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
旺報 許昌平
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逾一年,根據資誠(PwC)研究美國貿易政策主管Scott McCandless分析,中美貿易衝突可能要4-6年才能完全解決,但是廠商移到其他國家例如印度、墨西哥、甚至越南都有風險,資誠建議,台商因應市場一分為二,生產可能要由過去全球價值鏈的生產方式,轉成在地化、區域化的「短鏈」生產,供應鏈不但要重塑,要更有彈性。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櫃買中心日前於上海舉辦「因應國際經貿局勢與法規衝擊,台商的下一步攻略」論壇,就中美貿易戰未來發展進行報告,邀集多位台商參加。
資誠指出,目前製造業的「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外銷歐美」三角貿易模式,如果終端市場是在美國,可能轉由美國當地生產,或移轉生產據點至東南亞、及回台生產,也可以轉向歐洲或東南亞等替代市場。
如果市場是以大陸市場為主,則必須打入中國紅色供應鏈和轉進中國內需市場,深化中國市場滲透,擴展「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但是廠商移到其他國家例如印度、墨西哥、甚至越南都有風險,大廠佈局「短鍊革命」,以因應市場二分,供應鏈不但要重塑、更需具備彈性。大廠動向牽引配套廠的跟進或洗牌,形成「供應鏈群聚效應」;由於投資不確定性升高,一般廠商海外佈局會更保守, 回台練功、調整策略方向,成為業界主要氛圍。
所謂的短鏈生產,IEK產業情報網郭子菱分析師指出,隨著大陸等新興經濟體以國產中間品替代進口,以及歐、美、日等國推動製造業回流,加速發達經濟體的國內分工持續深化,全球價值鏈生產長度出現「縮短」跡象。
波士頓諮詢集團 (Boston Consulting Group)董事長 Hans-Paul Burkner指出,中美雙方對科技優勢的爭霸野心,有可能導致兩個獨立科技生態體系的出現。「未來仍然有可能,我們會有兩個科技世界:一個中國世界及一個美國世界。」
而中美貿易紛爭,更成為短鏈生產的催化劑,迫使跨國企業重新思考全球布局策略,從加速生產「全球化」,翻轉成「在地化」或「區域化」的全球價值鏈變革。因為智能化、系統化及人工智慧(AI)等創新科技的融合,生產基地設立條件彈性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