候韌性的真正考驗:所有企業領袖的棘手課題

  • 本篇由PwC全球聯盟主席Bob Moritz撰寫的觀點文章,主張當氣候衝擊兵臨城下,考量到其影響規模及程度,許多企業做的準備恐怕並不充分—即使已做出淨零承諾的公司也是如此。他分享我們當下面對的變局,以及五大艱難課題。
  1. 氣候變遷的影響?面對不同的暖化情境,企業是否已從價值鏈和營運地域據點的角度,標示出短期、長期的具體風險和弱勢所在?
  2. 氣候風險是否透明化?企業是否做好準備,面對投資人、放款人、保險公司,都能確保氣候風險及轉型計畫的透明、公開、財務具體化?
  3. 氣候政策是否更強硬?面對政府更強硬的氣候政策措施,如碳定價、對碳密集活動施加額外限制,或支持低碳活動的替代選項,企業是否做好準備?
  4. 是否可受公評?企業目前的商業模式,在氣候的基礎上,是否每個環節都能接受公評?抑或隨著公眾期望的演變能夠逐漸進化,成為可受公評的項目?
  5. 企業是否夠有膽識、夠主動?企業只是被動因應氣候的變化,抑或能大膽重新想像,在低碳未來中將扮演何種角色,並將氣候納入策略規劃流程的核心?
  • 總的來說,所有產業的企業領袖,面對加速變遷中的氣候衝擊,均須對其真實規模和影響程度有全然的理解。設法克服上述五大棘手課題是個好的開始,除能對提升企業氣候韌性有所助益,亦能確保未來的成功—無論對企業或地球而言,都是如此。

人力

PwC report, 12 April 2022

探索形塑人力策略的四大驅力

  • 倘若您負責企業人力的領導、管理或規劃,對破壞及顛覆一定不陌生—最近的全球情境更是如此,充滿地緣政治、社會及健康危機。在此前提下,您不僅須對各種迫切及瞬息萬變的勞動力挑戰了然於心,更不能忽視企業的長期願景。
  • 若能更深入了解企業人力策略的制定是受哪些驅力所觸發、又仰賴哪些驅力的助攻,對企業而言會是很好的起點。本文提供一套架構,協助企業了解人力策略、營運策略和文化、科技的關係。
  • 本文強調企業如何在專業化(specialisation)、稀缺性(scarcity)、競爭性(rivalry)、人性化(humanity)等四大相互影響的驅力間找出方向,進而建立起足以因應未來挑戰,且可產出永續、正面營運成果的勞動力。本文亦提供企業領袖在進行人力規劃時,可採取的幾項具體步驟。
  • 建議您可從以下三個問題開始:(1) 企業的優/劣勢何在?(2) 四大驅力對現有企業策略而言,是阻力還是助力?(3) 該如何重新思考企業策略,使其與人力策略相輔相成?要讓討論夠周全,建議可以情境為基礎展開探討,定期重新檢視、調整企業情境,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