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重稅罩頂 台商4大因應對策

2018-09-13 商業周刊 曠文琪、李玟儀

中國陷入與美國的貿易大戰,正構成台商今明兩年最大的變局。

美國時間九月六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結束接受公眾對兩千億美元關稅商品清單的意見提交,包括蘋果、捷安特等企業,都趕在最後一刻提交文件,希望被排除在清單之外。

蘋果的文件裡揭露,最新關稅清單中,從蘋果觸控筆、手錶、耳機,甚至是電源充電變壓器等,都在其中:只要它們是從中國生產出貨到美國,就會被加徵一成或二成五不等的關稅。

捷安特提交的文件也透露:去年有一千五百四十萬輛腳踏車進口到美國,有九成都來自中國,一旦清單生效,若關稅幅度確定是二五%,美國自行車產業損失將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產業供應鏈幾乎全被波及,從腳踏車整車、輪胎、內管、頭盔到車燈,都在清單中。

論代工,蘋果供應鏈仍是台股主力。論自有品牌,自行車行業是台灣驕傲。

現在,影響台灣甚深的兩大供應鏈,都因中美大戰出現震盪。「如果它百分之百產能在大陸,然後它又碰到兩千億(美元關稅)的話,那它就是生死存亡。」資誠國際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曾博昇說。

台商該怎麼辦?各種困惑隨著大家所處情境不同,接連產生:「我們公司在中國生產,在台灣維修,但現在產品在美國壞掉,送回台灣維修再運回美國,竟要台灣這邊去支付關稅,因這是Made in China (中國製造)……。」「我們又想:把產能移回台灣,但台灣的生產產能已經被搶爆了,動作太慢的根本沒辦法……,而且,如果只是把中國生產的零組件都拉回台灣組裝,就可算作Made in Taiwan (台灣製造)嗎?」資誠創新整合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說,在這場變局中,台商要想全身而退,就不能只想著:把廠搬回台灣,或是搬到東南亞這麼簡單。移動產能時,如果沒搞清楚「原產地」法則,很可能最後白忙一場。

思考一:回台組裝不等於MIT 把中國零組件運回台灣組裝?

抱歉,這仍算Made in China……八月底,資誠發布一份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及大陸企業的影響)報告,討論中美貿易戰當中,台商應採取的七大策略(見一百零四頁表),首要,就是原產地法則。

以電子產業為例,假設企業從中國進口零件,零件占產品成本的七成,在台灣加工的附加價值率只有三成,銷到美國一樣算是中國製,而被要求課關稅。

加值率的概念是:出口的銷售價值減去進口料件價值,再除以出口銷售價值後的結果。

在一地產生的產品加值率,必須要高達一定比率,才可說是在該地製造。若加值率無法達標,也可主張產品的重要製程是在該地發生,例如,太陽眼鏡的原產地,以鏡片製造地為主,因鏡片屬於該產品的重要製程。

比如,廠商要在台灣,跟國貿局認可的一百零五個公、商會等團體申請是「台灣製造」,就必須達到三五%的加值比率。一般而言,許多國家規定附加價值率都是三五%,但在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例如美國與墨西哥之間,因為免稅,會查得更嚴謹,加值的比率要占產品價值的六成以上。

「一定要先study好,不然把整個(供應鏈)都調整了,(以為)後段組裝只要在台灣就沒事,結果把產線給布了,弄半天,進美國還是沒有原產地,那不是死,白搭。」曾博昇說。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公開指出,這場貿易戰對台達電與供應商的影響深遠,所以公司正在推演最佳因應方案。

思考二:搬家?先算各種成本移到越南再輸出歐洲?又會遭遇反傾銷稅……

這場戰役,考驗著一個企業對營運細節的掌控力,除了摸清產品的每個價值鏈,才能對產品的「原產地訴求」有所主張外,還要把「搬生產基地」的帳算清楚。

一邊是眼前可減的關稅與移動效益,但另一邊的成本則是價值鏈調整的成本,如建廠產生的額外成本、轉換過程的稅務與非稅務成本、公司管理架構的調整,人才的解雇與聘用的變動等,這些都要做綜合評估。

別小看任何一項目。台灣自行車業因為客製需求,很早就布局全球,有企業看中歐洲市場,而選在匈牙利設廠,結果,卻遭遇更大難題:小鎮根本招不滿員工,產能衝不出來。

也有自行車業,考慮把產能往越南移,但最後成本卻無法降低。因為從稅務層面來看,在越南生產然後輸出到歐洲後,又會再遭遇反傾銷稅。

「現在,都是全公司動員,先把這個modeling (模型)做清楚,然後董事長、執行長才有辦法開一槍說:好!我們遷廠。」曾博昇說。

思考三:梳理供應鏈趁現在!

一個編碼決定關稅是零或二五%,中間竟有三成灰色地帶……除了搬家,報告中也指出,台商還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

比如,對關稅編碼的主張。這次從蘋果到捷安特等大廠,它們多因產品中的某個零組件編碼屬於被課徵關稅的項目,因此成本大增。但曾博昇建議,廠商可重新檢視進口稅則編碼,企業仍有機會重新主張,讓商品稅則編碼不要落入關稅清單。

「一家公司可能有兩到三成的這個編碼是有討論空間的。」曾博昇說。當台灣電子供應商的毛利率都只有五%、六%上下時,編對一個碼,關稅就可能是零與二五%的天差地別。

現在,多數台商討論著逃離中國的因應策略,更積極者卻已把此視作躍升契機。

「我很緊張,但這也是難得的機會!」一位年營收超過三百億元,全球供應商約四千家的貿易業負責人說,如果他可以比別人更靈活在中間調度,就有可能先他人一步,搶到新生意。

「越早準備的,你會賺到,」劉鏡清說,「其實美國也在開始找second source (第二來源)了,那其他的國家,也想利用這個機會打進美國市場。」當企業在中國生產出貨的成本增加,開始轉單,泰國的工業指數上升。當中國反擊美國,對美進口的黃豆課徵高關稅,巴西黃豆溢價也創新高。

經濟如活水,會自動流向最有利於它之處發展,而台商優勢,就是能靈活應變。

思考四:逃離中國非唯一解方

聽說惠普跟電動滑板廠商都來台灣找產能,大家缺爆了!

在台灣,「聽說,惠普(HP)已在找人把Monitor (顯示器)搬回台灣組裝,因為要Made in Taiwan……」一位營收千億元的電子業執行長透露。

現在,台灣的安控產業、紡織業、鋼鐵業等廠商,都傳出受惠於轉單效應。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公開表示,確實看到美中貿易戰轉單對台灣鋼鐵業的效應,至年底的產能接單全滿。

台商欲把這波危機化為轉機,得先認清楚一件事:製造業從中國撤出的趨勢已勢不可擋,「就像當時,製造業往亞洲移的時候,誰都擋不了,但是他(川普)現在的目的是把製造業往美國移,擋不了的。」這位千億營收的執行長說。

當你認清這變化不只是過渡現象,小至盤點稅務細節,大到透過購併、投資自動化與產線轉移,終將只是改變的手段,協助你能成為從全球角度布局的企業。

在二○一九年,有魄力改變者,終將贏得最多。

Contact us

楊 証凱

媒體聯絡人, PwC Taiwan

Tel: +886 2 27296666, x26610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