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2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2018年1月22日發布《2018全球汽車產業未來趨勢報告》(The five dimensions of automotive transformation),報告指出,全球汽車產業在2030年將面臨重大的改變。到2030年,歐洲的汽車總數量預計從2.8億輛減少到2億輛,美國則從2.7億輛減少到2.12億輛。 相比之下,中國的汽車總數量將從目前的1.8億輛增加到2.8億輛。在中國,共享和無人車的滲透速度將比西方世界快,中國將成為未來汽車業轉型的主導市場。
主要發現為: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汽車暨零組件產業召集人楊明經會計師表示,數位化將為全球企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汽車業在制定策略和商業模式時,不僅要考慮直接的產品購買者,還要考慮受運輸議題影響的所有使用者和團體。 汽車早已不再是技術性的議題,而轉變成為社會商品的議題:它保證我們的個人流動和社會參與,塑造我們的城市和風景,並建構我們的時空思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整個汽車產業。
本報告指出,全球汽車產業未來的五大轉型趨勢為: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汽車暨零組件產業副召集人林一帆會計師分析,上述五大轉型趨勢將相互影響,例如,由於電動車的優點之一是動力傳動系統更簡單,而不易發生故障,因此可讓車輛被共享和使用得更為密集。 如果自行駕駛的汽車與共享概念相結合,那麼它們就可以有效地成為「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s)。
在五大趨勢下,全球道路交通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越來越多人轉向汽車共享模式,到2030年,擁有汽車的車主可能會比現在少得多。與此同時,個人交通量將大量增加。到2030年,歐洲的個人里程可能會增加23%,達到58.8億公里。美國將增加24%,中國增加183%。
林一帆指出,可預期的是,未來的道路一定會變得更加繁忙,儘管如此,卻可能不會產生混亂,主要原因是藉由互聯網的應用,個人交通在未來將更便利。
PwC預估,到2030年,歐洲每年新掛牌的車輛數量可能會增加三分之一,達到2,400萬輛。 在美國,2030年新車銷售可能將近2,200萬輛,成長20%;在中國,預計銷售量將成長超過30%,達到3,500萬輛。
林一帆認為,這個龐大的成長數量,將使得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必須對新的生產和開發能力進行額外的投資,也就是以更低的價格來製造新的、高度專業化的汽車。汽車集團及其供應商將不得不在未來幾年做出重大決策。一方面,他們將必須面對利潤率下降的壓力,同時他們必須大幅增加對新工廠、電動汽車和其他大趨勢的投資。
至於全球汽車產業的五大趨勢對汽車零組件業將帶來何種變化,林一帆認為有下列三大趨勢值得注意。一是品牌車廠擴大使用共用平台和智慧化技術,有利於大型零組件業者發展。因此,可以看到汽車零組件業者將持續整併,以產出適當的經濟規模。
第二,大型汽車零組件業者增加在軟體開發能力,在智慧化相關應用中,各種感測器所蒐集數據,就需要進行各種邏輯處理,才有辦法產生其效益。因此,軟體設計和開發能力將會變得日益重要,成為各業者爭取重點。
第三,中國汽車零組件業者擁有中國市場和在地眾多之品牌汽車廠地利優勢,使得中國汽車零部件業者成為購併要角。
楊明經指出,來自科技業的新競爭者將有機會進入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長期生存下去的企業必須要是在產品方面為明顯的創新領導者,或是必須理解到人類的流動不再是產品,而是服務,必須為消費者提供舒適低價產品,且使用起來很簡單,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容易」的產品。
楊明經認為,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發展下,對台灣汽車相關產業是危機也是轉機。儘管台灣廠商在全世界汽車供應鏈中屬於規模較小的一群,台灣在全球車輛市場也較小,但可運用高階人力和智慧化製造設備來滿足市場需求。另外,楊明經也建議政府機關或半官方組織從新車輛角度來規劃產業,並以工業和資訊通的技術輔導能量,較有組織提供台灣汽車相關產業所需要支持,以利台灣汽車相關產業找出新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