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聯合報 沈婉玉
隨著銀行業朝向區域化及全球化發展,銀行業務變得多樣化、產品更為複雜化,銀行的經營風險也跟著大為提高。金管會日前宣布明年開始推動國內銀行業導入「風險導向內部稽核制度」,強化公司治理能力。
資誠企管顧問執行董事李潤之表示,隨著主管機關監理趨勢的演進與監理機構管理思維變革與推動,國際性銀行稽核策略因應主管機關監理趨勢走在前端,傳統偵錯角色已經無法滿足內部與外部使用者對於稽核部門的要求,被賦予更高的期待。
李潤之指出,全面性的風險導向概念引導內部稽核策略規劃與稽核作業執行,從內部稽核的角色出發,由稽核設計面與稽核作業面更為積極參與風險偵知,協助管理階層能夠針對風險所在洞燭機先,提出能協助公司營運及發展的有效改善意見及建議,協助銀行強化公司治理能力,並彰顯內部稽核單位價值。
傳統的稽核作業模式也由測試各作業循環、法規遵循情形等,逐漸調整為依據各銀行業務類別,產品複雜度與風險集中度引導稽核頻率與強度,更能夠積極有效運用稽核資源。
資誠企管顧問副總林維琪指出,以風險為導向的稽核制度是透過風險評估與分析結果規劃稽核工作,集中資源在偵測較高風險的業務區塊與產品,檢視其制度及程序是否可達成有效風險控管與偵知,因其具有高度集中且深度查核的特性,較易於發揮聚焦風險查核的效益。
林維琪表示,以風險為導向的查核項目通常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來決定相關查核目標、範圍、方法、稽核程序及查核頻率,以提昇稽核品質,並持續性監督查核項目的風險。這些方法可讓稽核資源分配依風險評估結果作有效運作,不但能充分利用稽核資源,也可將稽核資源運用在高風險的業務或單位上,增加查核深度以及達到聚焦的效果,讓內部稽核程序有效率,也避免稽核資源過度運用在風險度較低的項目。
資誠企管顧問執行董事張晉瑞指出,在金融科技的時代,金融業應從流程的角度來辨識、評估/衡量、管理、監控及回應,新種業務或是新產品也應依照風險框架來管理。金融科技新興業務須辨識可能的各項風險,瞭解在流程、人員、系統及各種因子下的各項衝擊。
張晉瑞強調,資安管理及治理是董監事層級議題,並非IT課題。董事會必須根據現狀與未來風險變革,關注組織風險、執行風險決策與排序,進而決定任務排序、決定可接受風險與預算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