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經濟日報 程士華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今年成立50年,資誠所長周建宏指出,現在的資誠不只做稅務及審計,隨著時代變遷,會計師也有了新使命,不只要學會「跑業務」,還要能在各項不同專業、跨國需求上滿足客戶,給客戶一站式購足的全方位方案。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1970年7月成立,由朱國璋、陳振銑兩位學者創立,取其姓氏諧音為「資誠」。周建宏說,兩位創辦人都是上海來的學者,當年就有國際化的視野,早期多以服務外商客戶為主。
回顧50年歷史,周建宏表示,資誠成立才三年時間,就在香港羅兵咸事務所邀請下,加入普華(Price Waterhouse)全球聯盟系統,漸漸成為聯盟正式成員,在成立初期的十多年間,服務客戶有近八成是外商,包括固特異、必治妥、殼牌、IBM、HP等大廠,都是早期服務的主要客戶,更不乏持續服務至今的老客戶。
周建宏說,最早以外商為主的服務模式,其實跟人員組成有很大關係。早期資誠有一半持股來自香港,事務所同仁也有不少老外,因此定調外商導向的策略。
不過,大約成立十多年後,資誠出現重大轉型,周建宏說,在前所長賴春田主持下,為調整策略輔導本土客戶上市櫃,決定將香港的半數股權買回,甚至借錢買,開始奠定在地化經營策略。
周建宏說,買回股權後的那幾年,也是業務成長最快的時期。資誠積極輔導客戶上市,如台達、正新、統一等企業,現在都已成為本土市場指標型的企業。
周建宏回憶,他在1993年加入資誠,當年他從美國留學回來,在海外就先丟履歷,星期四下飛機,星期五就面試,隔周星期一就上班。資誠明快的決策力,令他印象深刻。
周建宏說,包括他本人在內,大約四分之一的合夥人都曾經有派駐國外歷練的機會,資誠是一家讓人不斷學習的事務所,資深合夥人也要不斷創新與改變。當年兩位創辦人成立事務所時,會計師的工作其實很接近記帳業者,都是以報稅為主。
後來資誠跟著國際規則,建立一定的制度、人才養成模式,例如早期內部升遷之前,都要調到香港磨練,因此現在事務所內幾個資深合夥人跟香港的夥伴都有革命情感,資誠至今仍有兩岸三地人才交換的制度。
資誠在台灣走過50年歷史,周建宏說,50年來也見證整個業界環境的變化,事務所營收在這些年間成長二、三百倍。
周建宏分析,資誠見證會計師在三個不同時期的角色變化。首先是2000年前,台灣隨著全球經濟蓬勃發展,「幾乎不出門就有業務來」,不需要找客戶,反而是要判斷哪些客戶可以做、要如何承接源源不絕的客戶。
周建宏說,2000年到2010年是第二階段,跨部門行銷正夯,雖然案源不再如早期豐富,但客戶的需求依然在,客戶也知道自己要什麼。
隨著經濟成長趨緩,周建宏說,現在的會計師進入第三階段,必須主動出擊,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會計師不能只是把專業給客戶,而是要主動與客戶多聊、傾聽客戶的聲音。
周建宏強調,現在的會計師不能只會專業,更要有「做生意、談事情」的能力,近年來他強化聯盟內的市場暨業務發展部,讓許多同仁外出「跑業務」,重點並不是賣產品或服務,而是在接觸客戶過程中,同仁更能聽懂客戶需求,這幾年來同仁應對客戶時,愈來愈能打到客戶的心坎。
因應時代變化,資誠經營版圖愈來愈大,早年已將內部部門獨立為企管顧問公司、稅務諮詢公司、財務顧問公司及商務法律事務所等,近十年觸角延伸,新增永續發展服務、智能風險管理、人資管理顧問、創新諮詢及不動產買賣等專業團隊,當專業團隊的業務夠大,就可分割成立公司,在服務效果與品牌表現上,都帶來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