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領袖雖同意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災害相關資金,並支持於2030年底前將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增加三倍,卻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缺乏共識。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恐怕還有段長路要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11月底將於杜拜召開:會議前夕,聯合國先於9月發布史上首份全球盤點報告(Global Stocktake)為氣候議題暖身,這也是《巴黎協定》自2016年生效後,聯合國整理的第一份全球減碳成績單。報告指出,由目前各國所提交之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數據來看,距離將全球2030年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尚有203至2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缺口,必須透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大幅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才能達成。
然而占全球碳排量近八成的20國集團,在日前剛落幕G20峰會上,對使用化石燃料卻持分歧態度。與會領袖雖同意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災害相關資金,並支持於2030年底前將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增加三倍,卻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缺乏共識。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恐怕還有段長路要走。
面對刻不容緩的暖化危機,PwC於9月發布《2023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Net Zero Economy Index),指出全球脫碳率(碳排放密集度降幅)須在2050年前提升至逐年下降17.2%,方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本期《資誠通訊》聚焦《2023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重點發現,盤點全球再生能源的使用情況和脫碳進度,盼協助企業快速掌握氣候變遷最新趨勢,尋求應對的解方。
PwC淨零排放經濟指數追蹤G20脫碳進度,了解其能源耗用溫室氣體的排放情形,目的為計算國家和全球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追蹤將升溫幅度限制在 1.5°C所需的脫碳進度。
本報告發現,全球逐年脫碳率須在2050年前提升至17.2%(高於去年預估的15.2%),方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這個數字為過去20年全球平均脫碳率(1.4%)的12倍之多,凸顯全球脫碳進度落後,必須加緊腳步,積極對抗暖化。
其中,已開發國家脫碳表現反而不盡理想: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組成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2022年脫碳率僅1.2%。反觀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印尼、土耳其等七大新興經濟體(E7),2022年的脫碳率則有2.8%。
好消息是,2022年全球碳排放密集度下降2.5%,較2021年的0.5%大幅進步,這同時也是2001年來第四高的降幅。然而若要達成《巴黎協定》於2050年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脫碳速度需要較目前加快七倍。
《2023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發現,2012年全球每創造百萬美元GDP,就會伴隨排放299噸的二氧化碳。不過從2012至2022的十年間,全球GDP成長34%,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增加速度卻較慢,僅分別增加了14%與7%。而經濟成長之所以能逐漸與能源消耗脫鉤,主要受益於政策推動及產業競爭,驅動能源效率提升之故。也正如聯合國《全球盤點報告》的結論,各國須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展適合的能源組合(energy mix),方能加速降低碳排。
本報告檢視全球能源轉型進度,發現去年全球使用再生能源明顯提升,為能源轉型帶來希望。其中太陽能增加24.4%,成長幅度創下新高,風力也有13.1%成長。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統計,2022年全球新建電廠產能中,即有83%屬再生能源。若以區域劃分,再生能源使用成長幅度最大的地區為亞洲(尤以中國大陸為首),其他則集中於美國和歐洲。據IRENA統計,2022年再生能源新建產能中,就有一半位於亞洲。
再生能源日益普及,歸功於政策推動,以及太陽能、風力技術成本降低,IPCC統計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風力及電池的成本下降85%。
個人將慾望、得失歸零已屬困難,淨零排放的「歸零」挑戰,需要整合全球政治、產業各方勢力,顛覆原有能源使用模式,無疑更是難上加難,卻是不得不為。長期關注全球暖化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就曾表示,「淨零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艱鉅的任務」(Getting to zero will be the hardest thing humans have ever done)。不過淨零排放雖然帶來巨大挑戰,卻也帶來各種商機。企業承諾並實踐減碳目標,不僅能節省能源成本、有效管理氣候變遷風險,更是掌握低碳產品、服務與技術需求高速成長的機會,並藉以對外傳遞對永續價值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