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匠人用數位行銷 守護老窯廠品牌化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 指導

銅鑼窯第三代張維翰接班 50 年窯廠,面對產業衰微、匠師老化與技藝即將失傳的危機,除了努力學手藝,也透過數位化催化品牌轉型,建立與在地的連結,把訂單從過去的量產大甕,日漸轉移到高單價零售市場。

苗栗銅鑼鄉往通霄的路上,一座 200 公分、比人還高的大甕聳立迎賓,上面寫著大大的三個字:銅鑼窯。這裡是傳承三代、臺灣碩果僅存製作大甕與大缸的手擠坯傳統窯場。

2013年,當時年僅22歲的八年級匠人張維翰在大學畢業後返鄉接班,眼看同行窯廠一一關門,這個產業衰微、匠師老化的大環境,帶來兩大危機:一是人力斷層,銅鑼窯長期仰賴量產訂單,但未來即使有訂單,也沒有足夠的匠師可以接單;二是技藝可能失傳,亟需紀錄保留珍貴文化,也需要向外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手擠坯這項手藝。

因應顧客消費習慣轉移
導入智能 POS 機,多元支付不落訂單

面對匠師人力斷層,過去仰賴量產的模式,已不再可行,要增加零售與客製化的訂單,品牌化是唯一的路,一改過去窯廠閒人勿近的文化,張維翰向消費者打開窯廠大門。過去銅鑼窯專做量產大甕給酒廠、醬廠使用,眼看需求日漸下降,銅鑼窯的商業模式必須逐漸轉移到高單價的客製化與零售訂單。商業模式的改變,要從配合消費者習慣的付費方式開始做起。

老窯廠的數位轉型相當務實,從解決現場問題開始。經營 50 載的銅鑼窯,過去生意以手工量產的大甕為主,訂單都是預約制,長年使用現金與轉帳交易,直到近年才在第三代窯主張維翰的堅持下,導入數位支付設備。「過去長輩會說,做這個有什麼用,賺錢還要給人抽成。」張維翰表示,一次一張 20 萬的訂單流失,改變了上一代的看法。

一日,有一位客人來到窯廠,參觀後提出要買20萬的大甕,但身上沒有這麼多現金。當時銅鑼窯還沒有數位支付或刷卡設備,只能眼睜睜看著訂單就這樣飛走了。因為這次的經驗,長輩開始意識到數位支付與刷卡設備的必要性,有客人上門時,才能在店內即時成交。

如今,銅鑼窯導入智能 POS 機,不論是信用卡、Line Pay 等各大數位支付、悠遊卡與 iCash 等電子憑證或現金,各種支付方式都可以因應,也可以即時開出電子消費憑證提供給客戶,不再因支付問題漏掉任何訂單。除了在支付端導入數位化,張維翰更運用社群,推動事業品牌轉型,建立多元連結,也保護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數位化紀錄保存技藝
線下體驗與線上社群,建立老窯廠品牌

匠師凋零、市場需求更迭,隨之而來的是手擠坯技藝失傳的危機,張維翰運用數位力來守舊,爭取政府資源,展開歷史數位化紀錄,為稀有的工藝留下寶貴影像。2019 年,銅鑼窯入選「客家技藝傳習及創生示範計畫」,將手擠坯練土、製底、接高、縮口、成型等流程,留下影像與文字紀錄。

致力學習傳承手擠坯技術,張維翰也在今年獲頒水保局「農村技藝保存」獎項,成為最年輕的「農村技藝達人」,水保局委派團隊,透過採訪、拍攝與撰稿,製作了保留手擠坯技術的電子書。如今對手擠坯技術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上網下載電子書,一探究竟。

深耕技藝的同時,張維翰也建立社群,打造銅鑼窯品牌。過去講到陶器,消費者只會聯想到鶯歌的手拉坯,聽過手擠坯技藝的人少之又少。不同於手拉坯配合機器旋轉將陶土拉拔成形,手擠坯是先做好器物底部,再將練好的土條從底部層層盤繞,達到容器需要的高度,再從內外拍打推捏,形塑大型陶器。

要推廣銅鑼窯的品牌,就要讓更多人認識手擠坯的本質與美好。張維翰開始設計課程,開設手擠坯體驗活動,邀請更多人走進銅鑼窯,吸引來自各地的學員動手體驗,認識這項技藝。再經由學員的分享與口碑,把銅鑼窯與手擠坯的故事擴散出去。

社群時代,除了窯廠故事,銅鑼窯還需要更多話題性。張維翰與夥伴在窯廠外一棵 200 年的朴樹旁,設置了龍貓土地公與陶製龍貓公車站,引起社群關注與話題,成為知名場景。如今,在網路上搜尋銅鑼窯,不只會找到愛陶人士、文史工作者的分享,有更多親子與文青的遊記提到銅鑼窯,有效擴大認識銅鑼窯品牌的族群。

實體場域的故事精彩不斷,張維翰也經營臉書粉專數位行銷,把銅鑼窯的故事分享出去,一點一滴建立起品牌形象。「現在幾乎所有的體驗與遊程預約,都是來自於網路。」由張維翰親自經營的銅鑼窯粉絲專頁,已經有 3,000 多位粉絲追蹤,關注品牌的動態與活動。

建立品牌的同時,銅鑼窯也同步優化數位門面,今年(2022)也在客委會「輔導小微型企業數位轉型及永續發展計畫」協助下,成立新的官網,不只優化了視覺與介面,更增設電商功能,未來規劃上架商品,加強零售商品的銷售力道,並增加導覽資訊與點餐服務。

在張維翰與團隊的努力下,銅鑼窯品牌知名度提升也帶動營收結構的改變,過去營收 100% 來自量產,如今面對消費者的一般零售,已經從零提升到占營收的 30%。隨著品牌價值被看見,與外部陶藝師共同開發製作的銅鑼窯品牌高檔商品,如今一套精緻的茶具組,可以賣到五位數的售價。

返鄉邁入第九年,張維翰建議致力於傳統技藝創新的青年:「做數位轉型之前,更要站穩自己的本業再去想要怎麼延伸。」他強調在做數位化之前,年輕人應該先鞏固本業。銅鑼窯走過苗栗陶業的全盛榮景與衰微,如今在第三代的努力下,透過社群平臺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大開合作之門,與地方共生共榮,大步邁開傳統技藝的品牌化之路。

數位轉型策略  導入智能 POS 機,能因應各種支付方式

本案例數位轉型3階段

●找到痛點:
產業外移、匠師老化,面對嚴重的人力、知識斷層與技藝失傳的危機,必須走向品牌化,把訂單從過去的手工量產,往高單價零售市場轉移。

●數位工具:
數位支付與刷卡工具、官網升級及導入電商功能、臉書粉絲專頁、電子書。

●轉型成果:
成功建立品牌,打開消費者市場,臉書粉專追蹤人數達 3,000人,零售的營收占比提升為 30%,精緻陶瓷商品售價可達五位數。

關注我們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By submitting your email address,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the Privacy Statement and that you consent to our processing dat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vacy Statement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transfers). If you change your mind at any time about wishing to receive the information from us,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message using the Contact Us page.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