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數位化汽車報告:如何安然度過後疫情時代

摘要

PwC的數位化汽車報告今年邁向第九年,以詳盡的問卷研究及若干OEM代工廠、供應商主管、頂尖學者與產業分析師的訪談為基礎,針對直至2035年的數位汽車市場,提供量化展望。

本研究聚焦美國、歐盟與中國的數位汽車消費市場,並將以系列報告的方式,發布重點發現。首份報告於十月12日釋出,檢視在後疫情時代,預期將有哪些動能推動數位汽車市場的成長。

關鍵訊息

  • 隨著人們對科技的期待不斷調整,及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喜好的轉變,所謂的「CASE」典範 — 亦即互聯(connected)汽車服務、自動化(automated)駕駛、智慧(smart)移動、電動車(electrification)也正在進化;消費者不再期待全自駕車款會早於2030年代初期出現,共享移動市場的成長也有放緩的趨勢。
  • 截至2035年止,歐盟的汽車總保有量(total vehicle parc,一般指在當地登記的汽車數量)預期將呈現下滑走勢(每年估將減少-0.5%)。不過在美國(每年預估成長1.1%)及中國(每年預估成長3.9%),汽車總保有量則將持續成長,主要受益於行動需求的增加(尤以中國成長最高)、消費者對共享移動方案的偏好(在美國市場則最低),以及車輛報廢率的貢獻。
  • 由於歐盟和美國的法規要求,在這兩大地區,今年銷售的新車即有超過85%具備基本連網能力;反觀在中國,今年銷售新車的連網比例僅有44%。整體歐盟的連網汽車保有量預期將於2025年跨越50%的里程碑,美國可望再快一些、最早可能於2023年超過50%。中國的連網汽車保有量,最遲可望於2029年越過50%的門檻。
  • 電動車市場方面,歐盟及中國則引領轉型浪潮,純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這兩大地區的新車銷售佔比,可望於2025年分別上升至17%、19%。美國純電動車的滲透率則較低,由於政府補助津貼較少的緣故,預估2025年純電動車於整體新車銷售的佔比恐僅有5%。
  • 自駕車市場興起的形態,預期會比較接近百花齊放、光譜跨度大的應用案例,由於鎖定特殊需求、相對難以放量。舉例來說,有駕駛在車上操作的L4(高度自動化)測試專案目前雖已在進行,然而L4等級自駕車在歐盟的新車銷售佔比,預估於2035年僅會到達17%(中國同期亦僅有16%)。
  • 個人移動工具的轉型,受新冠疫情及無人駕駛發展速度減緩的影響,再度轉向聚焦於共享移動方案的主動、被動模式。主動式的共享市場(如租車)以歐洲成長最為強勁,中國則是被動式共享(如叫車服務)成長最顯著的市場(10%相對於美國、歐盟的1.3%)。
  • 要讓用例及商業模式持續增加、發展茁壯,有賴眾多汽車業者齊力從基於事實的角度出發,檢視可用的科技、價值池規模和單位經濟、投資條件、獲勝機會(此部分將於下期釋出的報告中探討)等因子,進而重新評估原有的CASE策略。

臺灣數位汽車市場背景知識

  • 當電子產品與整合性科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全球汽車產業也正面臨巨大的破壞性浪潮;而當車輛開發的風向逐漸朝智慧應用及電動車轉型,臺灣受益於其資通訊產業的優勢,也在汽車電子零組件建立起自身的利基,成為國際汽車製造商供應鏈的關鍵一份子。
  • 2019年,臺灣的汽車產業總產值達6,061億台幣(約當211億美元):包括汽車製造業(1,674億台幣)、汽車零件與車體製造(1,910億台幣)、汽車電子產業(2,477億台幣)*。其中,汽車電子已成為臺灣整體汽車產業近年的主要成長動能。
  • 2017年,臺灣28家電子業領導廠商攜手成立台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Taiwan Vehicle Team),共同在汽車電子市場進行策略合作。目前,臺灣的汽車零組件公司家數約在3,000家之譜,主要集中在電子相關,且越來越聚焦於資訊科技、連網與自駕(無人車)領域。2019年,臺灣的汽車零組件出口金額約價值2148億台幣(相當71億美元) 。
  • 臺灣同時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尤其在零組件製造上更是如此。國內電動車需求也有升溫的跡象:政府對抗空汙的計畫,預期將自2035年起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所有的公車及政府用車,在2030年前則都將被電動車輛取代。
  • 身為全球最大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廠商之一的鴻海,於2020年十月16日宣布推出第一個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這個名為MIH的平台,設計宗旨為縮減開發、製造電動車所需的時間及資源,並讓車廠能夠開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遠距的重要功能。
  • 在MIH平台推出前不久,鴻海甫於2020年一月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簽署合作協議,將共同投入電動車開發:由前者提供電子方面的專業知識,實際的汽車生產,則交由克萊斯勒這家歐洲車廠來負責。此外,鴻海也在 2020年八月與臺灣第二大車廠裕隆集團合資成立公司,進行電動車的開發。
  • 汽車電子目前已佔整體汽車生產成本的40%,隨著無人車開發的進行,比重可望進一步提高至逾60%。隸屬於臺灣政府之下的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則位居智慧車輛電子系統研發的最前線,研發項目包括車道偏離警示系統和盲點偵測系統—這兩者對自駕車的開發都至關重要。
  • 臺灣於2018年11月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允許自駕車相關科技開發商在指定區域測試車輛,並可豁免特定的交通法規。受益於前述條例的推動,緊接著在2019年二月,臺灣首個自駕車實驗場域,位於台南的「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正式啟用。
  • 臺灣全力發揮在資訊科技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底蘊,於2018年九月發布第一輛國產「L4」等級自駕概念車—這是臺灣電子廠宏碁和車廠裕隆集團旗下華創車電合作的成果。L4等級的自駕車距離全自駕(L5)車輛的目標,僅有一步之遙。

* Data source: MOEA, “Key Innov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Next-Generation Vehicle”, September 2020.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