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CSR報告書達351家 明年將大幅成長

2017-02-20

根據統計,過去三年台灣發行CSR報告書的公司已從2013年的212本,陸續成長到2014年的334本,2015年更來到351本(2015年CSR報告書為該公司於2016年12月31日前出版)。然而,這樣跳躍式的成長,報告書的內容與品質是否同步提昇? 

針對此問題,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李宜樺會計師觀察到以下趨勢:

  • 趨勢一是「由會計師確信連二年成長」。近年來,台灣上市櫃企業追隨國際趨勢,採用確信準則公報第一號進行CSR報告書確信的數量大幅成長。由下表可以看出,2015年由會計師確信的CSR報告書新增約15%,主要是自願採會計師確信的企業。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家數

3

62

71

成長率(與前一年度相較)

196.6%

14.5%

佔全部經保證/確信之百分比

3%

38%

41%

  • 趨勢二是「自願確信項目亦逐年增加」。李宜樺說,作業辦法中規範了食品業及餐飲收入達全部營業收入百分之五十之企業應揭露及確信的項目,我們觀察到這些企業除了作業辦法所規範之加強揭露項目外,在2015年CSR報告書中亦有自願新增的確信項目。而自願採用確信準則公報進行確信之企業,確信項目亦持續增加。可見不論是否受作業辦法規範,企業自我提高標準,擴大報告書確信內容已成未來趨勢。

CSR報告書的品質:不容忽視的內控要求

不管是關注責任投資的投資人,或是代表良心經濟(The Conscience Economy) 崛起的消費者族群而言,其獲取企業完整ESG資訊的最主要來源即是企業所發布的CSR報告書。因此,CSR報告書的資訊品質可能會直接影響投資決策或消費決定,對企業而言,也可能直接衝擊到其資金募集及產品銷售,其重要性可能已經不亞於財務報告書。

雖然主管機關在「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中關於內部控制適用的範圍,自「財務報導」擴大為「報導」,將非財務報導的內控正式納入管控,同時也對非財務資訊流程,如環境安全管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製程安全管制及產品標示等,規範企業應訂定對應的內部控制,但在實務運行上,可能僅有少數標竿企業以財務資訊的規格,建立非財務資訊的內控,也可能有些企業甚至沒有注意到非財務資訊與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要求已趨近相同,但已經在董事長及總經理具名的內部控制聲明書中,聲明其財務與非財務資訊內部設計及執行有效性。

除此之外,雖然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處理準則第十三條中要求企業內部稽核單位針對風險評估結果擬訂內部稽核,但並沒有將非財務報導編製流程之管理納入應稽核項目中,因此成為非財務資訊內部控制未能建立或未能落實執行的原因之一。因此,企業應有建置非財務資訊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稽核其執行狀況是CSR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的認知,避免違反相關法規,或因非財務資訊品質不佳影響企業的聲譽,或甚至影響企業募集資金或營運。

第三方確信/保證與內部控制之關聯

平衡ESG資訊與財務資訊間的品質落差,第三方的保證與確信是目前最常採用的解決方式。國際間第三方保證/確信的主要準則為AA1000 與ISAE 3000(台灣為確信準則公報第一號)。兩者著重重點並不相同。國內絕大多數CSR報告書採用AA1000的保證類型為第一類型(Type 1),意即僅關注報告書是否考量利害關係人及其關注議題是否已被充分考慮與回應;報告書內容是否依循包容性、重大性及回應性之原則編寫,對於數據正確與否則未提供保證 。而依ISAE3000執行CSR報告書確信,由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運用其審計專業及內部控制查核經驗,直接檢查所確信資訊的適當性,在確信過程中亦協助企業檢視非財務資訊內部控制是否完備,較能與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之要求一致。

信任應建立於自我要求,不應取決於CSR報告書的文筆

李宜樺指出,今年資本額達50億之上市上櫃企業亦成為強制發布CSR報告書之規範對象,可以預見2016年CSR報告書數量即將大幅成長。在眾多CSR報告書的時代,資本市場對於ESG資訊的需求越來越高,主管機關亦開始規範ESG資訊品質的同時,企業是否能透過正確可信賴的財務與ESG資訊,完整傳達企業全面價值,已成為一不可忽略的重要挑戰,企業應思考現有的作業流程,是否能產出一本高品質且「禁得起考驗」的CSR報告書,而不是任由ESG資訊品質取決於CSR報告主筆文筆,信任應建立於自我要求,就從建置及維護有效內部控制開始做起。

Contact us

楊 証凱

媒體聯絡人, PwC Taiwan

Tel: +886 2 27296666, x26610

關注我們